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全国百村万民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万民论文,实证论文,教育培训论文,现状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问题。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个体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当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的重要举措,是建构稳定、和谐的社会分层结构的重要保障。[1]面对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农业部开展了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培训,实施了“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国家教委部署实施了面向农民的“燎原计划”,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部等多部委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即“阳光工程”;国家扶贫办面向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则提出了“雨露培训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相呼应,学界对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不少研究者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教育的内容,并探讨了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实践、体系和途径。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农村,通过抽样调查百村万民的教育培训状况,以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并探寻相应对策,为制定解决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相关政策,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健康发展,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借鉴参考。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调研 1.调研对象 在全国15个省(直辖市)100多个乡村对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 000份,收回问卷11 000份,回收率91.7%。其中,有效问卷9 624份,问卷有效率87.5%。 2.调研工具 自编《农民教育培训状况调查问卷》。根据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文献,先初步设计访谈提纲,对农民进行开放式与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合蹲点观察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确定农民教育培训调查问卷的维度和具体项目;最后,通过再次访谈和试测,选取较典型的项目,完成问卷编制。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变量;问卷正文围绕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问题共设计了48个问题。问卷内容涉及农民是否参与教育培训、是否了解教育培训的意义、培训的需要与动机、培训的材料与内容、培训师资与评价、培训场所与条件、培训方法与方式、培训经费与来源、培训效果与作用、培训考核与评价、培训感受与体会以及对培训的认知和进一步期盼等相关问题。除个别题目需要根据被试的回答填写相关内容外,其他各题均按被试回答每个项目的频次及百分比进行统计,并运用SPSS作相关统计分析。 (二)蹲点调研与访谈 结合问卷调查内容,对个别村庄和部分农民进行蹲点调研和访谈调查,通过观察记录与访谈调查,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的民生问题和农民培训问题。随机访谈对象的确定比较简单,只要在村里的农民即可;跟踪访谈的对象则要考虑配合性、代表性和稳定性。每次观察与访谈后都会及时记录并整理资料。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在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中,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职业种类、年龄构成和学历分布等情况,分别见表1、表2、图1和图2。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状况 调查显示,当前89.3%的农民尚未参加教育培训,尤其是在西部,这一比例更高,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调查显示,大约有一半的农民并不知道政府哪个部门主管或负责农民教育培训;另外,有87.6%的农民没有听说过农民教育培训,或者虽然听说过但并不了解农民教育培训;89.4%的农民不知道或不确定如何参加农民教育培训。此外,有21.7%的农民不了解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大部分农民之所以没有参加农民教育培训,是因为不了解农民教育培训,觉得没什么用。 图1 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 图2 调查对象的学历分布 1.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类型 根据对已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调查结果,他们当前参加的主要教育培训是科学种田培训(26.6%)和综合素质培训(23.4%),其次是手艺技能技巧培训(15.4%)和种植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11.8%),这与当前农民从事的职业类型基本一致。(见图3) 2.农民参加培训的需要与动机 大多数农民(86.2%)都有自愿参加教育培训的需要和动机。其中,近2/3的农民觉得参加教育培训对自己有帮助;约有1/5的农民对教育培训感兴趣;另有一小部分农民是由于政府鼓励与支持、村里有要求,或看到别人参加自己也跟着参加的。(见图4) 就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而言,大多数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是为了提高技能(44.8%)和学习知识(38.7%);另有小部分农民是为了招工、获得补贴,或获得证书、学历。(见图5) 图3 当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类型 图4 当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动机 图5 当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 3.农民教育培训的材料与内容 大多数农民参加的教育培训都有教材(占69.7%),这些教材或者由培训机构自编自印,或者是政府部门组织编印,或者是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培训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以专门技能或专门知识为内容的培训班分别占26.8%和16.2%。(见图6) 不过,在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中,只有64.0%的能听懂培训内容。其中,完全能理解和大部分能理解培训内容的农民分别占15.9%和48.2%,还有将近2/5的受训农民不太能听懂培训内容。另外,只有57.6%的认为培训内容符合他们的预期要求(其中很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分别占14.3%和43.3%),还有将近一半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不太符合他们的预期要求。 4.教育培训的师资与评价 在教育培训的师资中,大约有3/5的授课教师是通过正规途径招聘的,包括高校毕业分配、招聘录用或工作调动;另有近1/5的教师是临时借用的,还有1/10是顶岗代课的。 在参加培训的农民中,大约有3/5的农民觉得能够接受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而不能接受或感到无所谓的占37.1%,51.8%的农民认为授课教师是认真负责的,有一半学员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效果感到满意。 5.教育培训的场所与条件 在参加培训的农民中,有58.5%是在村里接受培训,也有31.6%是去培训机构(单位)参加培训,只有一小部分农民(5.4%)是实地培训。58.0%的培训机构设在乡镇,另有19.6%的培训机构设在城区,还有20.4%的培训机构设在郊区。其中,政府部门下属的培训机构占56.1%,民间培训机构占19.0%,专业协会的培训机构占16.5%。此外,还有一部分培训机构是大专院校或龙头企业的。 大多数培训机构的教学楼舍和教室条件一般,在参加培训的农民中,只有32.4%农民认为培训机构的条件是好的。在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和授课手段方面,有2/5的农民认为教师授课手段过于简单,只有黑板和粉笔;约有1/3的农民反映有电视、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授课;另有29.1%的农民反映有教学用具授课,如实物、挂图、标本等。 6.参加教育培训的方法与方式 多数农民(63.7%)都是不脱产参加培训,也有18.4%的农民参加了脱产培训,还有10.4%的农民参加了师徒指导培训。在参加脱产培训的农民中,其脱产时间一般是半年以内(占59.9%),也有33.5%的农民的脱产培训时间达半年至一年;脱产一年以上的很少,只占6.7%。每次培训的时间一般是2~3天,占36.2%,1天以内的占32.0%。 农民参加的教育培训一般是课堂集中授课,占65.2%;也有现场实地指导的,占23.5%。(见图7) 图6 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图7 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授课方式 7.参加教育培训的经费与来源 农民参加培训一般是免费的,占76.0%;需要交费的农民培训只占24.0%。如需交费,一般是100元以下(占48.2%);培训费用的来源途径各不相同,大约一半的农民是靠自己的家庭收入;另有45.0%的农民可得到政府补贴或村里补贴。 8.参加教育培训的效果与作用 对农民而言,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作用或效果主要表现在科学种田上(30.5%),其次是科技致富(23.2%)和获得证书(21.7%)。(见图8) 此外,通过参加教育培训,36.1%的农民认为提高了个人技能,27.7%的农民认为提升了个人的整体素质,还有24.4%的农民认为丰富了个人的知识,另有10.0%的农民认为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总体而言,64.8%的农民认为参加教育培训基本达到或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9.教育培训的考核与评价 调查显示,农民在参加教育培训结束时要接受终期考核,以书面考试(38.9%)和技能考核(37.1%)形式较多;也有综合考核(8.0%)和上机考核(6.4%);还有面试(4.5%)或不考核而直接发证书(5.2%)等形式。 对于教育培训考核与评价的判定标准,46.3%的农民反映是考试通过率,23.0%的农民反映是考证通过率,另有20.5%的农民反映是实训通过率;也有极少部分农民(5.5%)反映是转移就业率。大约2/3参加培训的农民对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表示赞同或很赞同,另有39.2%对此表示无所谓或不赞同。 10.参加教育培训的感受与体会 参加教育培训后,大多数农民认为还是有帮助的。其中有30.8%的农民认为其可取之处是“把知识和生产有机结合”,23.1%的认为是“为农民提供求学的场所”,另有23.6%的农民认为是“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还有18.4%的农民认为这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途径”。 在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看来,当前农民培训存在一定问题,有51.7%的农民认为主要是时间短、没效果,21.3%的农民认为是交通不便(见图9)。至于以后是否还会参加农民教育培训则有多种心态。(见图10) 图8 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作用或效果 图9 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图10 农民以后是否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心态 (三)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愿望与期盼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7.5%的农民愿意或希望继续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不太高。农民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或培训类型具有多样性。(见图11) 图11 农民希望参加的教育培训类型或内容 三、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有些地区,基层并未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其重要意义并未被广大农民所理解,不仅大多数农民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参加教育培训,在已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中,也反映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研讨对策,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宣传和鼓励,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不了解农民培训、不知道怎么参加培训、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是本次调研中农民反映较多的问题。当然,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培训的性质和内容有关。如果是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培训或实用技能培训,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会比较高;而对于其他培训,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在不同地区,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差异很大。西部地区农村的环境相对封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依然是传统的“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教育培训没什么兴趣,也就失去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有些地区的乡镇干部对农民教育培训不够重视,也是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情况,改进农民教育培训,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如发挥县乡村三级宣传部门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作用,使农村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参加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二是注意确定和选择培训的地点和时间,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以方便农民为原则,培训场所可设在村里,如需聚集在乡镇集中培训,在补贴中除了包括交通费以外,还要考虑住宿。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同样也要方便农民,一般要安排农闲时节或雨天,以免耽误农民干农活,从而通过创造便于农民参加培训的环境条件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加教育培训。 (二)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内在动机,提高培训效果 切实激发农民自身参加培训的内在动机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保障,这需要深入加强农民需求调研,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使讲课类型与培训内容尽可能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从而激发农民内在的学习愿望,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自觉性,进而提高培训的效果。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每期培训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加强与企业或是职业学校的合作,确保培训内容的专业性、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农民学用结合,既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又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三)因地制宜,鼓励青壮年农民参加教育培训 针对农民培训对象的年龄偏大,不能有效地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的现实情况,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吸引并鼓励年轻外出务工的农民、劳动力以及人才回乡创业。对于种田大户,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成为参加培训的主要群体。如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年轻农民的创业活动;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此外,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教育培训也要具有针对性:在沿海发达地区,可以着重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工业城市和民工集中区域,大力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偏远地区,则应以培养种田和养殖业人才为主。 (四)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农民教育培训部门要及时改进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严格过程监管并及时进行考核,重视培训效果。例如,在进行培训时派部门相关人员到培训现场进行过程监督和考察,并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第一,抓准培训班定位,将培训的政策与国家的方针相结合;第二,明确培训目标,采取的培训措施要切合实际,与农民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第三,课堂讲授与实地指导相结合,与当地企业加强联系,增强培训的实效性;第四,建立健全过程和效果的监督机制,确保考核评价的真实性;第五,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服务,提高培训效果。 (五)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极缺高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明显不足,存在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主体比较脆弱、社会资源分散等问题;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励和硬约束,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滞后,存在“低水平简单重复”问题;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存在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教师责任不到位等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因此,要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农业部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则,加快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参与项目调研、协助处理数据的有湖州师范学院成晓、杨阳、费露男、缪瑞祥、李颖芳、刘伯宇、陈熠、周辉、侯欣玥、郝月、郑晓楠等,特此致谢。标签:农民论文; 教育培训行业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