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上海女子高等教育研究报告_大学专业论文

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研究报告论文,上海论文,女性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培养面向21世纪的女性人才,最大限度地开发女性人才资源,是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将遵循高等教育和女性成才的固有规律,结合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对女性人才的全新要求,探讨上海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上海女性高等教育体系,提供理论背景和实际依据。

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和访谈调查。考虑到上海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总课题组统一设计的问卷题目作了适当的量的增补。本次问卷调查是在全市10所高校中进行的,其中普通高校8所,成人高校2所。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1,977份。调查对象中女生占85.9%;对象年龄在16-48岁之间,其中18-24岁的占83.2%;学历层次分别为:大专32%,本科61.2%,硕士生4.6%,博士生2.1%。

另外,我们还选取了5所高校进行了访谈调查,涉及综合性大学、文科类大学、医科类大学、大专和成人高校。被访者为院系领导或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校的数名教师代表共52人,其中男性28人,女性24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30岁以下的10人,30-40岁的9人,40-50岁的19人,50-60岁的13人,60岁以上的1人。被访者的学历绝大部分为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大专2人,本科28人,硕士16人,博士6人。

本项研究是在总课题组的具体指导和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希望能对上海乃至全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背景和意义

(一)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对女性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新的紧迫要求。女性人才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整体需求结构和素质要求呈现出不断上升和提高的趋势。

1.对女性人才的需求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各级各类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需要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时代开拓者,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和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面向21世纪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上海急需的各类高级女性人才主要包括:

复合型人才。即一专多能人才,以及具有人文素质的理工科人才和具有理性思维的文科人才。

知识型人才。即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懂得吸收知识,融会知识,管理知识,应用知识进行生产和创造的人才。

专业性人才。即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用知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能进行生产,开发和管理的人才。

创造性人才。能解决诸多未知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包括创业者等时代急需的创造性人才。

国际性人才。要求高级人才掌握国际语言和通晓国际惯例,善于进行国际往来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2.女性人才的素质要求

知识结构。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更新,在知识结构上,21世纪的女性人才必须通晓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必须通晓一门以上外语,才能具备走向世界和全球沟通的基本条件;必须有一门以上专业知识,尤其是与新技术有关的专业知识;必须学会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技能要求。新世纪的人才技能不再是单一的手工技能,而是建立在知识背景上的新技能。如计算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技能等,而且技能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因此,女性人才必须掌握必要的技能知识,并具有发展和适应新技能的能力。

心理素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较快的工作节奏和社会竞争,也要求女性人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迎接时代挑战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二)女性高等教育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1.接受高等教育有助于女性人格的独立和完善

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女性,其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而高学历的现代女性群体在思想、观念、意识上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具有良好的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勇敢地去争取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人格独立和人格完善。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独立人格的建立。女性高等教育本质上促使女性不断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独立和不断完善的人格勇敢地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竞争,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与男性作出同样的贡献。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能力,远远超越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所谓“登得厅堂,下得厨房”,既有家庭义务和责任感,更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将自身视为社会的一员,并自觉地融入社会大潮之中。高学历女性就业天地广阔,相对固定的工作及收入和地位使她们在人群中显得沉着、自信、而非凭取悦男性,出卖人格、尊严来换取金钱、享乐。

2.接受高等教育有助于女性自身素质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市场经济引入了平等竞争的观念,对女性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又使女性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严格选择,对当代女性来说,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留恋,对现实的抱怨以及把希望寄托于丈夫的成功、子女的进步均非明智之举。女性的任何权利,包括生命的权利、工作的权利、参政的权利,都不能靠给予、靠分配、靠干预,唯一可靠的是实力,而实力的内核是知识和技能。因而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促进女性科学文化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女性工作领域和生存空间的拓展。

女性高等教育除了能提高女性自身的素质,还能提高后代的素质,有益于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良性循环。女性对家庭道德的养成、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智发展有重要影响,母亲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且这种影响往往超过男性。从这个角度看,女性高等教育也为年轻母亲培养了实力,从而成为全民族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女性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从经济学角度看,是人力资源的积累;从政治学角度看,是为女性参政拓宽基础;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是帮助女性摆脱传统束缚,让生活更充实、更健康、更科学;从教育本身来看,它保障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三)上海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

1.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1)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市民的受教育需求

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1997年,全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关,1998年达到3400美元。HDI(人类发展指数,包括收入、寿命、教育三项指标)居全国之冠(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多种资料显示,中国家庭储蓄目的中位列第一的是支持子女受教育(占65%),上海居民投资意向中列首位的也是教育(占50.4%)。让子女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广大为人父母者的共同愿望。

(2)上海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展了女性专业选择的空间

科类专业结构是经济产业结构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上海已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步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使上海开始逐步形成一个开放型、多功能的、体现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特点的第三产业体系。1998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1%、50.1%、47.8%。计划到2000年,分别达到1%、39%、60%。而目前上海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调整显然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关资料表明,1997年,上海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中理工类比例最高,为52.5%;而与第三产业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学类相加仅为25.3%,比例明显偏低。

为适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上海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其基本趋势是:扩大与第三产业相关度大的专业的在校生比例,适当降低与第二产业相关度大的理工类专业的比例。

女性高等教育的规模与专业结构调整有着很大关系。有研究表明,由于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一般主修工科、理科、农业类专业的女性人数较少,而在语言、教育学等专业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因而,一旦扩大语言、教育等科类的招生,女生入学机会就会增大,比例也随之提高;反之,若扩大工科、理科、农业类的招生,女生比例即随之减少。这可以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女生比例的增减规律上反映出来。

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女性高等教育的规模及比例将有所增长,女性的专业选择空间也将大大拓展。

(3)社会经济发展使社会对女性人才的重视和吸纳程度不断增强

女性参政意识增强,妇女的社会经济参与日益广泛。市人大女代表所占比例为23.2%,市人大常委会中女性比例升至18.5%,市政协常委中女常委的比例为16%,比上届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市局级干部中,女性占11.4%。区(县)政府正职干部中女性占了11.3%。妇女的从业领域不断扩展,行业分布渐趋合理,从事第三产业的女职工占全市女职工总数的56.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女大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近年来上海女大学生就业总体趋势良好,199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6%以上,1997年为95%,1998年为93%,1999年为90%,其中女大学生就业不存在明显突出问题。

这一切为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政策与制度环境

(1)上海制定了妇女发展的总体目标

1996年,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和《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上海制定和颁发了《上海妇女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确定了上海妇女发展的总目标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从政治参与、劳动就业、教育成才、卫生保健、社会保障、执法监督等各个方面为妇女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社会环境,促使妇女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在全面参与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与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上海妇女的发展目标也分两个阶段实施。到2000年,以全面提高妇女素质、充分发挥妇女作用为中心,进一步缩小男女两性发展总体水平的差距,为培养造就一大批新世纪女性人才奠定扎实基础。到2010年,上海妇女发展的主要指标接近国际有影响的大城市。

2010年远景目标:A、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30岁以下女性接受教育水准接近同龄男性。B、参加社会劳动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女性经济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增加。C、优秀女性人才成批涌现。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杰出优秀女性人才。D、妇女身心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平均期望寿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E、妇女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F、促进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

(2)上海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目标

《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妇女教育,努力培养新世纪女性人才”,明确规定各级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还规定,“逐步提高女性接受专业教育的比例,积极培养各类女性专业技术人才,普通高校学生中女性比例提高到40%。女硕士生、女博士生的比例分别提高到30%和20%。成人中专和成人高校的女生分别达到50%和40%左右。”“在各类教育中增加促进女性成才的专门教育。”“加速女性人才的培养开发。中高级专业人员中女性增长幅度不低于平均增长幅度。重点扶持一批优秀女性。”《规划》中还明确了组织实施和检测评估的有关细则,将《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主管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目前,上海市正在研究制定妇女发展《十五规划》,其主要指标要求较《九五规划》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3.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中阶段教育是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1998年,上海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达95%,已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1997年,上海普通高中女生所占比例为48.8%,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37.32%)高出约3.5个百分点,为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源保证。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提高的强烈呼声。高等教育不仅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的普通高等教育,而且还包含各种类型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而在同一专业中,又包含了各种层次的教育。近年来,上海通过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建设,并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远程开放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1997年,上海18-22岁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1.4%,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将逐步向普及化阶段过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发达国家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1.专门的女子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些发达国家除实行男女同校外,还建立了一些专门的女子高等教育大学或学院,开设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女性人才。美国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历史上受宗教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是教会办的女子学院,但目前有一半的女子学院是独立的学院。美国的女子学院以四年制为主,占96%。日本的女子学院则多为短期大学,有300所之多。日本有一大半的女子在两年制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2.女子院校的发展趋势

对于女子高等教育,男女共校和设立专门的女子学院孰优孰劣,一直存有争论。实际上,女子高等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它能否按女性根据女性发展的规律,设立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培养女性成功的品格、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是否要设立专门的女子高校要依各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定。在美国,女性一直争取独立和平等的社会参与权,所以美国成功地设立了七、八十所专门的女子大学或学院。而且美国的有关研究显示,女子大学具有男女同校的高等教育机构没有的许多优势,女子大学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美国女子学院联合会的一份材料宣称,对于女子来说,女子学院是女子的最佳选择,而男女同校是第二选择,女子学院具有男女同校的高等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学术、专业和性格发展优势。

在韩国,情况则大不一样。在5年前,女子大学还是大多数高中毕业女生投考的第一志愿。然而近年来,女子大学备受冷落。韩国原有女子大学11所,现已减少到7所,而且将继续减少。一项对韩国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统计还证实,希望进入男女共读大学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96%以上。分析家们认为,女子大学之所以受冷落,原因之一是远不如男女共读大学那么生机勃勃,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韩国经济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观念更趋开放,女性地位随之提高,作为新一代韩国女性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自然会对带有照顾色彩的女子大学不屑一顾。此外,还有不少女生认为,女子大学实际上是一个人为制造的仅有女性而没有男性的“畸形”小社会,女生们在里面根本学不到与异性交往、合作的技巧。

二、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

1.基本情况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海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1997年,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为17.23万人,较1995年增加了8.5%,其中,女学生的增长幅度为17.2%,在校人数为6.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比例的39.9%,比1995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女生占在校生的比例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7.32%)高出2.58个百分点。近两年来,女性在高考中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1997年度录取的新生中,女性已达47%,其中,文科专业中女性达64%。

1998年,上海高校在读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41.1%、32.7%、19.6%,比1997年上升了1.2%、1.1%、1.2%,达到或接近《规划》确定的目标值。

1997年,上海市各类成人高校中女生人数为3.3万人,占在校生数的40.4%,比1995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

1998年上海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独立设置)女在校生的人数,见表一:

表一:1998年上海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独立设置)女在校生的人数

普通高校

成人高校(独立设置)

在校生总数其中女生数 在校生数

其中女生数

大专和本科 研究生 大专和本科 研究生 大专和本科 大专和本科

165123人

19399人

70370人

5868人

21963人 8727人

2.主要问题

(1)女性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但男女比例仍不平衡。

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的规模随上海整个高教规模容量的扩大而扩大,并基本达到了《九五规划》所规定的目标值。但必须认识到,目标的确定是有时间性和阶段性的,是以现有条件和发展可能为前提的,达到目标并不意味着事物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女生所占比例相经仍显较低。

1997年,高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9.9%,而同年普通高中教育中女生所占比例为48.8%,两者相差约9个百分点,缺口过大。即使考虑高校外地生源因素,估计仍有不小差距。说明女生报考高校与男性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高校招生方面原因。高校招生过程中,虽然国家并没有作出限制女生的规定,但“同优不同取”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理工科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同一分数段中首先被筛掉的往往是女生。这在某些对体力方面的特殊要求的专业尚可理解,但更多的情况并非如此。这里面有一些深层次原因,如传统的偏见,认为女生学理工科不如男生,等等,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深入分析,寻找对策,消除高校招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女性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与男性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

二是教育体制方面原因。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相对封闭,缺乏弹性,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之间缺乏沟通和衔接。目前,上海中等专业技术类学校中女生比例已超过50%,但由于中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立交桥”,中职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也还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因此绝大部分中职毕业生无法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相当部分渴望上大学的女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是高校科类结构方面原因。上海普通高校理工类专业比重过大,1997年本专科在校生中理工类比例为52.5%,使女生填报志愿的余地变小。

第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随层次提高,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基本情况中可以看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随层次提高而呈下降趋势。其原因较复杂,有女性自身因素,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难以同男性竞争报考研究生,也有来自社会和家长的阻力,不少女生家长并不赞同女性获取高学历,阻碍了女性追求更高的学历层次,这此无疑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男性的理解和支持。不少女性主体意识淡薄,缺乏进取精神。如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您对21世纪的上海女性高等教育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出现了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回到家庭主妇时代”、“女人能顶半边天吗?”等一些不和谐的表述。此外,相对而言,女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如男生,使得有些教师在录取研究生时往往首先考虑男生。上海某大学一位理工科女教师在谈到为何不愿招女研究生时认为,理工科专业需要现场作业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方面女生不如男生。

(二)女性专业选择意向的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1.就业前景和兴趣爱好是决定女性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选择专业时,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市场前景成为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性别因素几乎被忽略,见表二。

表二: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因素

在“您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满意?”的问题调查中,有59.6%的比例显示出大半女性对所学专业满意。而同时,也有40.4%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其原因主要也是“自己不感兴趣”和“就业困难”,见表三。

表三:不满意所学专业的原因

由于相当部分女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因此,面对“可以重新选择专业”的假设,有54.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另外选择专业,而45.9%的女大学生则表示仍选原专业。而想另选专业的女大学生,他们将选择的专业几乎涉及各个专业门类,无明显规律。

2.专业选择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期望的专业类别无明显差异,只是理工科相对少一些,文学、语言类、财会类、教育类、医科类略多一些,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见表四。

表四:最适合女性学习的专业

女大学生认为最不适合女性学习的专业类别,集中在机械类专业,还包括电气、地质矿产、建筑、物理、海洋类、工程类等专业。

(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领域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所在。不合理的课程设置、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女性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主要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女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教学内容陈旧是阻碍女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原因

在回答“您学习中能否将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时,表示“一部分能”的占52.8%,“能”的占13.2%,而表示“不能”的占34%。

在不能或不能完全发挥潜能的原因中,“缺乏学习主动性”为首选,占22.6%,其后依次为:教学内容陈旧(16.7%),课程设置不合理(14.3%),讲课方式不适应(13.5%),见表五。

表五:影响女性潜能发挥的原因

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

原因(%) 原因(%) 原因(%)

讲课方式不适应 13.513.912.6

图书资料太少8.0 11.112.8

校园文化贫乏8.3 11.312.8

缺乏学习主动性 22.612.711.7

教学设备落后3.6 9.2 10.8

同学关系不好0.1 0.1 0.9

不喜欢所学专业 12.85.8 5.8

课程设置不合理 14.317.014.4

教学内容陈旧16.718.918.0

2.目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期望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距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的教学方法以“填鸭式”和“多种方法兼有”为主。在“哪种方法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看法上,以“启发式”为最,见表六。可见,目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距,也直接影响了潜能的发挥(见表五)。

表六: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讲课方式

启发式

讨论式

多种形式兼有

小组合作探索

指导自学

33.6% 20.3% 16.2%

14.6%13.1%

3.缺少适合女生身体条件和心智特点的课程

此次访谈调查中,只有32.6%的被访者认为学校有适合女生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为选修课,如绘画、手风琴、艺术体操、健美操、歌曲欣赏等。77.5%的被访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时无需考虑性别因素,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而课程设置只需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用同性别挂钩。应该说,被访者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说明目前高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性别意识仍较淡薄,这直接导致了高校中“女性课程”的缺乏。

(四)择业理想和就业动机的调查分析

择业理想和就业动机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女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明显增长,在“毕业后选择就业的第一位原因”中,为“实现个人理想”的比例最高,达57.2%,而选择“报效祖国”的仅为4.7%(见表七),反差很大。在“选择就业单位考虑因素”中,选择“国家建设需要”的仅为1.9%,而考虑“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则高达3.4%(见表八)。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理想和就业动机尚需正确引导。

表七:毕业后选择就业的第一位原因

表八:选择就业单位考虑的因素

(五)高等教育中性别意识的调查分析

1.社会环境中的性别意识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性别意识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就业以及毕业后的发展上。访谈中了解到,许多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歧视。对此,高校的反应是较为客观的,绝大部分被访者认为,除了主观上的性别歧视,用人单位的这些性别考虑从单位局部的利益来看,是合理的,无可厚非的,但从社会整体来看,则是不合理的。

具体来说,这些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技术、高技能的岗位,女性想进入,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但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又明显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在我国还出现了所谓的“性别职业”,使众多有才能的女性很难进入所谓的“男性领域”就业并得到发展,这些职业不仅在采矿、建筑、野外等工作领域,而且扩张到其他领域。更有甚者,对有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比较适合女性的职业,如,文秘、办公室内勤等,一些单位也一味排斥。

这些对女性不利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就业上存在,在女性的职业发展上同样存在。许多人认为,女性人才难以挑大梁,只能做秘书、助理等辅助性工作,即使有个别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同男性比肩的地位甚至取得了男性尚未取得的成就,也会被认为是偶然、特例,会承受比男性更多的怀疑和注视。

2.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意识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有63.7%的被调查者知道“社会性别意识”这个概念,有76%的人认为高校中应开设有关社会性别意识的课程。说明高校中的性别意识可能强于社会。这对于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校中仍存在诸多不利于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性别意识和观念。主要表现为:

(1)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性别因素的忽视。访谈调查中,大多数被访者抱着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实行男女平等竞争,缩小性别差异的观点,认为无须为女性高等教育作特殊的考虑,因而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极大地忽视了性别因素。此次访谈中,有70%的被访者认为在招生时无须考虑性别因素,有80%的被访者认为在专业设置上不考虑性别因素,有77.5%的被访者认为课程设置是不必考虑性别因素,有91.4%的被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对男女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等等。

这些基于男女平等的“不考虑”其实正反映了我们认识中的一个误区:即承认现存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合理性。事实上,在当前情况下,倡导性别意识其实也包含着向女性倾斜的意味。因为女性长期所受的不公平对待,因为男尊女卑、男优女劣的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因为女性受提拔重用的机会较男性太少,故现在仍需强调在同等条件下对女性的倾斜。但倾斜不是照顾,不是对弱者的袒护。

(2)传统的思想观念仍深深扎根在当代女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然而,传统思想观念的摈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见表九),当代女大学生仍然受着传统德才观、传统尊卑观、传统贤良观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如,在关于“家庭中女比男强,好景不长”这一命题的调查中,52.4%的被访者表示同意或很同意,26.7%的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这一观点。在回答“女性不适合当领导”这一问题时,有8.3%的被访者表示同意或很同意,而不同意或很不同意的仅为8.6。对“女人嫁个好丈夫比取得高学历重要”,有47.89%的被访者持同意或很同意的观点,只有36%的被访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关于“当只有一个成功机会时,应优先考虑丈夫或孩子”的调查中,42.7%的人表示赞同,31.7%的人持反对意见;等等。

表九:社会性别观念调查

3.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意识成因分析

(1)传统观念的深层次影响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夫荣妻贵”,“贤妻良母”,这些封建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积淀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先入为主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能力的评价,业绩的褒贬,作用的评估,导致了传统性别分工对女性就业的制约,形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低职称、低职务状况,而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对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期待和关注。由于整个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大大高于对社会角色的期待,女性成才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与承认,而且遭到社会的压制与鄙弃,加剧了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劣势地位。

(2)政治制度的强制性制约

一定社会的观念必将影响其政治制度的形成,同时制度又加深了观念的影响。解放后我国妇女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没有实现在政治上和制度上的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决策机构中,基本上以男性为主体,女性所占比例较低,这就决定了一些决策由于缺少女性视角而易侵害女性的利益,造成了女性机会上的不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同时由于性别歧视在一些政府的工作人员当中也严重存在,以至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种政府行为,这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不愿接受女毕业生中可见一斑。另外,政府在法律的具体保障上做得也不够,特别是对执法的重视不够与监督不力。

(3)女性自身的角色误区

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上男女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影响和制约着女性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如社会媒体、大众传播通过种种不同方式和渠道给予“贤妻良母式”女性的推崇褒奖,无疑反映了当今社会对女性期望值偏低的现实。而一些女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独立意识、事业心、成就感等都较男性低,在面对事业选择时,害怕残酷的竞争,把角色全部或主要定位在家庭角色上。这些观念不仅在客观上限制了女性的自主性,而且在主观上也变成了女性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构成女性自觉认同的事实,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劣势地位。

三、思路和建议

(一)逐步扩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及比例。力争到2010年,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及在校生数与男性大体相当

1.制定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及相关措施

虽然国家在法律上赋予了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高等教育依然是男女教育机会不平等最严重的领域。制定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优惠或倾斜政策,以缩小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比例差距,实现男女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是发展女性高等教育的重要保证。如,在某些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在条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女生;制定和完善劳动人事制度,用人单位在升职、晋级、待遇等方面,要在同等条件下向女性倾斜,最大可能地消除企业用工中的性别上歧视现象;对拒不录用女大学生的企事业单位,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性措施;研究和制定妇女发展规划的实施细则,落实发展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等等。

2.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生师比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除需加大投资力度外,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提高高校生师比。目前,上海普通高校的生师比约为9:1。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改善教师待遇,增加教师工作量,创造竞争激励机制等,使生师比达到12-13:1,就可大大提高高校的招生规模,使更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3.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

结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增加第三产业类专业和非传统理科专业的女生比例。这既有利于女生规模和比例的扩大,对女大学生就业也有积极意义。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女生涉足传统的非女性专业,如数学、工程学、管理学、生物医学和高新技术学科等,以形成男女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女性高等教育体系、探索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1.成立一所女子高等学校

从世界发达国家女性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成立专门的女子高等学校是研究和发展女性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做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女子高等院校是依据女性的性别特征、社会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而建立的专门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因此更适合女性个性的充分发展。尽管此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师生(问卷调查为74.3%,访谈调查也为多数)认为我国目前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女子院校。但我们认为,成立一所女子高等院校,有利于女性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实验,有利于研究和探索女性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并指导和推动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可选方案之一:以上海市妇女管理干部学校(培训中心)为基础,组建上海女子学院,归口市教委管理,扩大和提升其办学功能,除招收应届高中女毕业生外,承担妇女干部的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

2.建立面向从业人员特别是从业女性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框架的日益完善和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将不再是高中阶段毕业生,而是广大的从业人员。建立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体系,架设起四通八达的教育立交桥,让更多的从业女性有再次选择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如,制订鼓励女性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政策措施,为女性提供与男性同等的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进程,为女性解除后顾之忧;等等。

(三)强化性别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针对女性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结构性改革

(1)增设适合女性特别的艺术修养类和职业技能类课程

目前女性高等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面缺乏女性特色。这既与高等教育中性别意识的淡薄有关,也与整个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力度不大有关。女性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必须针对女性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如,根据女性的需求,削减部分与实践脱节的基础理论课,增加扩展女性知识面和视野的综合性课程;增加有利于提高女性艺术修养的课程,如家政、礼仪、艺术、健美操等等,开设有关妇女问题的讲座和人生、择业、审美等方面的课程,加强有利于女性发挥特长的职业教育,如旅游服务、家政礼仪、外语商务、公关文秘等。

(2)开展性别教育,确立现代观念

进一步强化性别教育,帮助两性尤其是女性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树立更全面、正确的性别意识。引导女性摈弃传统思想,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思考社会和科学地审视自己,提高作为与男性平等的社会人的意识。当然,性别教育也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参与,以得到社会观念的认同和支持。

同时,要重视性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女性由于柔顺、内向、喜静不喜动,往往注重对书本知识的阐释和记忆,忽略知识的运用,轻视知识创新,无视审美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接受,不习惯质疑,因此女性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较为薄弱。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女性多参与、多实践、敢质疑、敢创新,以利于更多创新女性人才的涌现。

(4)强调理性教育,充分发挥女生的潜能

一般而言,女性富于情感,而理性水平较低。这与女生的知识而较窄,缺乏对抽象理论的兴趣有关。因此,高等教育在使女生发展健康情感的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女生的理性水平,如在教学中要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开设逻辑学等有关思维过程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开设各种新知识讲座,加强对女生的课外阅读辅导等等。

2.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结合女性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女性在参与学习、参与管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女性的参与能力和自信心。

(2)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从传统的因材施教扩展到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对一些适宜男女分开的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男女分班”教学;消除课堂中的性别偏见,鼓励女性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3)实践性原则

让女性除了学习之外,多参加社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走出个体自我的狭小天地,关心同学,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培养对社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对人类环境的关怀和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改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环境

在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营造比制定某项具体的政策措施更为重要。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深层积淀对女性的事业追求是一种无形的束缚,社会舆论的片面导向也使得某些成功女性在事业和家庭的冲突中进退维谷。由此产生的“成功恐惧”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政府行政、法律手段的干预,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因此,仅着眼于教育系统内部而不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来思考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行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未来中国妇女高等教育机会的最终实现及妇女地位的提高将有赖于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良性演进”。

标签:;  ;  ;  ;  ;  

21世纪上海女子高等教育研究报告_大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