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状态的孜孜以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和提升。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结构的合理布局、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一直致力于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由于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弊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恩格斯也指出:“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他们认为,资本主义虽然相对于封建社会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却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形态时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由此观之,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片面发展而言的,是指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的整体发展,包括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究竟应该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人的内在社会本质。他说:共产主义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马克思正是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证与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而个人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场所。人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为对象性产品,人的能力也从而得到确证和发展。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在劳动过程中围绕着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他指出: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马克思谈到的这种“潜力”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一是概括为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和人自身生产能力;二是概括为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能力、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能力和人的自我调控能力。具体表现为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社会能力、现实能力以及各种潜能。归纳起来,也就是个人创造物质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能力。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马克思把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依据,有需要的产生才会引发人的行为活动。因此,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产品极其缺乏,人的需要只能在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在资本主义阶段,大工业的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相应的满足,然而人的精神需要及各种社会需要并不能得到同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被严重扭曲。马克思关于“人的需求的丰富性”正是针对此而提出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第三种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及其他各种需要才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发展,从而实现人的需求的多方面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发展是随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现实需要的结构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的性质,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和自由程度。

再次,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内在本质只有在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实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交往关系的发展,是对社会关系的不断突破。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根据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程度,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发展阶段。“最初的社会形态”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活动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凸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个人关系或者以自然血缘纽带为基础,或者以统治和服从为基础,均表现为对“人的依赖关系”。“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第二大社会形态”是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打破了人的依赖关系,确立了人的独立性,促进了交往关系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存在,又形成了人对“物的依赖性”关系,人被物、金钱所统治,丧失独立性、丧失全面发展的权利。“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得到高度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他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在他看来,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实现着人们相互间物质、能量、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换,提高了个体的体力、智力和能力,并形成了个体同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整体的联系和关系,正是在这种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集中表现,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充分展示。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的发展,都是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个性发展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为“自由个性”服务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9页。)。而“有个性的个人”就是人的体力、智力、能力、意志、情趣、爱好、特长等个人自身属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相适应,个人对社会具有自主性。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每一个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属性,自觉发挥和运用个人才能,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人类才能在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历史,追求理想的境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一直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发展的奋斗过程和量的积累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终级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条件下,虽然依然存在着人的发展的片面性,但它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条件的社会形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和机遇,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的全面发展获得了更大的现实可能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和谐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对和谐社会的最经典的诠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特定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终级目标,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前提条件。二者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践上也是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共同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

首先,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这是个人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统一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一方面,人是社会的存在者,只有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历史的人、实践的人,而离开了社会实践和人们的各种联系与交往,人的思想意识就无法产生,就不成其为真正的人;另一方面,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有组织的个人集合体,脱离人,社会就是毫无内容和意义的概念。就是说,社会是人的社会,是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可见,人与社会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有人才有社会,人在社会之中才能成为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条件,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其次,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是个人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统一的理论基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一方面,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这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人作为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唯一能动要素,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的劳动产品中凝结了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因而,人的发展程度决定劳动及其产品的发展程度。有什么样的劳动者,便相应地生产什么样的劳动产品。所以,个体发展,即人自身各种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就是主体力量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动力的不断壮大。因此,人的发展越全面、越充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创造得越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人民的生活也就越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个体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精神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离开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个体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个体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发展得越充分,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也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不存在脱离个体发展的社会发展,也不存在脱离社会发展的个体发展,二者统一于一个历史过程中,并构成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统一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协调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它的实现归根到底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大力提高和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依赖于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只有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大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可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个体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天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政治保证、精神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通过推进民主政治,创造出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给每个社会成员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充分权利,为每个人个性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发挥提供机遇和平台,使社会成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努力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满足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共赢、多赢的发展状态。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双向互动、具有一致性的历史发展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社会历史规律脱离人的作用的自然结果,而是社会上无数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结果,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正是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可能成为现实。但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的,没有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脱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去谈个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而脱离人的全面发展去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能是抽象的假想。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和谐相处”,既体现了和谐社会对社会发展提出的三重要求,同时也是对个体的能力发展、需要发展、社会关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不断促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人的全面发展的不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困难,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全面提高人们的能力素质、引导人们的合理需要、拓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塑造人们的优良个性等方面入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全面发展个人能力,倡导各尽其能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能力不仅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要手段,也是人自身成长、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掌握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没有最起码的感受力、记忆力,感性知识就无从获得;没有一定的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理性知识也无法领会和理解;没有一定的交往、沟通能力,个体就会成为孤家寡人,难以融入社会。因此,人的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社会实践的过程,影响人们活动的效果。没有能力的发展,就谈不上个性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的“各尽其能”是指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被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主体价值。要实现“各尽其能”,前提是个体拥有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素质,比如,一定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因为自然状态的和谐是以自发的形式实现的,而社会领域的和谐则需要人通过发展个人能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追求、去创造。只有社会成员的自身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才能各司其职,承担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做好本职工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生机勃勃、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目前,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低下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能力,提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为人类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促进需要合理发展,保证各得其所

需要是人的渴求和欲望,是主体处于缺乏状态下的不足之感。需要是人思想和行为的动力,需要的丰富是人全面发展的源泉。人的需要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需要什么,人的需要以何种方式满足,主要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当然,在同一社会环境下,人们需要的产生还受个人的主观影响。同时人的需要也影响人的思维、情绪和意志、追求等因素。因此,需要的丰富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合理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不仅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促使个体行为的巨大力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各得其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各得其所”是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使人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共享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的成果,实现自己的追求。“各得其所”包含了社会成员能够充分享有正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各有其岗、各守其则和各享其成。而要实现和谐社会“各得其所”的目标,就要重视满足社会成员的合理需要和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努力激发人的高层次需要,善于用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较高的成就动机来激励社会成员,促进其需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3.不断拓展社会关系,实现人际和谐

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高度发展,是人摆脱了以血缘或职业分工为交往范围的狭窄格局,将交往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勇于突破人际关系的局限性,才能打破民族、地域、职业、宗教、阶层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各个社会阶层的相融共兴,构建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使人们获得更为广泛的心灵交融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打破片面化、固定化的旧式分工,构建有利于人员流动、人才培养的社会机制,使人们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自由地选择职业,而不是被动地服从分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的自然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等现实能力以及各种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内在精神和社会关系上的和谐发展。

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看,所谓人与人的和谐,就是社会中每个成员享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关系,这一社会公平保证每个成员之间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前提下,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使各种社会资源兼容共享,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人际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实现人际和谐,关键在于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关心的基础上,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阶层和谐是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人际和谐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各阶层成员由于其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不同,在利益关系上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和阶层冲突。所以,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及时整合各种社会关系,引导各方面的力量,努力促成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动力和活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建设,必将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为人们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自由进行活动和创造,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实现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标签:;  ;  ;  ;  ;  ;  ;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