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 X337

区域开发常常是从自然资源的开发起步的,区域持续发展要求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源供应为保证条件。探讨持续发展问题很自然地都会把资源问题摆到一个核心地位来讨论,问题是当前对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各家看法不一,而这又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是很必要的。

1 几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常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观有以下几种:①当代与后代间合理分配说,这是生态经济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1];②洁净资源说,洁净资源即资源的开发耗用以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系统为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③替代资源说,资源结构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演化,替代资源要赶在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之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资源;④资源耗量零增长说,经济持续增长一般与资源耗量成正比,存在一个弹性系数,但技术进步能使资源耗量保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也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以上4种说法及其界定的共同点,都着眼于持续发展要足够的资源保障,不同的是提供资源的方式不一样:第一种观点是把资源储量进行静态切块,提出留给后代有充分储量,第二种观点侧重资源的环境保护角度,第三、四种观点侧重科技进步下的资源替代和资源节约。4种观点中第一种看法影响大,使用很多。分析它的观念产生可能套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因而资源也相应存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鉴于这一观点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问题,笔者不敢苟同,将有关商榷意见论述如下。

2 对大多数不可再生的资源而言,并不存在某种分配机制能解决好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资源量使用问题

可持续发展资源观应该是一个科学的思维体系。首先要区分资源是否为可再生的类型。若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生态经济学家们的资源分配观点是正确的,总不能竭泽而渔,要为后人留下足够的再生基础,保证生物资源良性繁衍;如果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笔者认为就很难运作出一种机制能驱动人们自觉地有计划地把优级资源留给后人,要求当代人只用一部分。计划经济时期做不到,市场经济时期也做不到,即使短暂做到,最终还要逆转。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要扭转北煤南运,留北煤用南煤,大举开发南方煤田,最终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煤田开发重心移回北方,这说明分配矿产储量给后代人用的问题,既要遵循地质矿产储量的自然规律,也要遵循开发矿产的经济规律。扭转北煤南运违背了我国煤炭分布的自然规律,必然违背经济规律。适应市场供需便是经济规律的核心。一种资源开发,当技术上可行,社会上又需要,就会产生开发利润,生产者获得利润时才会产生开发资源的动力。生产者和企业的利润是市场给的,不是政府给的。某资源或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扬,就会促进该资源的开发;如果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甚至利润消失,就会抑制资源开发。现阶段资源的开发基本上是企业和社会行为,而生态经济专家们提出的留一部分资源给后代人开发则属于政府行为,政府行为要通过干预企业或生产者行为才能对资源开发起到预期的作用。那么,政府可否通过宏观调控,干预价格的形式来实现“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呢”?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因为市场价格变化是资源稀缺程度的寒暑表,不是政府意志的信号,政府不具备在忽视供需规律和背离价值规律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干预的机制,就连我国高度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政策下也没有实施过资源存留给后代人的机制。矿产资源中的富矿,易采的矿,距地表浅的矿,近用户的矿,简称“富易浅近”,其资源从来都是优先利用的。大庆油田探明储量中有谁有意留存一部分储量给后代人去采?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杠杆。但市场自身对资源开发也存在负面效应,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趋动下,可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等。国家对此能够进行宏观调控,通过编制和实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规划,应用政策、行政、法律,税收等对企业和生产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检查监督、法律约束等。把一部分资源规划留给后代人开发利用只是一种理想中的期望模式,一般很难实施,但不排除个别富国,利用财力在国际市场上购回一二种紧缺资源,把国内的资源作为战略储备,但这毕竟只限于少数富国和个别矿种,不宜作为大多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资源观的支点不能放在外贸上。

那么,洋盆底部的铁锰结核、荒漠深处的矿产资源目前采不了,算不算留给后代人呢?笔者认为因技术手段和经济水平开发不了的资源与生态经济学家们提出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配置的论述初衷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已是探明的资源目前暂未开发利用的,是经济和技术因素所致,并不是人们可以利用但又有意留存给后人的结果,因而留一部分资源给后人的观点乍看有理,但逻辑推理上难以立论,实际运作机制也不存在。

3 从主要资源储量的实际看,某些稀缺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留存给后代人再去利用,而富裕和过剩的资源则无须考虑留存

地球上资源类型很多,一些量大、富裕、普遍存在的资源如石灰石等,多少代人也用不完,无须考虑其留存问题,我们和生态经济学家们讨论的主要是针对一些稀缺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其中有些已近枯竭,讨论其留存问题确有必要,包括各种资源的留存形态问题。

3.1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位置和数量基本上是固定的。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大范围地占据着陆地表面和充分利用着土地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内政部组织了一次次的移民浪潮,从黄泛区、人口密度大省域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局部地区迁移。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像当年那样再规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留给后人开发。非但如此,我国在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背景下每年因非农占地而使耕地数量锐减,质量衰退。

3.2 水资源

我国人均水资源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数量不足,质量下降,黄河自开封以下每年断流的天数越来越长,南方湿润区域也出现季节性水流。许多城市和区域被迫兴建调水工程,取节水途径,关闭污染源。考虑留出多少水量给后人用似乎没有意义。

3.3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油、气、煤、铁、铜等重要矿产资源总有绝采之日。专家们估计世界油气资源仅够采30-60a,煤炭可采用100-150a。有世界锑都之称的湖南锡矿山,其锑资源已基本枯竭。湖南有色金属之乡逐渐会成为历史时期的称誉。世界一些矿山除留下采富弃贫后的低品位弃物,低回采率掠后的矿坑外,“富易浅近”的稀缺资源趋向枯竭。只有很少数地广人稀处的富矿正在采掘,已不太可能将部分“富易浅近”的资源规划给后代人开采。而后代人也是个无极限的概念,留给哪代人开采?留多少?谁又能说得清楚?笔者不是资源前景的悲观论者,但是必须承认,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建立在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消费量基础之上的。而世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是刚性的,只要无重大变故,生活水准能升不能降被视为正常。若生活水准比原来下降便会在心理上产生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危机感,而区域资源锐减孕育的潜在危机已经在多方面的领域中反映出来,如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耕地资源危机,等等。这些危机的解决途径不是靠留些资源给后代人能加以解决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区域持续发展的火车头,也是解决资源危机的一把钥匙,加上各项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健全完善,人类资源前景还是广阔的:①技术进步不断扩大着资源种类和可用的范围与储量;②技术进步,节水、节地、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水平越来越高;③技术进步,促使更多的三废不废,循环利用,人工培植出新资源;④技术进步,开辟了替代紧缺资源的途径,可因地制宜,以丰补歉,调整了区域资源结构。例如,巴西利用丰富的土地和光热资源生产甜高梁制酒精以替代石油资源;朝鲜开发丰富石灰矿发展化纤产品,腾出棉田种植紧缺的粮食;此外,各国争相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用塑料代金属材料;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以替代资金和物质资源;用普通资源替代稀缺资源;用洁净资源替代有污染性的资源等,说明建立一个适应区域发展的优化的资源结构,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我们主张区域持续发展的资源观,重点不是在资源的储量是“解决好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而是应当致力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带动新资源,替代资源的产出,塑造适应持续发展的资源结构,并与生态环境始终处协调状态。面对区域资源趋向枯竭,人们既要有危机感,又要有将危机转化奋进的动力。替代资源的应用成果要赶在资源枯竭的前面。

4 可持续发展资源观是个复合型的时空动态过程

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观应是由多系统结构综合塑造的,含资源品种动态互补、储量消长结构及开发技术和设施结构、区位结构、市场需求结合的动态过程。

生态经济学家们提出留些储量给后人,实际上只侧重考虑人类对储量的分配结构,未观察全局的结构体系。而且可持续发展资源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丰富的时空演化内涵。

4.1 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评价可持续发展资源观

70年代以来,世界面临着种种难题,人们发现自己走了一条“先建设后治理”的弯路,面临的是温室效应等问题都不是少数国家能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被动状态下提出的。但作为朴素的持续发展观、资源观古来有之。受不同历史阶段的限制,发展的水平和机制,资源的类型和范畴都不相同,也就有不同的资源观。塑造今天的资源观,不能割裂对历史和未来的研究。

在传统农业立国的社会里,朴素的唯物观和唯心观混杂在一起。人们粗浅认识到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将其神灵化。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中国农民们建土地庙、山神庙,君王们建天坛、地坛都是依托自然资源实体为对象,再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今天看来荒唐可笑,但这是诞生现实科学资源观的前身,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没有古代的唯心时期也就没有今天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资源观。他们祈祷的天、地、山、水、气候等都是具体的资源,希望大自然的神灵赐给农业发展适度的量,这种唯心史观就含有唯物的成分。

进入工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以“征服论”、“改造论”占统治地位。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利用工业手段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过量索取,在取得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于是生态学家、地理学家们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同生共荣”的理论,批评“征服论”、“改造论”,强调“人类与自然合作”,协调发展,成为目前自然地理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等指导性的理论。

现实的世界性资源问题是历史积累的,要进行历史的分析,不能全盘否定历史时期解决资源问题的合理成分。如农业社会里提倡天地合一的协调观,工业社会里“征服论”观都有可借鉴之处,“共生论”相对于“征服论”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对区域持续发展来说,全盘“征服论”或“共生论”都未必正确。“征服论”是当年生产力水平还不高,障碍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的背景下提出的,如果今天说要征服自然环境中不利于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征服论仍未过时。谁能说:“北大荒”被“北大仓”征服功不抵过。用同样的思维认识“共生论”,我们认为,人类和自然共生,只能是与有利因素共生,或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的共生。自然环境中不利于连续发展的因素有二类:一类是人类的力量不能消除而只能减轻其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程度,如季风环流造成大面积的水旱灾害、构造地震、火山喷发,全球海平面上升等;另一类是人类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消除的不利条件的影响,甚至转化为有利因素,如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等。所以笼统的“征服论”不对、“共生论”对,是不利于区域持续资源观理论建设。

4.2 运用区域分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实区域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不同区域持续发展的模式与途径是不同的。今天区分国家与区域间的差异常常是以经济水平和资源状况的差异为重要依据。人们首先根据发展水平和贫富程度把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两大类: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简称南北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质量下降、资金短缺、科技与教育水平不高等,大量结构性的非良性循环的困难大量积压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持续发展遇到的困难远比发达国家要大。区域资源观有阶段性差异。

其次,国家按自然资源与经济组合状况可分为:①高收入石油出口国,如海湾国家等。这些国家石油资源丰富,国家小,收入丰厚;②自然资源自给国:如美、俄、中国、南非等,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多数基本自给。中国属发展中国家,资源能自给,不会因国际波动屈从外界压力,但人均资源量在世界上是贫乏的。与综合国力强的美、俄比,区域资源观应不同,中国要更强调节约资源的观点;③自然资源欠丰国:如西欧、日本及一些等发达国。资源缺乏、资金丰富,仍能在国外开发资源,运到国内耗用;这些国家资源使用效率高;④农林矿产品输出国,如非洲、拉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之间资源观亦有差异。中国国内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要超过发达国家国内相应的差距,持续发展所选择途径应有区域差异。在国家之间,首先发达国家应有责任采用赠款和技术援助形式支持发展中国家解脱困境。发达国家工业化数百年,对世界资源枯竭、环境质量问题、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等要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而不能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技术落后,提出种种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发展中国家要主动以科技教育为先导,积极推进持续发展工程,加强国际间合作。

再次,各种类型国家要充分利用区域条件,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性的网络结构。作到资源有充分的后续与替代、储备与供给,实现区域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推进区域持续发展。

最后,各区域持续发展都要有长远性的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只有单项自然资源管理法规,没有把区域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也不行,无法制规划,区域持续发展是无保证的。自然资源的开发、消耗与保护要有机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氛围。要用自然资源消费的零增长来实现经济和稳定高速增长。生态环境与人口发展高度统一,这样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各类资源流的网络性质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可持续发展资源观是一个超前战略的综合观,要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包括节约资源、替代资源、开辟新资源的复合型的动态体系。

标签:;  ;  ;  ;  ;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