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主社会主义是一股盛行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恢复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有一定程度的蔓延,多年来对我国的影响始终挥之不去,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阻碍。民主社会主义既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又打着民主的旗号,极具蒙蔽性,容易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阻碍其成长成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阐述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特征,全面剖析了该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大学生;影响;对策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特征
(一)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
民主社会主义要求在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各种意识形态一律平等、自由竞争。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取消“一元主导”,实行“多元化”。虽然民主社会主义在表面上并不拒绝马克思主义,但实质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污蔑其为“思想独裁”,认为在国家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思想去指导社会主义。《哥德斯堡纲领》宣称“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党。它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社会民主党强调其思想渊源是多元的,基督教关于人的形象学说与人的伦理要求,法国革命的人权,康德的伦理学和启蒙思想,黑格尔的历史辩证哲学,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伯恩施坦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卢森堡的自发论……都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张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7]
(二)倡导多党制
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主张实习西方的多党制,这实质上是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倡导的“多元化”。《法兰克福宣言》表示“民主制要求不止一个政党有存在的权利和当反对派的权利”,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先锋队,而不是某种超阶级的、“全民”的政党。民主社会主义者则反对这一基本论断,他们认为政党应该是“志同道合者的资源的联合组织”,这种判断破坏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平等。他们反对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共产党一党制或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抨击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的政党制度,指责“国际共产主义是新帝国主义的工具。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它获得政权,它就破坏自由与获得自由的机会。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军事官僚和警察恐怖之上的”。[殷叙彝主编 ,社会党国际文件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4]
(三)主张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体制
民主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在经济上表现为反对公有制,主张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体制。他们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的要求,用社会保障来缓和阶级矛盾,认为不建立公有制也能实现社会主义。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社会繁荣、人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经济成果,强调“只有建立一种把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和监督手段结合在一起的经济,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德]托马斯。迈尔,论民主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103]实质上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系。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表现
(一)理论概念存在认识偏差
当问大学生是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数是“民主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好,社会主义也需要民主”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简单的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就是“民主”和“社会主义”的集合。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所宣称的“民主”是“不科学的社会民主主义”,是被列宁批判过的“纯粹的民主”即资产阶级的民主。民主社会主义具有迷惑性,容易使一些对民主社会主义缺乏了解的大学生受骗。
(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动摇
在一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生公共课上,关于一道如何选择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应该釆用多元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结果深刻的说明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三)影响大学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信心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当代大学中,有的认为“家族企业就是私有制”“不管实行什么经济制度,只要国强民富就行”,可见学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不信任的现象。
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当代大学中,有少数认为“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不信任。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全球化下各种思潮的冲击
全球化影响下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还未真正走向社会,仅凭大众传媒渲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好”还缺乏理性认识,瑞典式的“福利国家”和美国式的“民主”“自由”符合少数大学生心理的。民主社会主义把形式的、绝对的、虚幻的民主推崇到社会主义最高原则,实质上就是被资产阶级当作意识形态体系的个人主义。我国小生产者众多,个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虽然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强调利益的个人主体性,个人主义思想一直泛滥,这就为大学生接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埋下隐患。[张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21]
(二)社会现实问题的映衬
经济方面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出现了通货膨胀、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等现实问题,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乘机传播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给大学生带来了误导;政治体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发展进步,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问题,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鼓吹多元化的政治制度准备了条件;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倡导思想多元化,用各种传媒手段宣扬其改良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干扰。[米伟,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西南大学,2014:25—28]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升学竞争和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选择专业上不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实用性成了获取知识的原则,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就业没有直接帮助,因此某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重视、不感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调,单凭教师空洞说教,对学生很难有说服力,学生假期社会调查也流于形式,以交论文的方式结束课程。少数教师倾向于认同或接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党和国家的不满言论时有出现,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表示出某种程度的赞赏,这必然使部分学生倾向于接受民主社会主义。
四、坚决抵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实践,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教育他们,使其真正做到信任、运用、维护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作为一种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思潮的实质,最大限度的减少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危害。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上课既要讲史实,又要联系现实;既要注重课堂效果,又要重视社会效应。从教材的理论体系和概念出发进行教学,还必须注重联系现实的各种思潮,有针对性的讲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使学生在了解和对比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与生命力,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课下查资料、设立讨论小组来激发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观点,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规范舆论传媒的正确导向
大众传媒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面对肩负着祖国前途命运的大学生,更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大众传媒在各项工作中,必须时时贯穿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否则传媒即使主观上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实际上也做不到,甚至会把不正确的舆论当作正确舆论来宣传,这样必然会扩大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现在各种综艺节目不断爆发,新情况、新问题也时时出现,国家有关部门要严肃整顿综艺节目,以正确舆论引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张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殷叙彝主编 ,社会党国际文件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德]托马斯?迈尔.论民主社会主义[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
[5]米伟.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6]周新城.必须警惕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J],理论视野,2007(7).
[7]周新城.一个事关我国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一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文,马克思主义研究[J],2007(4).
[8]徐崇温,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状[J],理论热点,2007(2).
论文作者:葛菲菲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2月总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民主论文; 思潮论文; 大学生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思想论文; 私有制论文; 政党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2月总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