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区之特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16年来特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特区还能不能继续特下去?怎样特下去?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哲学上加以分析。
一、特区之特的哲学基础
(一)思想方法的革命变革: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则是最后结果。
特色理论和特区实践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但是,也犯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几乎使中国革命和建设陷入绝境。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本来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加上错误地总结了苏联变修的教训,使得我们在很长的时期内,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占统治地位。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在变革生产关系方面,片面强调越大越好,越公越好,从理论原则出发,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脱离实际,削足适履,搞穷过渡,欲速则不达。这种思想方法使得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凡事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一刀切,一窝风。这种思想方法,使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濒临崩溃的边缘。
粉碎“四人帮”以后,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胆识,果断地进行了思想方法上的拨乱反正,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思想方法变革的标志和伟大成果。
由过去片面强调普遍性、共性,抹煞特殊性、个性,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转变到强调特殊性、个性,从实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思想方法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巨大的解放。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导。思想方法的变革是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前提。如果没有思想方法上的变革就不会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不会有经济特区的伟大实践。特区的特点在于特,特事特办,用特殊的方法解决特殊的矛盾和问题。
(二)客观事物的存在:个性是绝对的,共性是相对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着的,共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因此,事物之间的不平衡、差异、个性是绝对的,而平衡、均势、共性是相对的。我们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具体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或以偏概全,搞一刀切。
事物间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有量变也有质变,不可能整齐化一。在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在由穷变富的过程中,不可能同步富裕或平均富裕,而只能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同富裕。就像革命战争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一个革命根据地最终解放了全中国。创办经济特区,就是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创办经济特区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辩证本性的客观要求和自觉反映。
(三)人类认识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共同本质,然后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深入地研究各种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以指导实践活动。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事业,需要有一个试验、总结推广的过程。经济特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创办经济特区符合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
无论是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还是从人类认识辩证法来看,主张特区不特,取消特区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只能使我们回到过去一刀切、平均主义、普遍贫穷的老路上去。
二、特区之特
特区之所以叫特区,是因为它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
(一)特殊的功能
经济特区的特殊功能,也就是它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建立若干经济特区作为全国改革的试验区,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因为要在经济特区进行的试验不是一般的试验,而是事关国家大局的试验,即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把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如何在象中国这样的大国里建设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同于某些传统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这样一场关系民族兴衰的伟大任务交给经济特区,这是中央对特区的重托,也是中央对特区实行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比优惠政策重要得多的特殊政策。经济特区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现为四个作用。
1.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由封闭走向开放,经济特区是联系内地与海外的窗口和桥梁。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特区要成为资金的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2.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纷繁复杂,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先试验,取得经验和教训,然后再铺开。经济特区对改革的若干措施先行先试,成功了加以推广,失败了加以避免。
3.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行一步,对其他地区具有示范作用。经济特区通过内地——特区——世界“三点一线”的联系方式,对内地具有辐射作用。特区是内外两个扇面的轴心。在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策,使特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形成梯度开发,先富带后富。
4.实现祖国统一的促进作用。深圳毗邻香港,珠海连接澳门,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它们的发展对实现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作用。海南、浦东对吸引外资,特别是港澳台资金和海外华侨资金,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二)特殊的优惠政策
经济特区是与特殊的优惠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特殊政策,就不成其为特区。统观世界,所谓经济特区,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政策,以各种优惠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发展对外贸易,促进该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特区的主要优惠措施,有税收优惠、费用优惠、金融优惠、劳动工资优惠和其他优惠。政策优惠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我们只能对优惠政策进行调整,而不能完全取消,否则,特区就不是特区了。
有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不能再给特区优惠政策,主张特区不特,这是不能成立的。
(三)特区的投资环境
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涉及到地理位置、基础设施、金融保险、工业基础、科学技术等硬环境,也涉及政局、政策、管理、人员素质及办事效益等软环境。优惠政策必须与投资环境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投资环境因素比较好,可以适当降低优惠程度,反之,则必须提高优惠程度,才能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
三、特区还要特
特区还要不要继续特下去?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要更特。这是因为:
(一)特区的使命还未完结
1.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不可替代。在对外开放之初,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仅有的窗口,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内地许多企业获得了外贸进出口权,外商也可以进入内地投资。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但是,由于在地理位置、运行机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别,特区仍然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果我们关上窗口,打开大门的话,那只能是鹤蚌相争,渔人得利。前几年的开发区热、竞相优惠,茶叶大战,蚕茧大战,就是明证。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扩大对外交流,对进出口进行有效的调控。
2.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还需加强。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由单项推进进入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难度还相当大,还必须在特区先作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制度创新任重道远。
3.对内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才刚刚起步。“三点一线”,梯度推进,必须以保持特区的先行一步和相对优势为前提。如果劫富济贫,只能导致普遍贫穷。
4.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深港衔接的工作,随着九七年的来临,越来越紧迫,只有实行特殊政策和措施,才能进一步缩小深港差距,促进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澳门问题、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经济特区的位势还比较低,还需要加速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条件。
(二)特殊的优惠政策不能取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要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就不能给特区某些和内地不同的特殊进出口和外汇管理政策,否则将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其实,众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在对本国所设立的某些特殊经济区域实施特殊政策,并没有不准在本国实施区域优惠政策的所谓国际贸易规范。
有的学者提出,在任何一个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严禁对某个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事实上,象美国、爱尔兰、瑞典、比利时等“市场经济工业国”,为了经济或政治的目的,对特定地区实行税收等优惠,这表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与实施区域优惠政策之间并非不相容。差异过大的自然条件本身就会造成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对特定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就势在必行,这并不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的存在是必然的,差别的扩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只有通过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逐步解决,而不能抑制特区的发展来缩小差距。不分清红皂白地一概取消优惠政策,只能是作茧自缚。
四、特区的特与不特
特殊性与普遍性、个性与共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也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经济特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一)经济特区的国际惯例与各国特色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些场合则变为普遍性。我国在经济特区内所实行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来说是特殊性,但相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特区和国际惯例来说则是普遍性。国际上的经济特区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才10多年历史,我们要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特征和国际惯例,以资借鉴。但同时,又必须保持我国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这主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二)我国各经济特区的共性与个性
我国目前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加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作为经济特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具体条件和环境不同,又各具特点。各特区之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敢闯敢干,创自己的特色,同时又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三)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的共性和个性
经济特区是我国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们与非特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特区与非特区在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方面是相同的,这是共性。特区实行特殊政策,肩负特殊的使命,这是个性。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推而广之,个性转化为共性。同时,非经济特区,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和试验,创造出了许多新经验,值得特区学习和借鉴。特区不能骄傲自满,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固步自封。特区与非特区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线性关系。
(四)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
世界各国的经济特区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概括为4种基本类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深圳经济特区不是这4种类型中的某一种,而是一种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业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旅游胜地、高科技产业基地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要求求同存异,勇于创新。深圳经济特区与世界上的经济特区和国际惯例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行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特区通行的国际惯例,使深圳尽快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特区。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在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国内外的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虚心地学习和借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深圳还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
综上所述,特区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特与不特的统一,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更不能用一方面去否定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