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意略识
丁 强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 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 以传统王弼的通行本老子书中,各章节的前后顺序的安排为基础的理解,对比帛书本与简本,通行本似乎更像一本杂感或警语集,思想有着较大跳跃性,暂就其中部分内容摘要辨识。
关键词 有为 无为
近日偶读《肇论》,感觉其中很多内容,似乎专门针对道德中的许多疑问,比起道德章以前的很多以道解道的注释来,更是深透,心下狂喜,这连日来的味同嚼蜡造成的萎靡,一扫而去,精神为之一振。这里得到一个方法,即凡著名学者的传记资料是一定要多收集,这样通过其中对其生平学习经历的介绍,本就可以为尽快解决心中的疑难,提供很多可能的方便。早他近两百年的王弼,如果看到鸠摩罗什所说,很难说他还会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来解读道德经。
2)在60℃时,加入0.021 mol/L的亚铁离子,1.0 mol/L的氨水,恒温搅拌8 min,混合矿赤铁矿的回收率由70.86%提高到83.39%,同时尾矿铁品位由16.59%降低到11.63%。
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产生,僧肇对有无、动静、智慧等观念的解释,在当时的识见能力下,已远远地在义理上予以穷通,说到了尽头,远超当时诸道家所见。王弼无法看到,但其后的很多人都应该看到的。如果说,道门中人因囿于门派不看,还算是不成形的理由,那么,那些之外的解经者呢!按道理,其后的解老庄者,其实可直接借鉴此论机,对老庄的认识登堂入室,但奇怪的是,后来很多注解者的书里,几乎很少见到有引用《肇论》来做解的。一直到清代,学者们依然在咀嚼着用老办法怎么嚼都嚼不烂的那块肉-道德经。
谈还是不谈,这个疑问,在思考成熟以后,将会转移成,谈的利弊有哪些,不谈的利弊有哪些,前面的狐疑已不复存在。
肾脏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是众多肾细胞癌病理亚型中极为罕见的一种,约占肾细胞癌的1%~2%[1],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有肾外转移。由于该类型肿瘤罕见,国内既往少有超过10例的相关文献报道,且较少有学者将此类型肿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结合起来进行临床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2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随访信息,以求达到全面认识肾集合管癌的目的,更好地完成对CDC的诊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四句中的“德”作何解释?《道德经》的“德”何意?没有经题的解释,对于这部经典来说,可是有点不相称。看完,扪心自问,还是不解!现在连外语版都翻出去了,找来想看一下,借助外语,说不准可以了解到中文语境下“德”字的未显之意,在网上下了,道德经的翻译共81篇,其中“德”字的解释,感觉比中文还要多,五花八门,翻译成什么的都有。唉!这本书流传了两千多年,注家不下百,涵盖儒释道三教九流。竟无人能把个“德”说得透彻,让人觉得太奇怪了。《韩非子》解老篇对德有自己的认识,似乎从外得于物,而内有相应所感来理解的,思路倒是清楚。另外沈善增的臆解倒是比较顺,可以作为参考。
《道德经》通行本第十五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荣,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天不殆。”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这句话,一般认为,是警惕事情的发展不要过度,否则,物极必反,事情可能就会走下坡路。但只有这方面的解释似乎欠妥。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那,看到了事情发展存在的两个问题,即不及,还没到,就放弃了;过度了,还未罢手。借鉴孔子的这句话中的两个方面,我们是否可以把老子这句话做更中性化的理解,即老子只是讲了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读《道德经》:《道德经》里经常涉及到这样两个词语,无为与有为,范应元的《庄子集注》本时,领悟到有为或无为的理解,两者均指一定的行为而言,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因事之宜而为之的一种方法。今天读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这一句,象征地表达了,人在生的过程中,即存在着吻合大道的纯真质朴之先天本性,也存在者因物欲而沦落的堕落之性。两者好像如影随形,相互纠缠。“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似在讲美或善之成为美或善的根本原因。
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要积极发展有助于传统金融机构转移风险及拓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金融市场,如二手信贷市场、对冲信用风险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市场等,发展有助于民众多元配置资产及规避流动性资产过度单一风险的市场,如有关期指产品、汇率掉期等产品。
对道的理解,一:道是无、有之综合体,以这一点来看,似乎对老子道的认识,更易于从《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上来理解。在《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易经的思路,皆是以阴阳两者的互动消长为中枢,来演绎整个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全部过程。在老子的行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两两对立之事物间,转化及互动的表述。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想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从这一角度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有与无,阴与阳,静与动,均看成是道显的同等程度的表达,历来大多数注解者,都认为这是全书的基调。当然这是以传统王弼的通行本老子书中,各章节的前后顺序的安排为基础的理解,今看帛书本与简本,则,与之不同。在后两种本子中,以其为战国至秦汉间所出,则老子一书似乎更像一本杂感或警语集,思想有着较大跳跃性。这本书内容上前后的不连贯性,让人感到似是分很多次逐渐记录、汇编而成,
但在老子一书中,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却时时会看到在讨论道时,存在着偶尔偏离这一统系的另一种表述现象,这种现象在整部老子书中,时隐时现,让人很怀疑老子这部书中的观念,存在着某种不连贯性。道体是虚空的,故用之不竭,藏之不盈。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感觉到,似乎强、争、不知足等皆是某种欲,“譬道之在天下也,尤小谷之于江海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几于道。“这是说,水的物性特点,与所要讲的道的特性非常接近,道就像水一样,水往低处流,道则总是自然居于下位,此趋势为道性本然。并有不断向下的趋势,向下既是损之又损。
参考文献
[1] 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24.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有为论文; 无为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