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古典名著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典名著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编入课文的古典名著片断,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吸引学生。同时,古典名著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应通过古典名著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
一、依托语言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人文修养,使语言与精神得到和谐共振。古典名著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深刻。人文精神的感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脱离语言学习的人文感悟,是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感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化”。教学实践中,古典名著人文精神的开掘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落实,人文精神的感悟必须以语言的发展为依托,让学生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人文修养也得到真正的提升。如在设计《将相和》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负荆请罪”的人文内涵,教师通过抓“人物语言”的描写,“研一研”“读一读”和“写一写”,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板块一:人物相互之间态度的研读。读两个人物的语言,小组研究,有什么不同?抓住两个人的态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间的态度,指导朗读。
板块二:人物之间关注点的研读。着眼语言文字,研究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同关注点。抓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辐射全文,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抓住蔺相如的话,辐射全文,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板块三: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了语言和人文的结合点,在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中,学生语言水平得到了提升,对名著中人物思想的感悟、人文内涵的体味也水到渠成。
二、注重阅读指导,深化文本的精神内涵
读,既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读,对名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能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画面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不少教师认为:在名著的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把著作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品质分析清楚,深入挖掘人物精神。脱离了整体感知的分析和感悟,把文本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物形象是残缺不完整的,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文本的人物形象才能鲜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例如在《猴王出世》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读为主,层层深入的教学:
一读,读出整体:把握石猴出世充满神奇。
二读,读出理解:抓住重点“灵通”理解意思,体会古今异义。抓住“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开辟以来感之既久”,理解意思,指导朗读,体会神奇。
三读,读出形象,读出韵味。重点品味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整个过程通过引读、师生互读、赛读等手段,读出形象,读出古白话文的韵味。学生紧扣重点语句,在读中理解感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回归朗读。教学中,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趣,文中人物形象不断丰满,深入人心。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还发现了古白话文的语言特点,读出了古白话的韵味。
三、链接课内外,拓展古典名著阅读视野
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名著教学要求教师有整体观、全局观,但是,因为部分教师自身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较少,视野狭隘,或是缺乏整体把握能力,在教学中只关注了名著片断本身,很少去考虑片断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的人文感悟就如管中窥豹,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如五年级下册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这一单元中,编者采用了“以课文带名著”的方式,文本中的名著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窗。根据这样思考,教师设计了如下《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板块一:立足文本,落实语言,发展思维。诸葛亮知天、知地、识人心,用草船借得十万多支箭,的确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这招是险招,同学们默读课文再想想:诸葛亮用这招存在失败的可能吗?
板块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主动探究。诸葛亮答应风险那么大的事,是因为他没看清周瑜的阴谋吗?是为了显示自己能力?是为了气气周瑜吗?答案不在课文中,只有联系名著中的其他内容,你才能对诸葛亮对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
板块三:自主交流,提升认识,大量阅读。
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不但全面把握了人文内涵,还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广阔的全书,激发了阅读兴趣,打开了古典名著阅读之窗,真正实现了“课文带名著”的目的,实现了大量阅读。崔峦老师说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读名著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四、倡导多元解读,赋予文本新的生命活力
名著中的人、事、物总是处于历史某一时期中的,但是,读者是在当前的时代中阅读它们。如何在古典名著教材中挖掘资源,体现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例如,课文《三顾茅庐》描绘了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塑造了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人文精神感悟点定为“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然而,这样的人文精神是缺乏时代特征的,联系学生生活不够紧密。远离时代背景,开展的教育和渗透必然是机械的、灌输式的,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只有结合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去解读名著,其人文精神才能焕发新生命,具有现实意义。当今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三顾茅庐》更深的人文蕴涵应该是尊重人才、引进人才。教师将此精神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要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国家最需要的。电视上报纸上招聘人才的信息很多,足以说明人才重要性。教学中只有赋予名著的人文内涵以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才能避免机械的灌输。也只有这样,名著的人文内涵才能让学生所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