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史料理解;历史语境
教育部在义教基二[2014]4号文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超越,更多强调的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作为中学阶段必修的一门科目,历史有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并承担着独有的育人使命。最新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何谓“历史学”?历史学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以及对以往发生过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它既包括客观存在的事实又包括人们对客观事实看法,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媒介,在搜集整理、阅读分析、考证辨别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分析史料的是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一项必备能力,笔者认为:完整的史料理解能力既包括能够提炼史料蕴含的关键信息;还应包括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分析各种历史叙述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学生此方面历史理解能力的欠缺。以下笔者通过筛选日常教学中总结学生的一些典型易错题目来说明问题:
1.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国主若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则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充满新鲜感
B.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C.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D.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这两道选择题都择取了晚清比较先进的官僚阶层有关向西人学习的材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为了方便构建教学体系和简化学生记忆,在课堂上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史料便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归结为地主阶级学器物,维新派革命派学制度,激进派学思想的固化结论。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同时,实践证明,也是不利于解题的。
《瀛寰志略》和《海国图志》虽然是官僚阶层介绍西方的著作,但是其内容绝非仅仅停留在西方船炮、机器等器物层面,而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所涉猎。即便是官僚地主阶层,他们接触到的西方也是整体的西方,不可能只看到船坚炮利的西方而对西方的制度层面毫无涉猎。第一道选择题中徐继畬盛赞华盛顿,而且指出华盛顿可以称为“人杰”的原因是“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说明他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向往的。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见作为官僚的徐已经对中国当时的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在当时的官僚中已属于比较难能可贵。因此,最后答案选择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一部分学生认为徐继畬如此褒扬华盛顿是想在中国效仿美国实行共和制,于是错选了A项。徐的言论仅仅能推导出他朦胧的认识到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有一定的先进性,至于中国是不是要效仿、是不是要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材料中是没有提及的。而且,联系徐继畬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个人立场,他也很难提出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的主张。选择A项的学生属于没有在具体历史语境下准确界定清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历史推导的过程中人为地将徐继畬的主张向前推了一步。第二道选择题是关于魏源《海国图志》的,从“各选忠义之士一、二”“城邑居民”“乡绅大会”等不难推出魏源在描述英国议会中的下议院,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排除C、D两项,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有相当多的学生错选了B项,从“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可以通过材料推导出魏源对英国民主制度的认可,但是这道题目又不同于第一道选择题,截取部分的史料文献只是《海国图志》对英国下议院制度的简略介绍。至于作者对此种制度作何评价?就截取的历史材料是无法得出结论的。所以,在学生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区分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这段《海国图志》史料节选属于历史描述,无从得知魏源的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错误原因依旧在于学生历史理解能力有待提升。
综上,这两道题目虽然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但错误率依旧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潜心研读史料、从史料本身和时空背景出发、客观严谨地再现史料作者的情感态度。
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专题是训练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主题。一方面近现代的中国是新旧交织、矛盾叠加的特殊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思想家的思想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这一时期历史材料分析不能简单地依靠固化结论而是需要读者极其仔细地辨别分析相关历史语境去作出严谨的推理。如何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升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基于具体的历史史实去帮助学生夯实历史基础、建立时空结构,而不是依靠固定的、现成的历史结论去简单总结历史;
其次,在择取史料进行教学之时,在史料难度适合学生的基础上尽量兼顾多视角、多层次。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直观感觉比较陌生的历史材料来引导学生分析:
刘锡鸿认为“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锡鸿:《刘光禄遗稿》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试分析刘锡鸿和郭嵩焘分别是站在什么角度对洋务派提出批判的?
再比如,教师也可以择取学生虽然熟知人物但是依据材料却推断出和固有知识体系存在冲突结论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
在维新变法酝酿之初,慈禧太后明白无误地告诉光绪皇帝:“变法乃夙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第戒帝勿操之过蹙而已”。材料主要说明:
慈禧太后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A. 慈禧太后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B. 慈禧太后有条件支持变法
C. 变法遭遇慈禧太后蓄意阻挠
D. 若学生不经过仔细思考,仅仅凭借对慈禧太后的固有认知,很容易错选A项和D项;如果只言片语地阅读史料,则可能轻率地得出慈禧太后只支持器物方面学习西方的粗浅结论,唯有深刻理解史料,才能从“变法乃夙志”“勿操之过蹙而已”等关键词句得出正确结论。
再次,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具有逻辑性、点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在讲解完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之后,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陈旭麓先生的一段历史材料: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 ’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教师可以就这段历史材料提出问题链引导学生:史家陈旭麓意识到“中体西用”的局限性了吗?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具体点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等关键词句,学生逐步能够领会材料中作者其实对于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是有清晰认知的。教师紧接着可以追问,陈旭麓对于“中体西用”思想进行激烈批判了吗?教师适当提点“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学生通过进一步自主阅读和探究不难得出作者并未猛烈批判这一思想的局限性,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它的先进性,对于局限性虽然也意识到了,但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了历史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出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教导学生历史学习需要站在时代的立场,具体的环境去理解古人、理解时代。
此外,教师还需要有意在历史课堂中稍微渗透一些史学理论知识,这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历史材料,客观推知史料作者的态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利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大学历史课程的衔接。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十九中 030009)
论文作者:朱美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史料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材料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