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养料论文_郑国春

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养料论文_郑国春

郑国春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每一个人的生命曾经布满斑斑劣迹,需要每日的喂养,以美、以真、以善良,如此才能渐渐茁壮。而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喂养不可或缺。的确,引领孩子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接触一些中华传统文化,必将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与思想交锋,智慧与智慧碰撞,精神与精神共振,灵魂与灵魂相拥。的确,一些传统文化一经入耳,一经入心,便转化为内心的风景,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中最好的那一部分人生养料。可以说,诵读经典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一、一种更为鲜明的界定:整体把握

时下,一些学校让孩子们择其某些单个经典名句进行背诵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支离破碎”的方式或割裂作品整体气脉的做法并不可取。的确,单靠背诵中华经典中某段某句不可能担负起积淀和提高孩子们语文素养、审美素养和育德素养的责任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小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阅读中要重视整体把握,而不是支离破碎;在于全面领悟,而不在于单句背诵。一些专家提出的“一点突破法”和“挈领而抖,百纹皆顺,提纲一振,纲举目张”等等,同样也强调了孩子们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时要注重整体把握。

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把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把作品背后的余蕴、脉络和温度还原出来。比如,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必须了解作者当时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的情境,这样才能理解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的意境……

整体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追求“一读一得”,而不是“一读多得”。那种非要把经典古诗文“嚼烂嚼碎”之后喂给学生,涵盖“词语解释、段落大意、标点符号、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的“全景式”阅读,其实是得不偿失、囫囵吞枣的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从一个大的视域,从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去阅读、去分析、去感悟中华古诗文作品,以求收到全面把握、以少胜多、整合全文的效果。

二、一种更为高效的方式:自主自悟

不可否认,时下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中,“理性指向有余,独立阅读不足”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你必须背会什么什么篇目”“你是否深刻感受×××的爱国之情”,类似的“牵着孩子的手走路”的现象大为普遍,孩子们的阅读权、个性解读权和多元解读权仍然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定向阅读,只能造就千篇一律的学生,这正应了专家的一句话:“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鉴于此,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读文本的能力及提供‘关键词’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应该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诵读,杜绝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诵读实践。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阅读,自能感悟,自主体验,孩子们才有可能在经典文化中发现新的自己,成就独特的、最棒的自己。的确,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字“活”起来,融进一个个孩子的灵魂和行动中时,故事在“复苏”、诗歌被“吻醒”、知识在延伸、能力在创新,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一种更有远见的走向:拓展延伸

真正好的阅读应该“由此及彼”,中华传统文化的阅读也是如此。显然,当孩子们在阅读中能够“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之时,他们的眼在洞开,心在扩展,情感的翅膀在扑棱棱地飞。教师,应该有长远的目光,应该引领孩子们跳出文本,跳出规定篇目,进行多层面的探究阅读和整合阅读,以此让孩子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于沉浸在阅读深处的小学生而言,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愈开放,孩子们阅读的视野就愈开阔,随之,阅读积淀也就愈丰富。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必将走向多元,必将生机勃勃,必将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有专家言:“要有光,能够点亮儿童的生命”,而中华传统文化也许就是照亮孩子们生命的“光”。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抓住这样的“光”,如何利用这样的“光”,从而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光域”中生成对周遭世界的感知、体验和理解,并以此内化为孩子们的成长养料和精神养料。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除去尘埃与遮蔽,让光出来”。这是文学之光,中华传统文化之光,当然也是希望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光域”中渐行渐远,引领孩子们与经典文化对话,与传统文化为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捧起一套经典,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兴蓉 什么是好的教育[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1),37。

[2]徐冬梅 回到常识的儿童母语教育[J].教师月刊,2013,(4),54。

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144)《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课堂内外渗透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郑国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6

标签:;  ;  ;  ;  ;  ;  ;  ;  

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养料论文_郑国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