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毕节
红色 记忆
鸡鸣三省会议
“鸡鸣三省”地处毕节市林口镇与云南、四川交界处,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一个重要地方。1935年2月初,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此地,根据形势需要,在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子里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会上还讨论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并暂弃渡江北上的计划,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川滇黔边区机动作战,寻机创建新的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鸡鸣三省”会议成功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决定而又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的任务,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贯彻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为长征的胜利赢得了组织上的保证。
宝宝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渠道形成的呢?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先天气质对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进入贵州,开始了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2月3日渡过鸭池河天险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今大方),2月7日在任弼时军团首长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任弼时和代主席陈希云发表了讲话,阐述共产党员、红军、革命委员会的宗旨、职责、任务。为有效打击敌人,2月17日,川滇黔革命委员会迁到毕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
毕节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贵州省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发源地,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鸡鸣三省”会议会址、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省级抗日武装所在地。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是全国少有的、贵州唯一的省级苏维埃革命政权。1986年,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群众长期开放。
郊东半岛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各人爱吃一嘴。意思是说人与人在吃饭方面也各有所好。杨秋香平日喜欢吃面条,杨力生却喜欢吃大米饭。平常杨力生胃口好时,倒也能不言不语跟媳妇一起吃面条。可是,世间的事就有那凑巧的时候。一天中午,杨力生在外忙完了业务回到家,觉得身体有些不舒服,想吃点大米饭,杨秋香偏偏又做了面条,杨力生开口便说:
LACP动态模式的特点是聚合端口的成员由协议动态加入,动态LACP模式中端口加入和删除都是由LACP协议自动协商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动态协商的过程中,设备接口类型、端口速率是否全双工等参数必须统一。否则成员端口在加入聚合组时会协商失败。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前往遵义向中央汇报了毕节党支部的情况,经党中央批准,在毕节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委,林青任书记,邓止戈、秦天真等为成员。从此,在省工委的领导下,各地党组织蓬勃发展,特别是毕节地区,先后成立了中共毕节县工委、中国织金县工委、中国黔大仁中心县委及星罗棋布的党总友、党支部、党小组,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斗争。
1934年1月,中共地下党毕节第一个支部诞生了。从此,以林青、缪正其、秦天真等为代表的地下党员领导“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等进步团体,利用多种形式和一切有利机会、占领各种阵地,千方百计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在黔西北高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蒋抗日救亡斗争,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争取掌握进步武装,配合红军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影响遍及黔西北及贵阳、安顺等地。1934年底,毕节第一个党支部转移到贵阳、安顺、遵义欠等地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毕节地下党领导全体党员和英勇的黔西北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以各种形式支援前方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6年春,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到达黔西北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及近百支游击团队,开展了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实践活动,动员了5000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北上抗日。
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能去除幼儿的抵触情绪,打消幼儿的认知顾虑,让他们更加深刻的感受传统文化内涵,慢慢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次,它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引用一些创新元素,逐步实现创新教育,助推着启蒙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最后,它力求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实践能力,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后续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总之,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作用非常大,必须引起幼儿教师的广泛关注。
1935年春,中央红军转战黔西北,在川、滇、黔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进一步巩固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红军摆脱敌人重兵围剿、北上抗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迎接毕节解放,毕节地下党所属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和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黔西北和剿匪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许多先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中山路,原为安息会。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红六军团政治部就设在原安息会会址内,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员王震等同志就在此办公。军团领导积极开展“扩红”工作。此间,毕节地区参加北上的儿女达5000人,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阶段,后来被红军将领称为长征时期的“黄金时代”。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请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毕节爱国主义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司令部设于毕节城区和平路74号周素园先生的住宅内。
“贵州抗日救国军”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支省级抗日武装。红军北上时,第二支队编入红军随军北上,一、三两个支队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直至解放。
韭菜坪云海 黎万钊 摄
标签:毕节地区论文; 红二论文; 六军团论文; 鸡鸣三省论文;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论文; 红军长征论文; 中共地下党论文; 革命委员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