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_胡蓉1,忽浩杰2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_胡蓉1,忽浩杰2

胡蓉1 忽浩杰2

(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贵州贵阳 550000)

(2中信机电制造总公司541总医院 山西临汾 043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30例患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86.7%。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良好。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针刺;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061-0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骤然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发作期间疼痛剧烈难以耐受,患者面部的机械刺激,如说话、进食、洗脸、刷牙、打呵欠等,甚至微风拂面均可诱发疼痛,患者因恐惧疼痛不敢言语和咀嚼,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卡马西平是其中的代表药物,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副作用较多,且停药后易复发;神经阻滞、手术、射频热凝治疗需要严格适应症,且可能导致面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我们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8~7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年,病位在左侧16位,病位在右侧14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1]中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①单侧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持续数秒到1~2min 的发作性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②疼痛呈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性质,突发突止,发作期为数日至数月,间歇期正常。③患者口角、鼻翼、颊部、舌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某些日常活动如进食、说话、洗脸或刷牙可诱发。④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⑤病史、躯体检查及必要辅助检查可排除导致面痛的其他原因。

1.3 排除标准

①颅底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其他疾病引发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者。②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异常等患者。③不能坚持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针刺方法 取穴:翼腭神经节、合谷、阿是穴(扳机点)、内庭、足三里、阳陵泉、侧三里、侧下三里;第一支痛者取攒竹、阳白、丝竹空、印堂、头维、眶上孔;第二支痛者取太阳透颧髎、迎香、人中至下关排刺、眶下孔;第三支痛取承浆至颊车排刺、地仓、翳风、大迎、颏孔。

操作方法:翼腭神经节:颧弓中点下缘前方2mm处与皮肤呈45°角,向对侧目内眦方向缓慢进针,当刺进45~60mm左右时,患者该侧面颊、鼻部及上唇会出现酸、麻、胀或过电的感觉,说明针尖己刺到翼腭神经节部位。眶上孔: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颏孔:位于下颌骨体外侧面约对第2前磨牙根处。侧三里位于足三里外,横开1.5寸;侧下三里位于侧三里穴直下2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诸穴针刺得气后留针,每次留针20分钟时再行针1次,捻转频率为每秒3次,每穴每次时间为5分钟左右,40分钟后出针。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

2.1.2穴位注射 取穴:蝶腭(下关穴前面 1寸),上关穴。

操作方法:无菌注射器抽吸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维生素B1注射液0.1g+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常规消毒后从蝶腭垂直进针,待患者产生灼热感后斜向后上方沿皮下透达上关穴,注意避开局部血管,无回血后方可推注药物。隔天1次,10d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卡马西平片,每次0.1g,每日2次。

3.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疼痛基本消失,偶有发作。有效: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5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总有效率优于内服卡马西平片。

4.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三叉神经在脑桥被异行扭曲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后根,局部发生脱髓鞘改变,脱失髓鞘的轴突与相邻纤维间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通过短路传入中枢,中枢传出冲动亦通过短路传入,如此叠加造成三叉神经痛发作。

据报道利多卡因与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同神经组织接触后吸收,可在短时间内阻断来自末梢的触觉刺激,抑制假突触的传递,阻止疼痛传导渠道,有显著镇痛作用,更可以提高痛阈;维生素B1和B12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可促进神经的修复,维生素B12还参与并维持中枢及周围有髓鞘神经的正常代谢,保持神经传导功能的完整性;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2],可减轻神经干周围组织炎症,消除神经组织水肿,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疼痛物质释放;联合应用未见配伍禁忌[2]。蝶腭穴为治疗三叉神经痛之经验穴,上关穴为足阳明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为此三阳经头面经脉经气集中之点,故可激发面部经气,使面部经气流畅。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蝶腭穴其下为蝶腭神经节,上关穴深层为三叉神经之分支,以上药物注射此二穴以加强改善三叉神经营养、镇痛及改善神经末梢周围组织的功能。

本病属中医学面痛、眉棱骨痛、头风的范畴,多为风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与少阳筋脉,邪失于疏散,则血气不和、经络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张氏医通》:“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即痛,此是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论治的关键在于祛风散邪、活血化瘀。

攒竹、阳白、丝竹空、印堂、头维,为三叉神经眼支所在区域,太阳透颧髎、迎香、人中至下关排刺则为三叉神经上颌支所在区域,而承浆至颊车排刺、地仓、大迎则为下颌支所在区域,针刺这些穴位,具有疏通患部经气之效,同时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合谷穴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循行于面颊,可疏通面部经气,“面口合谷收”;面部扳机点,直接作用于经络痹阻之处,以疏通面部经气;内庭穴可理气通络止痛;足三里是足阳明合穴,可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祛邪;阳陵泉为足少阳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可舒筋活络;侧三里和侧下三里穴乃董氏奇穴,可益气健脾,祛风通络,止痛定痉。远近取穴,共奏行气活血、祛风化瘀之功效,气血调和,通则不痛。而翼腭神经节位于颅底翼腭窝内,是三叉神经Ⅱ支的重要神经结构,也是中枢和头面部联系的中继站;三叉神经第Ⅰ支、第Ⅱ支、第Ⅲ支分别于眶上孔、眶下孔、颏孔处出颅。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神经解剖定位,按三叉神经在头面部分布,将毫针直接刺入上述神经节、神经孔附近,以发挥神经调节作用,达到止痛目的。把传统针刺与现代解剖知识相结合,提高镇痛的疗效。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因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第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4-335.

[2]孙天宇,曲灵美,舌咽神经干阻滞疗法治疗舌咽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94.

论文作者:胡蓉1,忽浩杰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0

标签:;  ;  ;  ;  ;  ;  ;  ;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_胡蓉1,忽浩杰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