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报学研究对象的改革及其学科发展_情报学论文

论情报学研究对象的变革及其学科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研究对象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变革。即20世纪80年代以前,将文献作为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并以文献为基础形成了完善的情报工作业务流程,同时建立了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成熟的学科研究体系。从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情报学的研究重心开始由文献转向了信息(情报),随之形成了以信息(情报)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工作业务流程和学科体系。到90年代初,由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热潮的兴起,情报学研究对象的知识化趋势日益明显,知识开始成为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情报工作流程和情报学学科体系建设也开始向以知识为核心进行转移。对情报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决定着情报学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

1 以文献为研究对象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

1.1 以文献为研究对象时期

20世纪40年代以前,尽管情报学研究主要是以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各种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分类、编目、书目资源管理、文献采访、文献保存与保护等等,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以文献为研究对象,但其中包含着文献,因此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的基础仍然是文献。40~50年代,情报学研究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献工作或文献学,如文献分类、编目、文摘、索引理论与方法等。60~70年代,由于文献量剧增,计算机在信息组织、检索方面的优势日益明显,计算机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机读目录、联机检索等成为情报学研究的新课题,引文分析、书目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的地位也日渐上升。80年代,计算机大量应用于情报工作,情报自动化集成系统、文献信息管理系统、联机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应用以及情报网络化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1]这一时期,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都以文献为基础展开,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科研究的逐步深入,文献的概念、类型与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情报学学科的产生直接来源于文献学、文献工作,对文献规律和文献加工的研究被视为情报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因为信息、情报、知识与文献的关系十分紧密,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关系。同时,由于认识水平所限,在情报学初期的研究工作中,人们还没能找到知识、情报、信息的准确表达方式,因此,几乎所有的知识、情报、信息工作都是在“文献工作”这一总称或术语下进行的,情报工作者为组织知识、情报、信息所创造的各种方法都是以文献特征为基本标识单元,借助文献来进行的。[2][3]

1.2 以文献为基础的情报工作业务流程

这一时期,由于文献类型的不断丰富,文献数量的急剧增长,情报工作领域的工作者们在长期的文献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献为基础的完善的情报工作业务流程。这一工作业务流程和模型可用(图1)来表示。

图1 以文献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和模型

1.3 以文献为基础的情报学学科体系

在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情报工作领域的研究者们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完善的、成熟的情报学学科体系。这套学科体系可分为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技术研究三个部分,它们分别包含以下研究内容[4][5]:

理论研究:文献、文献信息学、文献学、文献目录学、文献资源与用户研究、文献管理、文献情报流的规律研究、文献计量学、文献分类与组织语言、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与读者研究、图书馆学基础、文献传播、以文献为基础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等。

实践研究:文献采购、文献分类与编目、文献典藏与保护、文献流通、文献检索、文献提供、参考咨询和书目情报服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

技术研究:卡片目录、机械目录、缩微目录、机读目录、书目情报数据库、计算机文献情报检索等。

2 以信息、情报为研究对象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

2.1 以信息、情报为研究对象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情报学的研究重心开始由文献转向了信息(情报)。情报学研究对象从文献转向信息(情报),同时也是情报学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因为当时全球的情报学研究正处于低潮时期。原有的学科体系已经十分完备,但又找不到稳固的理论基础,使学科发展陷入了困境,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科学的兴起,使情报学找到了新的结合点,看到了新的曙光,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于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全国所有的情报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图书馆学院系都用“信息”取代了“文献”、“图书”。而后,关于信息与情报之争,信息与信息资源之争长期争论不休。一时,信息和信息资源成了情报学的“真正”研究对象,所有的学科、课程、机构和工作都几乎冠以“信息”两字,使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尽管如此,原来的情报学研究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用信息替代了文献。但是情报学却培养和壮大了另外一支新的生力军,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等学科和专业,而这些新的学科和专业与原来的情报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这一段时期,整个信息管理领域存在两支研究队伍:一支是原来的情报学研究队伍,他们一方面在研究传统的文献、文献信息和文献情报的同时,并不断将这些概念淡化和宽泛化,另一方面也在研究信息、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另一支是由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综合而成的研究队伍,他们主要研究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信息市场等内容。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报学只包括前者。混合研究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但是基本的研究对象还是信息,只是所指信息的研究范围和重点有所差别。

2.2 以信息、情报为基础的情报工作业务流程

随着情报学研究对象从文献转向信息,情报工作基础和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也使得情报工作业务流程和模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情报工作的处理对象从以文献为单元变为以信息为单元,从文献载体和外在形式深入到文献内部,情报工作的对象更加具体和准确,同时也更加复杂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些新的工作对象的产生和出现,如电子化信息、数字化信息、网络化信息等的出现,迫使情报工作对业务工作流程和模型进行重组和变革。因此,出现了以信息、情报为核心的情报业务工作流程和模型。这一业务工作流程和模型可以用(图2)描述。[6]

图2 以信息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和模型

2.3 以信息、情报为基础的情报学学科体系

研究对象的变化最终会反映到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的变化上。这一时期情报学学科体系变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形成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学科体系,专业理论和信息技术成了学科体系建设的两大重心,由过去的“一极”变为“两极”,而且技术成分还在不断增加。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技术研究看到这些变化:[7][8][9][10]

理论研究:信息、信息流的规律、信息载体、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数字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理论、信息分析、情报研究、信息经济、信息计量、信息用户、信息服务、大情报观、信息情报方法、学科体系结构与基础理论、信息不对称与博弈论、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教育、情报史、情报信息政策、信息伦理、信息咨询、信息管理、情报研究与决策、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以信息情报为基础的相关理论研究等。

实践研究:信息生产、信息搜集、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调查、信息服务、信息报道、信息开发利用等。

技术研究: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网页与网站设计、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光盘、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信息存储技术、信息组织技术、信息分析技术、数字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系统等。

3 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

3.1 以知识为研究对象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情报学研究对象的知识化趋势日益明显,情报界逐渐认识到知识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知识”是情报学的研究对象,这一论断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直到90年代,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热潮兴起后,情报学才真正将知识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很早就提出,情报学是关于客观知识的分析、组织、传播和利用的科学。情报科学的真正任务应是组织、加工和整理客观知识(即世界3),绘制以各个知识单元为节点的知识地图。并提出著名的知识议程:[S]+△I=K[S+△S],即知识的增长是通过情报的获取来完成的。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情报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开始将研究对象逐步转移到知识上来,使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再一次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2 以知识为基础的情报工作业务流程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既是知识经济的必要基础,又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情报工作的基本任务。随着以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情报学的提出与发展,情报工作业务流程也随着以知识为核心不断进行重组和再造。以知识为核心的情报工作业务流程和模型可用(图3)来表示。

图3 以知识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和模型

3.3 以知识为基础的情报学学科体系

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情报学的学科体系。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情报学先后形成了以文献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和以信息为中心的学科体系。90年代以来,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情报学的任务是揭示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规律及其方法,因此,情报学学科体系的确立应以此为主线。以知识为基础的情报学学科体系可以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技术研究三个方面来构建:[11][12]

理论研究:知识、知识基因、知识增长、知识环境、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权、知识服务、知识结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知识组织、知识资源、知识资本、知识增值、知识竞争、知识经营、知识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科学评价与管理、以知识为基础的其它相关理论研究也正在形成。

实践研究:知识生产、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存取、知识传播与扩散、知识转移、知识服务、知识开发与利用、知识激活、知识发现等。

技术研究:知识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库、知识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地图、知识网络等。

4 知识化成为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应该说,对情报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认识具体化和准确化的过程。这是因为情报学的发展受各个时期社会条件的制约,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手段、工作基础、科技发展的程度以及学科发展阶段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将情报工作的对象和情报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文献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可以说是不准确的、狭窄的,限制了情报学的发展。因为文献只是知识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概念使得长期以来情报学研究重形式(载体)轻内容(知识),未免显得有点本末倒置。载体始终是形式和现象,知识才是文献真正的内容和本质。[13][14]研究形式和现象而忽略了内容和本质,结果使得情报学研究一度产生了重重危机。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信息”热潮则及时“挽救”了情报学,使其研究对象立刻转向信息,情报学的发展才得以缓慢渡过低谷和难关,似乎找到根基和归属,并且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工作业务流程和庞大的学科体系,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学科发展局面。但是将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信息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信息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似乎可以包容一切,好像任何行业和学科都可以与之挂靠,因而使得情报学研究动辄则会侵入经济学领域、信息技术领域或法学领域,所以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研究显得好像有点名不正且言不顺。一是容易将情报机构与其他信息机构混为一谈;二是情报学实在无法包容“信息”,也不可能更没有必要办成“信息大杂烩”,因而使情报学研究失去了本来的特色和优势。1999年高校本科招生目录调整,将情报学本科教育纳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而将研究生教育归入“图书馆学、情报与文献学”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使情报学学科地位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事实也证明,原来的情报学和“信息科学”(包括信息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兴起,才使得情报学研究者们突然醒悟过来,原来知识才是情报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我们其实一直在研究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情报学的研究对象从文献转移到信息再而转向知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发展的回归。

目前,情报学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知识及其管理是包括情报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情报学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情报学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它的学科地位和应用范围等都将发生一次大的飞跃。否则,情报学又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对于情报学学科发展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情报学研究只要围绕“知识”来进行学科的全面创新,在知识管理和知识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在21世纪它必将获得更加辉煌的发展。

标签:;  ;  ;  ;  ;  ;  

论情报学研究对象的改革及其学科发展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