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化与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新的任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要求。

一、深入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道路,又形成了理论体系,也是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十七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同时十七大也强调了: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所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号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里所讲的实践特色,就是立足解决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民族特色就是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时代特色就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反映科学文化进步的新的实际。这就进一步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前进的方向。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普遍提升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觉悟。这是涉及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保住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永不变质。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不能仅仅寄托在一两个素质较高的领导人身上,而要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培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当代青年,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

二、宣传普及活动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突出问题,确定大众化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包括: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就需要:既要弄清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又要弄清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建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连续发展的认识,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基础的前提,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前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事业的普遍性、共同性的表现。“中国特色”是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不但为此做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也与干扰和阻碍各国独立自主地探讨和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潮和势力做了国际性的历史性的努力。邓小平同志把这一成果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之中不断发展。苏东剧变的教训主要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力抓在了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手里,在涉及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上,采取了改弦更张,背离甚至背叛共产主义事业,关键就是人的变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着眼于人民大众,防止人的变质。通过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使得人民大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永不变质。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和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自从党的十四大以来,就有了比较系统的准确的说明,这些年来不断在群众之中普及。但是普及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要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我们的所处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发展战略,更加生动具体地被群众掌握。应该把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与学习和普及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应该把这一过程与学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合理地把握群众的思想解惑的需要,收到真实的积极效果。

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怎么样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只有方法得当,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们关心的问题,贴近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空洞的说教早已失去任何教育的意义,只能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是绝对做不到大众化的。要贴近人们的思想和实际,不能回避现实的要害问题。那些遇到现实问题绕道走的做法,肯定没有任何吸引力;那些善于玩弄官腔的做法,只能引起人们的厌倦,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好的修养,又能够为人们解惑的做法,才能产生无穷的魅力,才能赢得群众,赢得青年,才能真正做到大众化。

第二,深入浅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采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要做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就必须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符合受众的思想方法和接受特点,风格简明朴实。那种动辄照搬西方语言的做法绝对不受欢迎,那种张口“蓝色文明”、“普世哲学”的抽象说教肯定无效,那种不着边际的过时说教不会激起人们的接受热情,那种貌似深奥的牵强附会的联系必然失败。宣传教育者应该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实世界入手,揭示出人们尚未思考过的理性层面的实质。深入浅出的方法就是大众化的通则。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必然要求更加朴实一些、准确一些、直白一些、幽默一些。

第三,生动感人的语言。宣教者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才能感染人,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才能把需要宣教的内容转化为群众接受的东西。语言生动不是靠玩弄时髦的辞藻和任何技巧性的手法能够解决的。语言生动的本质是讲话者自己投入真实的感情。具有真情实感讲话的人,语言不可能不生动;没有真情实感的语言,语言不可能生动。在面向广大群众讲话的情况下,列宁、毛泽东都强调我们的宣传教育,语言要生动,要让每个工人、农民都听得懂,爱听,而不能语言枯燥像个瘪三。生动感人的语言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工具。

第四,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在内容选择上还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在核心问题上充分展开说理过程,比较透彻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重点内容的确定要科学,核心体系要简明扼要。要从意识形态教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出发,科学慎重地安排教育的内容。一时强调而不属于具有长期宣讲价值的内容,就不要随意纳入宣教的重点内容。如果不遵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律,违心地把某些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内容列为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暴露出宣教者不端正的动机,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

第五,依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随着社会信息的互动、迅捷、海量传播,人们接受信息的选择性增加,同时对理性宣讲的信任度降低。如今人民大众已经不喜欢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不轻易地信任或接受理性的结论。只有在真实的现实面前,才能信任其中包含的真理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宣教者就应该顺应人民群众的思想新特点,学会采取以事论理的方法,解决受众的信任问题。这好比治病一样,如果过去采用的是吃西药的疗法,现在需要改用饮食疗法。在人们接受事实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接近真理的轨道。这种以事论理的方法,同时还能够起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效果,在人们轻松愉快的心境环境里,在人们自发的笑声和掌声里,宣教者完成了理性结论传递的过程。

四、检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主要标准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涉及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党政干部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检验我们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成效,认识我们到底“化”得怎么样,应该提出相应的检验标准。笔者认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群众喜欢不喜欢。只有群众真心喜欢,不是表面喜欢而内心反感,才是做到大众化的标准。这不是行政权力的运作或“做秀”能够解决问题的,也不是新闻媒体的炒作能够解决问题的。这要真心实意地转变作风,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请教,大力恢复列宁和毛泽东创造的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第二,影响深远持久还是短暂的轰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深远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重要目的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一个需要持久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这一切都不是靠制造短暂的社会轰动,制造什么形式主义的东西能够解决的。只有持久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收到切实的成效。

第三,对难点问题解决的多还是少。难点热点问题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和看法的重大问题。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能回避和绕开这些问题。近年来的宣教实践也告诉我们,广大群众对这类问题的求解热望极高,一旦我们贴近这些问题,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群众是心服还是口服。对于一切宣传教育工作,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宣传教育一定要使得群众心服,而不是停留在口服水平。群众真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确实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步和发展,确实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才能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第五,社会风气是否好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入发展,群众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理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必然高涨。而教育效果,通过社会风气的变化就能够看得出来。

第六,社会和谐的程度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教活动,就是为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下,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就是宣教活动取得实效的标志。

第七,宣教的受益面大还是小。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就要求这个宣教活动的受益面极为广泛。宣教者是关在办公室挖空心思,还是面向广大群众,走到基层,广泛开展宣教活动,这是这次活动能否取得预想成果的关键。受益面越大,说明宣教活动越是成功。

第八,宣讲普及的动力能够持续还是中断。宣讲普及的有效机制形成没有?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标准。这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教活动,也是一次在新的起点上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活动。是否产生了持久教育的动力,是否产生支持持久教育活动的机制,这也是衡量宣教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