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济现象认知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认知论文,现象论文,儿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是当今全球发展的主题。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儿童经济现象认知的认识将有助于指导他们形成经济观念,帮助他们处理与个体相关的经济事务。另一方面,探究儿童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对于揭示儿童如何构建自己具有领域特殊(domain specific)的知识体系也有很大的帮助。发展心理学中的“理论”论(theory theory)认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主要包含对物理、生物和心理三大核心知识领域的认知。但是,越来越多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多维度的,并不局限于这三大领域(Gopnik & Wellman,2012)。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经济现象的认识是独立于以上三个领域的(Webly,2005;Ziv & Leiser,2013)。国内早期曾有研究者(朱莉琪,皇甫刚,2001)分别从皮亚杰的“阶段论”和“朴素理论”的视角探讨过儿童经济现象认知的发展。近期该领域的研究又有了许多新进展,本文分别从儿童对基本经济概念、经济原则、经济规律以及经济行为的理解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以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1 儿童对基本经济概念(basic economic conceptions)的理解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涉及金钱、消费、工资、银行、利息、税收、所有权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儿童对这些概念是怎么理解的,这成为早期经济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并得出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多数是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框架下开展的。综合而言,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五个结论:(1)总体而言,儿童对基本经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而不断发展的。(2)儿童对基本经济概念的理解是分阶段的(Berti & Bombi,1988;Furnham & Argyle,1998;Webly,2005;Strauss,1952)。如对金钱概念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不认识金钱;②能认识金钱,但不知道金钱的起源;③简单地认为金钱是从银行获得的;④将金钱与工作相联系,认为金钱通过工作而获得。这些阶段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是对应的。(3)儿童对不同经济概念的理解在发展速度上存在差异。如研究表明,儿童对所有权的认知早在2~3岁就已经出现(Nancekivell,Vondervoort,& Friedman,2013;Rossano,Rakoczy,& Tomasello,2011)。5岁左右初步了解金钱知识,但是直到7~8岁才对金钱的起源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解。11~12岁处于利润概念理解发展的转折年龄(Jahoda,1979)。15岁儿童掌握了一定的税收知识,但仍不能有完全的理解(Furnham,2005)。(4)儿童对经济概念的理解会受到环境和经验因素的影响,且存在文化差异(Leiser,Sevon,& Levy,1990)。如有研究表明,来自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的儿童对金钱和银行概念的理解好于贫穷地区(Bonn & Webley,2000),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贫穷的家庭环境会使得一些地方的儿童更早从事贸易活动,所以他们对税收概念的理解反而更好一些(Furnham,2005)。若是父母经常与孩子谈论经济方面的问题,则孩子对经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好(Ferreira & Varum,2012;Varum & Ferreira,2014)。(2012)的研究表明,波兰6岁儿童对银行概念的理解显著差于意大利的6岁儿童。Veloso和Hildebrand(2013)发现,9岁的巴西儿童在描绘交易情景的图片时很少出现金钱内容,暗示他们对金钱概念的理解晚于西方儿童。 近期,有些发展理论家(Gopnik & Wellman,2012)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不遵循严格的阶段发展过程,而是分为不同的领域,儿童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形成自己的“朴素理论”,如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朴素心理学等。认知发展即“朴素理论”的发展、丰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经济学领域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特殊领域(Scheinholtz,Holden,& Kalish,2012;Ziv et al.,2013)。儿童先天对某些经济概念具有朴素性的理解,一旦我们改善研究方法,就会发现儿童对这些基本经济概念的理解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得多(Scheinholtz et al.,2012)。 Gianinno和Crittenden(2005)指出,早期的很多研究过分要求儿童对经济概念做出清晰的反思性的解释,而非正式的观察和质性研究则较少受到重视。所以有可能低估了儿童对某些经济概念的理解能力。为此,他们通过故事案例法和质性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儿童对雇佣关系和工资来源的理解,不要求他们直接地阐述工资的来源,而是要他们判断基于劳动而索取报酬的合理性。结果发现,多数7~8岁的儿童在基于劳动索取报酬的合理性上与成人回答类似。这暗示着,儿童对工资和劳动关系的理解可能比之前研究的结果更早一些。 金钱概念通常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工具性意义和象征性意义。工具性意义是指金钱在现实的交易活动中所扮演的功能,它对人的影响是外显的;而象征性意义则是指金钱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对人的情感功能,它对人的影响通常是内隐的(Gasiorowska,Zaleskiewicz,& Wygrab,2012)。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儿童对金钱工具性意义的理解,关注于认知加工的外显过程,而忽略了儿童对金钱的象征性意义的理解。而对金钱象征性意义的加工需要通过内隐过程来完成。Gasiorowska等(2012)通过内隐联想的方法考察了儿童对金钱象征性意义的理解情况。他们要求5~8岁的儿童之间进行独裁者博弈,在博弈之前或者短暂地呈现金钱图片(实验组),或者短暂地呈现其他图片(如“花”)(控制组)。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儿童在金钱概念被激活后,在独裁者博弈中表现得更为自私,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偏好,并且更不愿帮助他人。Roberts和Roberts(2012)采用类似的方法考察了金钱的象征性意义对12~14岁青少年的捐助行为及捐助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控制组(未呈现金钱图片),实验组的捐助数量明显较少,并且实验组的捐助态度也不如控制组那么积极。金钱的象征性意义能够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这说明儿童对金钱的象征性意义具有内隐性的理解。虽然以往研究表明,该年龄段的儿童还不理解金钱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出于工具性目的恰当地使用金钱。但是上述结果却暗示着,儿童对金钱含义的理解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更早一些。 综合来看,早期有关儿童基本经济概念理解的研究过多关注了认知发展的阶段,而忽视了发展的连续性。在研究方法上,很多研究也都是采用皮亚杰等所惯常采用的临床访谈法,而不太重视儿童对这些概念内隐性的理解。这导致许多研究结果都可能低估了儿童对基本经济概念的理解能力。“理论论”为我们揭示儿童基本经济概念理解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一条途径。 2 儿童对经济原则(principles of economics)的理解 经济原则是指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顺畅运行,人们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等价交换原则、分配公平原则等。个体对这些原则能否正确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的顺畅。 等价交换是经济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从商品发展的历史进程讲,人类的交换活动是从物物交换到币物交换的进程发展的。在交换活动中,个体必须对所欲交换的物体之间的价值或属性加以比较,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活动顺利进行。毛妮娜(2007)以3~6岁的幼儿为被试,考察了他们对于交换规则的理解。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3~6岁幼儿的钱币认知和钱币面值比较能力都不断提高,并且在钱币认知和钱币面值比较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儿童从中班开始萌发了等价交换意识,到了大班,已经有一半的儿童具备了初步的等价交换意识。刘宏根(2012)则从物物交换这一原始的经济交换形式出发,考察了学前儿童在物物交换过程中对颜色规则、体积规则、材质规则、数量规则、偏好规则和价格规则六种交换规则的掌握情况。结果表明,学前儿童都能很好地掌握颜色规则和偏好规则,而在掌握体积规则、材质规则和价格规则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年长儿童的掌握情况显著地好于年幼儿童。总体而言,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对各种交换规则的掌握程度都在不断提高。Bagley,Reynolds和Nelson(2007)通过询问4~16岁的儿童参加实验的意愿及参加实验所要求的报酬,考察了他们对于劳动力和报酬等价交换的理解。结果发现,那些小于9岁的儿童在问及给他们多少报酬才愿意参加实验时,他们给出的回答往往与实验付出不符,并且给出的理由也很不合理。而那些大于9岁的儿童,要求的报酬通常都是基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给出的解释也更有意义。事实上,这与儿童理解金钱和工资意义的能力是有关的。年幼的儿童对于工资概念的理解还很模糊,所以在涉及劳动力和报酬等价交换的问题上,回答常常显得毫无逻辑。 经济学中的另一个原则是分配公平原则。所谓分配公平原则并非要求每个人将所得平均分配,而是按照贡献量来分配,即按劳分配。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黑猩猩在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之后,通常会将所得成果据为己有,而很少出现分配行为(Hamann,Warneken,Greenberg,& Tomasello,2011)。早期Damon(1977)等人认为儿童的分配行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年幼幼儿通常表现得非常自私,年长幼儿要求绝对平分,直到学龄儿童才能根据贡献进行分配。而近期有人(Baumard,Mascaro,& Chevallier,2012;Kanngiesser & Warneken,2012)通过合作任务范式研究表明,至少从3岁起,幼儿已经懂得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按照贡献量进行分配。虽然他们通常也倾向于将更多的成果分给自己,但是他们在自己贡献量较少的情况下分配给自己的劳动所得明显少于自己贡献量较多的情况。这说明,对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解至少从幼儿期就开始萌芽。 3 儿童对经济规律(laws of economics)的理解 经济活动中不仅要遵循一定的经济原则,还涉及很多的经济规律(如供求变化规律、价格变化规律、通货膨胀规律等)。经济规律直接影响到经济关系的稳定性。从销售者的角度而言,理解这些经济规律可以帮助自己合理地制定价格,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购买者的角度而言,理解这些经济规律可以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消费,以便节约开支,规避损失。 Siegler和Thompson(1998)较早考察了4~10岁儿童对供需变化和销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结果发现,4岁儿童就能够理解需求变化会影响销量,而直至8岁儿童才能理解供应变化会影响销量。之后他们(Thompson & Siegler,2000)又考察了5~9岁儿童对供应、需求、价格和销量四个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的理解。结果发现,当价格作为原因变量的时候,9岁儿童的正确反应显著高于学前儿童;当供应作为原因变量的时候,9岁儿童的正确反应显著高于7岁及以下儿童;而当需求和销量作为原因变量的时候,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当四个变量作为结果变量时,年龄发展趋势与此类似。在销量作为结果变量时儿童的正确反应显著高于供应和价格作为结果变量时的正确反应。儿童通常通过四种途径对自己的回答进行解释,即:获取商品、追逐利润、节约开支和价格竞争。但是,多数的5岁儿童更倾向于利用获取商品这一途径进行解释,而7~9岁儿童引述四种解释的状况好于学前儿童。 Siegler等人的研究均是在币物交换的背景下进行的,这要求儿童必须对金钱概念有足够的理解。而不同年龄儿童在金钱概念理解上的差异有可能对结果发生影响。为了检验这种可能,Leiser和Halachlni(2006)设置了两种条件——币物交换条件和物物交换条件,考察了6~12岁儿童对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规律的理解。结果发现,在币物交换条件下,儿童对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的理解好于物物交换条件。这说明儿童在金钱概念理解上的年龄差异不足以解释他们理解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的差异。与Siegler等(1998,2000)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发现,年长儿童对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变化的理解显著好于年幼儿童。儿童对需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的理解显著好于对供应变化影响价格变化的理解。对此,他们的解释是:从儿童的观点来看,设置价格的通常是卖方。买方询问价格,之后卖方报价。如果需求增加,卖方可以提高价格。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买方与卖方的地位并不对等,他们并不能决定最终的价格,而只能由卖方来决定。买方自然可以选择其他的地方购买,当买方作为一个聚合的群体都到其他地方去购买该商品的时候,卖方才不得不降低价格以招徕顾客。而这种聚合的力量通常是儿童难以觉察的。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不少的年幼儿童会从道德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时认为销售者提高价格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对消费者是不利的;有时又认为提高价格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必须要让销售者得到足够的钱维持生活。而不管是哪种回答,都明显没有考虑到供需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此,他们总结认为,儿童对经济规律的理解有三个发展特点:(l)从离散的、片面的理解到完整的理解;(2)从受伦理驱使的认识到对经济领域特定逻辑的理解;(3)从基于个体动机的认识到对群体需求和行为的综合考虑。 林立(2009)以我国幼儿园到二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他们对于需求、供应、销量和价格两两之间经济关系的理解。结果发现,儿童对经济关系的认识整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对不同经济关系的认识程度不同。儿童对以价格为原因变量的经济关系的认识最好;并且在原因解释上,儿童经常利用“节约开支”来解释。这一结果与Thompson等(1998,2000)和Leiser等(2006)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西方国家的商品经济要早于中国,且市场经济更发达,这可能造成西方国家的孩子对商品更为敏感,因而更多的利用获取商品来解释经济规律。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更提倡节俭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儿童更看重节约开支对经济规律的影响。这一结果有待未来研究作进一步的检验。 4 儿童对经济行为(economic behavior)的理解 当前对儿童经济行为理解的研究主要以储蓄行为(saving behavior)为主。储蓄行为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经济行为。它是指个体为了方便未来消费之用,通过计划对金钱的累积。它不仅要求儿童充分地理解储蓄目的,还需要恰当地理解和使用储蓄策略。儿童的储蓄行为能够反映儿童意志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Diez-Martinez & Ochoa,2006;Sonuga-Barke & Webley,1993)。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银行账户,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金钱的用途,并有利于计划行为和认知能力(如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Elliott,Jung,& Friedline,2010;Sherraden,Johnson,Gui,&Elliott,2011)。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拥有一个储蓄账户,与成年期良好的储蓄行为显著相关(Friedline,Elliott,& Nam,2011;Otto,2013)。儿童接触金钱的频率、进入经济社会的时间、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学校中是否有专门的经济学教育等,都会影响儿童对储蓄行为的理解和储蓄行为的发展(Friedline,2012;Otto,2013)。 对储蓄行为的理解要求儿童从多个角度理解储蓄目的。Diez-Martinez和Ochoa(2006)通过设计中奖故事,考察了来自城市和农村背景的6~16岁儿童将奖金用于储蓄目的的理解情况。结果表明,认为成人会将奖金用来储蓄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多数6岁和部分9岁儿童认为储蓄的目的仅仅是简单的积累或者未来消费之用,这种解释随年龄的发展而逐渐降低。与之相对应的是,认为储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预备性储蓄)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低于9岁的儿童几乎不能理解储蓄的目的有可能是为了投资,但是自12岁起,这一考虑开始出现,并且随年龄增长这种考虑的比例也逐渐升高。 相比而言,对儿童储蓄策略理解的研究就相对较少。不过,我们却可以从儿童储蓄策略的使用情况窥见一斑。Otto等(2006)通过两个研究考察了不同年龄儿童在收入不确定情况下储蓄策略的使用情况。他们设计了一种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的经济游戏,被试被告知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利用游戏中的所得购买一件目标玩具,目标玩具的价格是确定的。在游戏的开始,主试会分配给被试一定数量的零花钱,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设置有可供存钱的银行、吸引儿童购买的糖果、玩具店等地点,同时还设置有机遇卡以保证儿童有机会赚到一定的钱。游戏的长度和未来的收支情况都是未知的。结果表明,12岁儿童比6岁和9岁儿童更常采用银行存款策略,并且能够较为明确地说出这样做的原因。6岁和9岁的儿童经常在游戏开始的时候便进行消费,之后才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年长儿童虽然不比年幼儿童更能成功地买到目标玩具,但是年长儿童更常采用缓冲策略(buffer strategy,即通过储蓄以应对潜在的货币损失),而年幼儿童只会运用节俭策略(thrifty strategy,即保证整个游戏不花钱,而不是设法存钱)(Otto,Schots,Westerman,& Webley,2006)。缓冲策略明显地包含着预备性的储存动机。相比而言,节俭策略只是一种次优策略。总体来看,从6岁到12岁,儿童的储蓄策略是不断发展的。但是,仍不明确的是,儿童能够使用策略,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理解了储蓄策略呢?Siegler(1988)对策略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对策略的理解和使用情况实际是不同步的。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虽然理解了更高层次的策略,却未必会有意识地使用这种策略,而坚持使用较低级的策略。这暗示着,儿童对策略的理解情况或许比策略的使用情况还要早,但是需要实证研究的检验。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儿童对基本经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但是会受到环境和经验因素的影响,存在跨文化的差异,并且对不同经济概念的理解在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儿童可能很早就出现对基本经济概念内隐性的理解。儿童对经济原则、经济规律和储蓄行为的理解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并且和他们对基本经济概念的理解息息相关。未来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包罗万象,远不止上述提及的这些,很多现实而有意义的经济现象仍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如儿童能够区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吗?个体只有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区分开来,才能在商品交易中将二者之间加以比较,进而制定出合适的议价策略。再如,儿童能不能将自身对经济规律的理解与家庭开支联系起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现实生活中家庭用于儿童消费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若是儿童能够敏锐地觉察出经济规律变化对家庭开支带来的影响(如需求增多导致价格上升,进而导致家庭开支加大),那么或许可以通过这一点说服他们减少某方面的消费。 其次,虽然目前已有很多关于儿童经济现象理解的研究,但是很多经济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探讨得仍不够深入。如为什么年幼儿童在对等价交换原则的理解上总是基于颜色、体积等表面特征,而不是基于材质或价格,这是否跟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有关。此外,对经济规律的理解明显涉及因果推理,但很少有研究直接考察过因果推理能力与经济规律理解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虽然也曾有人提出储蓄行为能够反映儿童的意志力和延迟满足能力(Diez-Martinez et al.,2006;Sonuga-Barke et al.,1993),却很少有人去证实这一假设。这些,都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发现儿童对经济现象理解的发展规律,但在结果的现实应用方面则显得略有不足。举例而言,研究(Otto,2006)表明,6~9岁的儿童逐渐理解不同的储蓄目的,习得不同的储蓄策略,但是儿童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这些储蓄目的和储蓄策略的呢,我们能不能通过某种手段来改善他们的储蓄策略,这些还没有人进行过实证探索。未来需注意将理论研究的结果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进而丰富本领域的研究。儿童经济现象认知研究进展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儿童经济现象认知研究进展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