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嵌式”新型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论文

“互嵌式”新型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连茜平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510)

摘要: 我国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家庭养老在养老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不突出,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社区养老服务政府支持不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受到漠视。在“互嵌式”新型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经济、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重视老年人社会参与,发挥老年志愿者作用,努力打造一个“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大力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倡导为老互帮互助精神,强化子女尊老敬老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我国人口2001年至2020年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年至2050年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杜鹏等则预测在2053年我国老年人数将会达到峰值,约为4.3 亿,此后开始进入缓慢减少阶段。[1]

面对持续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老年人存在医疗保障不足,保健护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不到位的问题,老年公共服务也存在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养老床位供需不平衡、养老资金不足等难题。如何做出科学的战略谋划,探索低成本的,具有积极的、可持续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

公共服务是本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它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主要作用是使公民直接受益。由于供给主体、客体和福利服务内容有差异,养老公共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是政府,客体是“三无”老人和残疾人,福利服务内容是满足其基本生存、生活的需求;广义的养老公共服务强调政府主导,以全体老年人为服务对象,在政策上提供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养老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为所有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种方式(见表1)。

家庭养老是在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家庭成员对一起生活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顾、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家庭养老强调子女对老年人照顾的责任和义务,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这种养老模式的特点是老年人能得到全方位的照料,有子孙绕膝,能享天伦之乐,所获得的精神慰藉远远高于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

我国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庞大,“未富先老”的发展格局更要求我们充分认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老有所为的意义。但我国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却没有考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没有考虑老年人自身存在的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潜在价值。[4]在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设计上,只把老年人当成供养或照顾的对象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以美国为例,从国家到州,各种老年团体和社会组织都倡议支持发挥老年人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全职或兼职工作,努力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据统计,美国老年人通过无报酬工作给国家带来的经济价值非常可观。如,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2010年美国老年人贡献给家人和社区照顾服务时间的经济总价值为4500亿美元。如果这些服务由政府公共财政支付,政府财政支出就会大大增加。同时研究表明,老有所为对老年人自身、他人及社区都能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以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为根节点,通过以上计算可知尿量、末梢循环和凝血酶原时间的信息增益率为无穷大,进一步通过对烧伤病理属性-救治方案信息表和原始病理数据分析可知,烧伤患者在不同烧伤情况下尿量、末梢循环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这是由于住院烧伤患者经过急诊救治后个别属性指标趋于稳定,收集到的数据为正常值,在构建决策树时此 3 项属性可忽略。因此,选择意识状态属性进行分枝进一步分析,意识状态为“不清醒”与烧伤程度为“重度”,对应的归类都为 F3,该处形成叶节点。结合临床经验,此处选择烧伤程度属性进行分枝最为恰当,烧伤程度取“轻度”“中度”时对应的归类均不唯一,为 F1 或 F2。

二、我国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官方文本的形式正式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我国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是逐步完善相关养老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二是初步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是养老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四是逐步扩大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惠及范围,五是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提高。但是,在建设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没有突出家庭养老在养老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同时淡化了子女的赡养责任

在我国,家庭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赡养老年父母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老年人的思想较为保守,通常情况下,家庭养老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不但我国,其他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家庭养老的独特优势。1991年发布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该能够尽可能长久地住在家里”。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强调“以社区为单位,让老人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数据显示,英国、美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选择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分别占95%、96.3%、96.2%、98.6%和94%。在国际社会的倡导下,现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提倡强化家庭养老,淡化机构养老。

表1 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社会的养老以家庭内部成员共济为主,家庭成员实现经济收入共济、生产生活互助、情感守望,养老成本低但功能强大。并且家庭养老符合家国同构、孝亲尊老的理念,上升为一种统一的行为模式和评价体系,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目前,北京、上海仍然在政策上强调家庭的基础地位,把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三种格局定格为“9064”或“9073”,即养老服务体系中,家庭养老占90%、社区居家养老占6%或7%,机构养老占4%或3%。

在技法上,传统青花瓷主要是以白地绘青花为主,此外还会添加贴花、镂空和雕塑等技法进行装饰并且传统青花瓷在瓷器的装饰构图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多层次装饰,就是在器物(多为圆器)的整体造型上从上至下依次分层,每一层出现的装饰花纹虽不同的但并没有让人感觉凌乱。这当然不是传统青花瓷表现之一,再如伊朗阿迪比尔寺收藏的元青花菱花口大盘,他不仅有带状装饰,还会与雕塑刻画相结合,集各类装饰技法与一身。总的来说,传统青花瓷多种技法的相互交织不仅使它最后的呈现丰富且在运用上达到成熟。

(二)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行政管理思路出现偏差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受到社会关注,也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上,不应错误地把国外发达国家中老年人平均拥有的床位数作为评价目标。机构养老在我国现阶段被不断推广和强化,具体表现为养老机构数量以及养老机构拥有的床位数在不断增加。民政统计季报(2019年一季度)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数已达到732.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388.5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43.9万张。但床位数并不代表入住率。《2017年上海社会福利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被调查的703家养老机构入住率约为82.68%,而全国平均入住率仅为52%。

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养老机构发展规模较小,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专业人才匮乏,不重视人性化管理,缺乏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与关爱等情况。一方面养老机构的投资较大建设成本较高,但其容量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机构养老模式与我国传统养老观念相悖,不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比更不利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振云等以441例年龄55~106岁北京养老机构的集中养老者和1010例年龄55~96岁北京城区居家养老者比较研究发现: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由于亲情纽带作用减弱,难以与子女沟通,老年人缺少天伦之乐,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体力不足,脑力活动较少也会引起脑功能减退,逐渐产生“老而无用”和消极养老的想法。[3]

他是15岁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33岁就已经是副局级,却毅然放弃所有的职级待遇,做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他始终认为,干事比名分重要。

不过,家庭少子化和家庭结构核心化,必然导致家庭养老能力的不断弱化和衰退。面对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多数人认为发展社会化养老是必然趋势,从而淡化了子女对老年父母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考虑到“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以及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必须坚持。

(三)社区养老服务政府支持不足,发展滞后

(3)恢复护理:患者在治疗时应采取仰卧的姿势,在治理的初期,患者应保持躯体平放,尽量较少不必要的活动,在治疗中期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在治疗的后期,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活动,但应该适度,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受到漠视

在中国,家国同构,个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导言。较小言之,家亦即社会,家非仅仅是三五人口之小家。《史记》中的诸侯列国事,皆称为“世家”,可以看出中国的家概念范围较大,类似于西方的社会概念。养老是人伦关系的重要体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不同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制度价值取向的不同,养老方式各不相同。传统的养老方式基本上是家庭养老,这是一种家庭内部的代际行为,国家仅在价值观念上进行社会倡导。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在托老所、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内享受专业、全面养老服务的有偿服务模式。机构养老在满足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治疗、护理等专业需求方面具有优势,但养老成本高,且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低成本、高收益、服务广、见效快的特点。 立足于家庭的这种养老方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养老方式。从实践上来看,有些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推广活动,但这通常仅仅局限在某条街道或是单独的一个社区,只是“形象化”“样本化”的打造或示范,还远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推广。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打造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多方资源。而我国社区建设明显滞后,社区现有设施陈旧且数量有限。社区养老建设没有形成多方主体参与,对政府依赖较强,导致民众参与度不高,服务范围覆盖较小,服务内容单一,社区养老养护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服务质量较差。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需要政府大笔投入,但效果未必明显。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其所在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一种在家庭养老基础上,辅之以社区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体。有学者把社区居家养老称为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特征:一是功能的全方位性,通过社区能够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二是资源的多元性,通过社区可以整合来自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等多方面资源;三是体系的多层次性,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况、养老条件和养老需求分配养老资源;四是体系的开放性和优势的互补性。[2]在养老方面,社区不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它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也能为老年人提供人际关怀、情感交流等精神慰藉。从实践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是未来养老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搭建社区为老服务平台,重视老年人社会参与,构建“互嵌式”新型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人口预期寿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断延长。随着寿命的延长,健康水平也大大提高。许多高龄老人身体依然健康。老年人不再是衰老、老态龙钟、疾病等的代名词,而是健康、有活力、积极向上、经验丰富的长者形象。我们国家应该看到老年人口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包括老年人的劳动能力、技术专长以及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的积累等,应该意识到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给老年人创造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是使老年人不再是社会负担、体现老年人价值、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手段。合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促进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尊老敬老传统,从人们的观念来看,家庭养老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老年人身体健康时可以帮助照看孙辈、料理家务,需要帮助时能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在家庭中得以安享天伦之乐、幸福终老,这是我们国家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模式。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得到家人、邻里的关心和爱护以及这些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是养老机构难以提供的。西方发达国家有效应对老龄化的实践经验也表明,结合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整合资源,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区的照顾,是一种最有利的养老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使老年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的老年人联系起来,相互照顾、相互扶持,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思想相契合。

在社会理论中,社会嵌入理论为我国养老公共服务设计提供了理论思路。该理论认为,“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特定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之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支持,以及信息、情感、服务等其他社会资源”[5]。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第47次大会指出:“把社区作为改善养老环境的目标要求,支持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照顾,并组织由老年人参加的活动。” 2002年马德里国际老龄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该理论将“健康、保障和参与”视为一体,强调关注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以便个体进入老年期后还能尽量长时间地保持健康和生活自理。强调老年人个体应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尽可能地保持老年人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牛津杯试验结果表明:菌株CEH-ST79发酵液提取物对3株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且随着菌株CEH-ST79发酵液提取物浓度的升高,病原菌菌落半径逐渐减小,抑菌带宽度逐渐增大。其中,菌株CEH-ST79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氯仿和正丁醇提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青9A-4-13的最大抑菌带宽度分别为0.44,0.41和0.40 cm;对病原真菌青9A-5-2的最大抑菌带宽度分别为0.45,0.45和0.70 cm;对病原真菌65B-2-6的最大抑菌带宽度分别为0.45,0.48和0.51 cm(表2)。

因此,在新型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经济、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不但要建立包括医疗卫生中心、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托老站、康复中心等硬件设施,更要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社区软件建设。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也可以在社区中开办托老所、虚拟养老院以满足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的意愿,降低服务成本,减轻家庭负担。政府还应鼓励社区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政府主导,整合社区中家庭、志愿者、社会组织以及社区老年人群体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之中,对社区养老实行多主体供给。加强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协同,构建政府(社区)、家庭、社会组织、企业、老年人群体或社区公民个人全方位参与的社区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重视老年人社会参与就是注重老有所为,发掘老年人的潜力,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志愿者作用。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必将得到很大改善,很多离退休老人有经验和技能的比较优势,也有再开发的体力和智力基础。二次开发老年人人口红利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老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减轻社会负担和财政压力,弥补人力资源缺口,尤其科技型老年人的再就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资源不足的危机,还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并创建和谐社会。强化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能在老年人熟悉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平台。

追溯而言,各企业每月的税金都是足额缴纳,但是在缴纳时间上往往都不太在意。其实,经过几轮调整,国家在每一种税金入库截止时间上基本都定在每月的15日,所以如何保证税金在企业账户内最大限度的保留、生息,实现“纳税最晚”也是税收筹划的一项内容。

同时,还要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打造一个“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大力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倡导为老互帮互助精神,强化子女尊老敬老责任和义务。要提倡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思想观念,倡导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为有需要的老年人主动提供社会服务。努力提高全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老年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依存感,建设人文关怀与伦理关怀并重的、适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和谐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90- 93.

[2] 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2001(9):22- 24.

[3] 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1):713- 715.

[4] 孙娟娟,梅陈玉婵,陈华娟.老年学与老有所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3.

[5] 王建民.嵌入性与中国社会的伦理场域[J].晋阳学刊,2006(1):33- 38.

中图分类号: D669;F7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 7017(2019)09- 0039- 05

作者简介: 连茜平(1973—),女,河南禹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务管理。

责任编辑 郭华敏

标签:;  ;  ;  ;  

“互嵌式”新型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