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注:本文中的“亚太区域”是指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东盟国家(泰国、马来西亚-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越南、印度等西太平洋地区._劳动密集型论文

亚太地区(注:本文的“亚太地区”指包括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东盟四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与中国、越南、印度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印度尼西亚论文,东盟论文,马来论文,菲律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的形成

1986年以后在亚太地区出现了一股区域内资本投资的高潮。其经济背景是,1985年9月西方五大国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以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接着在美国的压力下,韩国与台币对美元的汇率比值也随后升值,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日本、韩国与台湾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迫使它们进行资本外流,向亚洲地区的一些劳动力比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和部分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后者主要是由日本企业转移的),以弥补由于货币升值所带来的削弱出口竞争能力的损失,因而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一股区域内资本投资的高潮。就这股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的特点看,其资本投资来源主要是日本与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其投资内容主要是面向第三国国际市场或返销投资国(或地区)的面向出口工业(制造工业)生产基地的转移投资;其投资实体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其投资方向在80年代下半期主要是东盟国家,进入90年代以后,又扩大到中国、印度支那与印度。

这股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首先涌向泰国,1987年起泰国出现外资投资高潮;其后由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自1986年底起大力采取措施放宽对外资投资的限制与扩大外资投资的优惠,1988年起这股资本投资高潮也涌向马来西亚与印尼;进入90年代以后,又涌向中国、越南、菲律宾与印度。

二、80年代下半期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80年代下半期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的主要发展趋势与特点有:

(一)区域内资本投资在亚太发展中地区外资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大并占居主导地位

由于1986年以后形成的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的主要投资方向是亚太地区区域内,为此区域内资本投资在亚太发展中地区外资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在80年代下半期迅速增大并占居了主导地位,其所占的比重从1985年的45%增大到1988年的64%(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平衡表》(各有关年份)的资料计算;转引自日本小浜裕久编著,《直接资本投资与工业化: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东盟》一书的第16-17页。)。80年代期间,特别是80年代下半期,在亚太发展中地区的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本投资中,日本的投资地位迅速提高,并成为了亚太发展中地区的首位投资来源国。80年代下半期,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亚太发展中地区的外资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也有迅速的增大,并成为其主要投资来源地区之一。

(二)主要投资对象地区为东盟地区

80年代下半期,日本、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亚太地区区域内的直接资本投资主要集中于东盟三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80年代下半期,亚太发展中地区的区域内资本投资来源主要为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就日本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亚洲地区的主要投资方向的转变看,1986年以前主要投资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1986年以后转向东盟地区,1988年起东盟地区所占的比重开始超过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而占居首位(注: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1991年版)第57页的第24表(“日本中小企业海外制造业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比重”)。)。80年代下半期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也大举向东盟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特别是台湾和韩国,以台湾的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看:东盟地区所占的比重从1987年起不断增大,从1987年的14.4%增大到1988年的24.1%、1989年的30%、1990年的32%;从1990年起,东盟地区在台湾的海外资本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了美国所占的比重(27.6%)(注: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1991年版)第204页、1992年版第241页。)。

(三)面向出口型的投资趋势十分突出

80年代下半期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中小企业资本在亚太地区区域内的投资绝大多数是面向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的转移投资。日本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的投资主要为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投资和服务业的投资,这是由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1)工资水平上涨;(2)劳动力供应紧张;(3)出口景气、有大量外汇储备;(4)美国停止提供普惠制优惠待遇;(5)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比值上升导致出口竞争能力削弱等原因所造成的。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则绝大多数为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的投资,投资的工业行业部门涉及到体育用品、服装、雨伞、手提包、皮鞋、皮革制品、玩具、电气机器、电子工业的部件生产与装配。香港的面向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则主要转移到中国大陆(特别是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是委托加工型投资。

三、90年代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亚太地区区域内的资本投资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新特点:

(一)区域内资本投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居首位

进入9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等区域外资本对亚太发展中地区的投资与投资比重有所回升,相对地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的投资比重则有所下降,从1988年的64%下降到1994年的56.6%(注: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1996年版)第19页第1-15表的数字计算的。),但仍占主导地位。欧美国家对亚太发展中地区的投资与投资比重回升的背景为:(1)亚太发展中地区自80年代下半期以来一直取得持续、稳定的高速经济增长、区域内市场扩大,投资前景看好;(2)1990-1993年期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期,欧洲、北美地区的投资利润下降;(3)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下跌;等。美国对亚洲地区的年平均投资额从1988年-1990年期间的18亿美元(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2%)增大到1991-1993年期间的94亿美元(占10%);同期欧洲地区的英、法、德三个国家合计对亚洲地区的年平均投资额也从12亿美元(占1.8%)增大到19亿美元(占3.6%)。

(二)日资企业的投资新趋势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在亚太发展中地区外资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该地区的首位投资来源国。这是由于日本国内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加上1993年2月、1994年初的两次日元升值(这是继1987年日元升值之后的两次较大幅度的日元升值),追使日本企业加速往亚太发展中地区进行工业生产基地的转移(包括了部分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材料、部件工业生产基地的转移),这一发展趋势预计还将会持续下去。在这一总的基本发展趋势下,日资企业在亚太发展中地区的直接资本投资已经具有一些与80年代不同的发展趋势与特点:(1)出口工业生产基地进一步向中国、越南、印度转移。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日资企业长期地主要利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作为其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的转移投资对象地区,1986年以后转向主要利用东盟地区,而进入90年代以后又进而转向利用中国、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2)随着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与准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的上涨,日资企业在这些地区的资本投资除了从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之外,还开始利用它们国内市场的扩大从面向国际市场型投资转向国内或地区内市场型投资。(3)投资类型趋向多样化,近年来日资企业已经利用亚太发展中地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产业发展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工资水平、工业技术力量等各方面的差异,分别在各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采取不同类型的投资模式:面向当地国内或地区内市场型、面向出口市场型、委托加工型、全部生产线转移型或装配加工型等多种投资模式。(4)在亚太地区区域内配置合理的生产、销售网络。

(三)投资对象地区与投资来源的多元化

进入90年代以后,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的投资对象地区和投资来源地区也发生了与80年代有所不同的变化趋势。

就投资来源的变化趋势看,80年代上半期,亚太地区的区域内资本投资的投资来源基本上是日本,当时日本企业在亚太地区区域内投资的投向主要集中于当时已在经济上取得持续、稳定高速经济增长、社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其后在1986年以后的80年代下半期则主要投向东盟地区;进入90年代以后又主要投向中国、越南、印度、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由于自80年代初期起便已在国内(或地区内)进行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的产业结构调整,80年代上半期这一调整的步伐已不断加速,加上1986年以后韩国、台湾的货币汇率上升,为了寻求低廉劳动力来源,它们从1986年起也开始大量地向东盟、中国进行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的转移投资。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地区中的泰国、马来西亚也开始向中国、印尼、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度进行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的转移投资。(见第一表)

就投资对象地区的变化趋势看,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在80年代上半期主要集中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80年代下半期主要集中于东盟地区;进入90年代以后又主要集中于中国、越南、印度等后经济开放型国家,特别是中国。1992-1993年期间,中国的外资投资出现了剧增趋势,1994年起由于中国实施产业调整政策和经济、财政、金融紧缩政策,1994-1995年期间中国的外资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请参看第一表)。1997年的泰国与东南亚金融风暴将会促使区域内资本投资进一步向亚太发展中地区的后经济开放型国家转向。

(四)新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的中心

如上所述,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区域内资本投资在进入90年代以后主要转向中国、越南、印度等新经济增长点。1992年、1993年中国出现了外资投资高潮,其中绝大部分是亚太地区的区域内资本投资,1994年、1995年有所减弱,但仍有巨额的外资投资。越南自1987年实施经济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政策以后,外资投资出现了持续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增长幅度更为加大:1992年比1991年增长68%、达19亿美元;1993年比1992年增长36%,达26亿美元;1994年比1993年增长34%,达35亿美元;1995年比1994年增长106%,达72亿美元(注:见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1994、1995、1996、1997各年版。),其中绝大部分也是来自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印度自80年代起实施部分经济自由化政策之后,其外资投资在进入90年代以后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这些新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的主要投资对象地区,它们在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已占到一半以上,1995年达56%(见第一表)。

四、区域内国际产业分工体制的建立

如上所述,1986年以后、80年代下半期,日资企业向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向东盟地区与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进入90年代以后又向越南、印度延伸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80年代下半期,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也向东盟地区、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地区中的泰国、马来西亚也开始向中国、印尼、菲律宾、越南、印度支那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

亚太地区区域内的上述资本投资活动促进了区域内国际产业分工体制的建立。50年代、60年代,亚太发展中地区与日本之间的产业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前者为后者提供天然资源与粮食等初级产品,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工业制品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典型的垂直型产业分工体制。从70年代、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产业分工体制已经逐步地发生了变化。通过上述的区域内资本投资活动,已经出现了日本向亚太发展中地区输出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则进行出口产品的加工生产,然后将最终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及日本,出现了低级的工业制品内部的水平型产业分工体制。在1993年初、1994年初的多次日元升值之后,又迫使日本企业进一步将部件生产工业、材料生产工业大批地向亚太地区发展中地区转移,部分技术密集型工业乃至整条自动化生产线也向亚太发展中地区转移,工业制品间水平型分工体制也随之逐步升级。在这种区域内国际产业分工体制中,亚太发展中地区获得了掌握较高层次生产技术的机会。

五、区域内贸易与市场的扩大

由于:(1)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的扩大;(2)亚太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国内(或地区内)市场的扩大等原因,亚太地区区域内的贸易比重不断趋于增大,促进了区域内相互贸易依赖关系的加深。

从亚太发展中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在该区域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看:出口贸易比重从1985年的26.4%提高到1993年的40.8%,进口贸易比重从29.7%提高到36.8%。如果以包括了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区域内贸易比重看:则出口贸易比重从1985年的34%提高到1993年的47.3%,进口贸易比重从44.8%提高到52.6%(注: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1995年版),第22-23页。)。

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的扩大成为了促进和提高亚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面向出口工业化和出口能力的一种动力,而该地区的出口贸易的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吸引外资投资的诱因之一,从而形成一种贸易投资的良性循环。此外,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又为亚太发展中地区带来国民收入的提高与国内(或地区内)市场的扩大,反过来促进了国内资本、外国资本投资逐步地从面向出口市场型转向面向国内(或地区内)市场型。

六、启迪

(一)抓紧机遇,积极引进外资投资

进入90年代以后,无论是亚太地区区域内或区域外的外资投资都出现了加速向中国、越南、印度等新经济增长点投放的发展趋势,加上90年代下半期将是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期,我国应抓紧这一有利机遇,积极引进外资,但同时也应看到竞争的激烈,增强危机意识。

(二)重视吸引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东盟地区的资本投资

如上所述,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从8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从资本输入国(或地区)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或地区);而东盟地区的一些国家在进入90年代以后也出现了同样的转变趋势。为此,如何结合它们的对外资本投资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产业结构的特点,积极引进它们的资本投资,这将是我国引进外资投资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此,在外资引进时,不宜过份强调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引进,应以资本规模“大中小并举”,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并举”为宜。

(三)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区域内国际产业分工体制

如上所述,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已促进了区域内国际产业分工体制的建立与升级、区域内市场的建立与扩大;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一过程的进程尤为迅速;目前不仅区域内所有实施外向型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已迅速地将其经济依赖中心从欧美市场转向亚太地区区域内市场,就连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开始将其注意力投向亚太发展中地区。我国更应十分重视并密切地注意这一动向,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区域内国际产业分工体制与经济合作体制。

(四)加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力度

如上所述,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在70年代下半期到8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自由化进程和东盟地区国家在80年代下半期到9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自由化进程曾经是它们吸引外资投资的重要诱因之一。为此,我国应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对外资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是我国加速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但在推行经济自由化进程中,也必须根据我国所具备的条件稳妥地进行,切忌操之过急,以免重蹈泰国与东南亚国家出现的1997年金融波动的覆辙。

标签:;  ;  ;  ;  ;  ;  ;  ;  ;  

亚太地区(注:本文中的“亚太区域”是指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东盟国家(泰国、马来西亚-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越南、印度等西太平洋地区.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