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第二个创业期_创业论文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新技术论文,二次创业论文,开发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起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许不如中关村那样赫赫有名。其实,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发展起来的,以中关村为中心向周围延展50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带。 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性质特点,使这里成了全国乃至全球高新技术界瞩目的地方。

行业特点

试验区内大大小小的新技术企业4000多家,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所占比重47.9%,机电一体化产业所占比重20.1%;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产业所占比重13.1%;新药物、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产业所占比重6.1%。这4000多家企业中有几亿甚至几十亿元资产的大集团公司,也有仅有资金十几万元的小公司,这些拥有自己的产品,有符合新技术企业条件有生产产品能力的公司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

从形式上讲这些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即搞技术开发,也搞开发产品的生产,兼做一些贸易,并且以年递增速度在40%以上的经济实力发展着,技工贸总收入已由1988年14亿元急增到1994年的142.8亿元, 工业总产值从4.8亿元增长到50亿元,科技人员从3800人增长到54000余人,开发技术项目近5000项,呈现出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趋势。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区别于一般的大中型企业,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金融业的影响

金融投入是以中关村为中心的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的一大支柱,但由于新旧体制交替而产生的多种矛盾,使金融的支持与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逐渐脱节,而企业对金融服务提出的种种要求,金融的支持与投入显得越来越无法满足,使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金融与企业环节的错位,使三种矛盾并存。

首先,全试验区4000多家企业将需贷款近200亿元。而目前, 北京市的各家金融机构对试验区的资金支持已达到国家政策允许的最大量度。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巨额资金需求,仅靠现有的金融机构是无法满足的。

其次,一般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即:研究开发、市场开拓、工艺开发和中试、规模生产和向多元化经营转轨。每个阶段都有用途的资金需求。处于第一至第五阶段的企业普遍缺少资金,目前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贷款种类,并不能满足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商品化各个阶段中对不同资金的需要。

第三,目前整个试验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是造成企业资金引入不足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运作资金来源第一位是投资者的投资款;第二位是企业经营积累;第三位银行、信用社贷款,以上三项占总量的78%,其中银行及信用社贷款占21%,其它来源,如拆借资金、融资租赁、发行证券等仅占4%, 通过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实现的投资极小。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高新技术企业多渠道融资和投资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有资料表明,有49%的企业有意进入金融领域,其中有50.5%拟成立财务公司,29%拟成立证券部,还有47.7%的企业参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如有充裕资金,将采取收购、兼并小企业的再投资形势。金融业的变革,使银行能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更为简单、迅速的服务。

国际间的合作关系

信步漫游在中关村大道,各式各样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公司门面比比皆是。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公司不全是新技术企业,很多代理公司如雨后春笋,不断的占领着市场。代理公司没有自行研制开发,投资生产的产品,只推销其他公司的产品,不被列入新技术企业,不享受优惠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代理国际名优产品的公司,已抛出敲开中国电子领域大门的敲门砖,并以极快的速度扩大领地,成为国内公司强大的竞争对手。

从代理公司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许多电子类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欲进军中国,处于高速发展中的试验区将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呢?

只要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变,就不能拒绝国外公司的进驻。在承认这个现实的基础上,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把自己的产品发展起来。这就是试验区的回答。中关村是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对有自身优势、自身特点的行业给予极大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对合资企业也不例外。对那些与本国公司合作,以开发软件为主要目的,以生产特色产品为主要任务的三资企业可得到相应的支持,对于专门销售商品的企业则不给予优惠政策。

第二次创业

近年来,试验区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资金短缺日益突出;规模化生产对发展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并且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部分新技术企业已出现机构臃肿、信息滞涩、创新能力衰退、无力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抗衡等等。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地

如果着眼于未来,还会发现有些更具威胁的潜在因素将越来越突出表现出来:

1、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 新技术企业不仅面临国有大中型企业,且更主要的是接受具有国际领先技术与产品的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

2、人才既是优势所在,又是发展中的迫切需求。1994 年试验区新增和调入16万人,调出0.7万人。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来看, 人才的总体结构是学历高、知识层面高但实际操作水平低,尤其是承担大型、重点项目的经验与水平低于国家大型企业与院所的水平。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并且通晓国际贸易惯例,优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也成为试验区再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3、1994年,新技术企业自产产品的经济寿命周期, 在引入市场阶段的占21.3%,在增长阶段的占40.8%,在成熟饱和阶段的占35.9%,而在衰退阶段的占2%。这表明,近38%的产品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当代电子信息产品生命周期短,变化快,竞争激烈,投资风险大。如果没有持续创新能力和保持创新投入,企业将必然被淘汰。

4、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在实试区内,1994年就有137家企业的知识产权被侵犯,而仅有8.9 %企业聘请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顾问。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带着这些问题和挑战,试验区人开始了跨世纪的第二次创业。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是试验区实现规模产业的希望,是后劲所在。上地产业区位于海淀区的东北部,距市中心16公里,那里不仅自然环境怡人,上地人所营造的物业和投资空间更是喜人。上地基地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投资6个亿的地下基础设施工程已顺利完工,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开复工总面积45万平方米,通往京昌公路的上地铁路立交桥工程也进入最后施工阶段。商务中心、信息中心、写字楼、公寓、高级宾馆、体育娱乐设施、电讯中扭、中小学、医院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十分齐备,企业到上地落户没有后顾之忧。

截止到1995上半年先后有78家企业进驻基地,进驻企业中有来自美国、日本、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占35家。6月底,已有37家进驻企业正式开工投产,仅1995年上半年基地内企业创造产值约5.5亿元,预计到年底工业总产值可望达到20亿元,1996 年年底把200万平方米土地转让出去,五年后整个基地全部建设完毕,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物业管理、进出口业、商贸金融旅游业五位一体。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竞争的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和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到来,将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正如产业区主任王思红女士所讲:传统地利用比较优势已经有所削弱,现实告诉我们,再度辉煌,必须注重优势的创造和再创造。竞争越来越规范、公平,但同时也越来越激烈。获取胜利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创新,再改革,再创新!循环往复,直到永远!

标签:;  ;  ;  ;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第二个创业期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