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对话、比较与主体体系_艺术论文

现代艺术:对话、比较与主体体系_艺术论文

现代艺术学:对话、比较与学科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学论文,学科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外艺术学:广阔的视界

艺术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于德国至今已有大约一个世纪的历史,而它在本世纪中叶二战结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走向现代艺术学发展阶段,取得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在数年前曾从二战以后特别70年代以来国外艺术学研究成果中选取十余篇有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论文,与朋友一起翻译出来,编成一本题为《国外现代艺术学新视界》[1](以下简称《新视界》)的译文集,已于近日出版。 其实,那里选译的十多篇文章与国外现代艺术已取得的成果相比,不过是在一片辽阔学术海洋中拾取的几片彩贝而已。为了便于后文讨论有关现代艺术学建设的若干问题,我想结合上述拙编译文集对国外现代艺术广阔的视界作点简明的介绍。

国外现代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对艺术学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诸如艺术学的对象问题,艺术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艺术学研究的方法论,艺术学研究的范围,等等。比如艺术学的对象问题,就常常涉及到艺术与美的关系、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艺术学与美术学的关系等等,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探讨。《新视界》一书所收入的第一篇论文沃夫特哈·亨克曼的《美学与艺术学》便是联系《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探讨二者关系的。关于艺术学的历史发展,则有日本学者谷村晃、原田平作、神林恒道编的《艺术学的轨迹》[ 2]一书给予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探讨。关于艺术学的研究范围,日本学者原田平作、神林恒道、岩城见一编的《艺术学的射程》[ 3]一书作了广泛的思考。而早在1975年出版的吉冈健二郎的《近代艺术学的成立与课题》[4]、渡边护的《艺术学》[5]等,也广泛地涉及到了上述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其次,是对一些宏观的艺术学学科的探讨。如艺术类型学就是以整个艺术世界中广泛存在的类型现象(包括种类现象与风格现象)为对象所作的系统探讨。《新视界》一书选收了日本著名学者竹内敏雄《艺术类型论序论》一文。而实际上,关于艺术类型学的探讨,在日本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中是比较丰富的,如山本正男的探讨[6],等。 美国的门罗对于审美形态学、艺术形态学的探讨[7], 前苏联的卡冈的《艺术形态学》[8]研究,也可归之于艺术类型学研究的大范围之内。

再次,是有关比较艺术学的研究。这方面的探讨内容相当丰富(详见后文),《新视界》一书对这一学科,共选了五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一篇为奥地利学者泽德尔玛亚的《比较艺术学的观念》;二篇为美国学者雷德与杰瑟普的《艺术与道德》、《艺术与科学》;一篇为德国学者留采勒的《艺术与宗教》;一篇为日本学者吉冈健二郎的《艺术、历史、风格》。

第四,是对艺术存在诸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些新的学科群。象对艺术存在社会层面、心理层面进行探讨而产生的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在艺术学传统学科中便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艺术除了具有社会的、心理的存在层面之外,还具有诸如文化的、形而上的存在层面;具有潜意识的、生理的乃至病理的、物理的(主要表现在媒介材料方面)等的存在层面。艺术学对于这诸多存在层面的关注,便会产生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如艺术文化学、艺术生理学、艺术病迹学、艺术媒介学、音乐学中的音响物理学等等。艺术学与其它各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联姻,更能打开艺术学研究无限广阔的天地,产生一个个新兴艺术学分支学科。比如艺术学与民族学结合形成的民族艺术学,便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艺术学分支学科。艺术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形成的艺术教育学,在艺术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可以举出艺术地理学、艺术疗法、艺术社会生物学等。限于篇幅,《新视界》一书不可能将上述这些艺术学新兴学科一一反映出来,而只从国外有关民族艺术学的研究中选了三篇,从有关艺术教育学、艺术疗法、艺术社会生物学、艺术地理学等的研究中,各选了一篇,以供人们参考[9]。

需要说明的是《新视界》一书在编入上述十余篇译文之后,作为附录,还选收了前苏联学者万斯洛夫的论文《关于苏联艺术学的若干问题》及选编者本人近年来发表的三篇介绍日本艺术学研究近况的文章,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国外艺术学的新信息。比如“艺术与技术”是比较艺术学的重要主题,国外许多艺术理论家都曾针对这一问题发表过专著或专论,即使在日本,也形成了竹内敏雄、今道友信、川野洋等各自不同的学说。对于这一主题,假如只选入其中一家的文章,就不足以反映另外各家的观点;假如各家学说都选取原文译介,篇幅又不允许。于是,我们将过去发表的《日本学者论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这篇概述性文章收了进来,以解决上述矛盾。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概述日本近年来艺术理论情况的,一篇是概述日本民族艺术学这一新兴学科情况的。它们所介绍的某些学科、领域在上述译文部分已有所反映。如果说译文部分集中反映了一些“点”上的情况,那么,这些概述性文章则想宏观地展现一些“面”上的情况。

二、开放、交流与对话:发展的动力

我们介绍国外现代艺术学的成果,并不是仅仅为了打开视野,而不过是要拿来他山之石,攻我们自己的“玉”,即作为我们今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借鉴和参考。而在我看来,思考现代艺术学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要确立一种开放与交流的观念,特别是所谓“对话”的观念,把它贯穿于艺术学研究的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之中。因为这是能够推动现代艺术学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

我在《元艺术学)[10]一书中,曾针对艺术理论中的他律说和自律说的矛盾,提出一种“通律论”的观点,认为艺术只有在与环境的开放和交流中才能获得发展。实际上,作为对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进行理论思索的艺术学,尤其是现代艺术学,要想获得发展动力,也必须确立一种开放和交流的观念。

所谓开放和交流,是现代的一个普遍的观念。现代开放系统理论、传播学、信息论等等,都特别强调一个系统只有与环境保持开放性联系,与环境交换物质和信息,与其他系统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保持自身系统的生命活力,获得不断的发展。而开放与交流对于同一个系统来说,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开放是交流的前提,没有开放,交流无以进行;交流则是开放得以实现的具体方式和实际过程,没有交流,开放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开放是交流的外在表现形态,而交流是更为关键的、本质性的方面,有了交流,开放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同样,有了开放,交流也就在进行之中了。

所谓“对话”观念,也是现代人的一个基本观念。在我看来,对话观念是在人文领域对于适用范围并不限于人的活动领域的上述开放交流观念的深化、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强调主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仅要以开放的态度与他者沟通、交流,还应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者对话,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现代艺术学的建设中,确立这种相辅相成的开放与交流的观念和平等对话的原则,使艺术学研究总是与它的环境、与它的一切相关系统以及一切内在分支系统、要素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开放、交流状态;使艺术学研究者与他的研究对象之间以及研究主体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平等对话、切磋琢磨的对话关系,这是推动现代艺术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在现代艺术学学科建设中,就基本的方面而言,主要有这样几种意义上的开放、交流、对话的关系。

首先是不同研究主体相互之间的开放、交流与对话。其中既包括国际间艺术学家们的相互对话和成果的交流、相互间的借鉴、扬弃,也包括国内各研究机构、各学派、各位研究者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正像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有开放的国际市场一样,现代科学文化也必然要在整个国际学术背景之下进行广泛的交流对话,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只有在同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吸收国外已有的学术成果,否定其不够科学的成分,发挥我们研究主体的创造能力重构自己独特的理论大厦,同时,把我们的学术成果介绍出去,得到国际上广泛的承认,发挥更广泛的影响,我们庶几可以说真正创造了国际性的、第一流的学术成果。我们在与国际上的学术成果的对话与交流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倾向:一是在他者面前,不要妄自菲薄,将自我的主体“矮化”,盲目推崇和追随国外的学说和思潮,而必须充分发挥主体鉴别、吸收、消化的功能。丧失了主体的自主能动性,是谈不上与他者的对话与交流的。二是注意不要把自我的主体过度膨胀,将“他者”矮化,忽略或轻视国外研究成果的应有价值。假如不是把对方放在与自我平等的地位上,是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学术交流与“对话”的。上述两点,对于国内各研究主体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而言,也是大体适用的。

其次,是艺术学科同其他各种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开放、交流与对话。这些相关学科、领域,主要属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各种分支领域,如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部分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论;还有一部分属于自然科学范围,如音乐学中的音响物理学、音乐生理学、美术中的美术解剖学、色彩学、材料学,建筑学中的结构力学,等等,都是吸收了自然科学成果,与自然科学中一定学科、领域交流沟通的产物。当然,在艺术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流与对话过程中,不应忘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特殊的文化形态的固有品格,不能忽略艺术学的人文科学的规定性,但自然科学在艺术学研究一定层次、一定范畴上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总而言之,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种广泛、全面的交流、对话,艺术学研究就难以获得新鲜血液,必然缺乏生机与活力。日本在80年代初创立并兴盛起来的民族艺术学,就是在以往民族学和艺术学成果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找到贯穿于两个领域共同的对象,探索出这一新兴学科独自的生长点和独特方法论原则而诞生的。这种学科间的交流、对话不仅可以摧生出艺术学的新兴学科、新兴领域,而且也是形成现代艺术学体系的必要动力。由于艺术学本来就处于极为广泛、复杂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之中,现代艺术学体系要尽可能地揭示这广泛、复杂的联系,怎能对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和成果视而不见呢?

再次,是艺术学内部各种艺术门类的个别艺术学、艺术学各种风格、流派、方法的研究相互之间的开放、交流与对话。这种形式的交流与对话,与其说是理论的要求,毋宁说是艺术自身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纵观整个艺术史,艺术的各个种类(体载)、风格、流派、思潮、方法无不是在相互影响、交流中演化、更迭、发展的。值得注目的是,这种相互影响、交流乃至融合的趋势在现代更为强劲、明显了。对于艺术中那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开放、交流中变动演化的现象,不用开放、交流的观念去探讨,怎能形成完整、系统、深刻的见解呢?

三、比较艺术学:沟通的桥梁

如上所述,艺术世界不仅自身内部存在着各种分支系统,而且与许多其他外部系统密切相关。现代艺术学正是要以开放、交流、对话的观念作为动力机制、日益明晰、精确地描绘这种系统图景。但是,上述那些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怎样才能建立起来?

担负着在艺术各分支系统及与外部相关系统之间建立联系这一独特功能的,就是“比较艺术学”。可以说,比较艺术学是在艺术世界内部以及艺术世界与外部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一座高效能的桥梁。有了这座“桥”,以往艺术理论研究中相互隔绝的许多领域之间,便可“天堑变通途”。

比较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近几十年才诞生但在国外获得了极大发展的一门显学。不自觉的艺术比较研究可以说古已有之。现代早期的比较艺术学研究,一般是在广义“比较美学”名义下进行的。后来人们才正式提出“比较艺术学”这一学科名称。在素有美学、艺术理论研究传统的德语圈各国艺术学界,目前已形成了分别以H.泽德尔玛亚、D.泽凯尔、H.留采勒、J.伽德纳等理论大家为代表的各种比较艺术学学派。在日本,著名艺术学家、美学家山本正男在70年代,主编了六卷本的《比较艺术学研究》,各卷主题分别为《艺术与人间像》、《艺术与美意识》、《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风格》、《艺术与种类》、《艺术与表现》等,约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外国一些著名学者对比较艺术学各方面问题做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他于60年代出版的《东西方艺术精神的传统与交流》也可以说是比较美学、比较艺术学方面的一部力作。除此之外,日本还出版了许多比较艺术学方面的译著、专著和论文。比较艺术学在英、美、法国、前苏联等国家也有长足的发展。

比较艺术学由于作为艺术世界系统联系之“桥”的中介功能而备受艺术研究者们的青睐。同时,比较艺术学还由于它既不同于宏观的体系研究又不同于具体的个别研究的特质,又使它成为这两种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它不像宏观的体系性研究那样力图全面概括艺术世界的系统联系诸如艺术类型学体系、世界艺术共时存在系统等,然而它却要为体系性艺术学研究做必要的准备,以体系性艺术学的创立为目标;另一方面,它不像具体的个别性研究那样只着眼于具体的研究对象自身,但它却要面对具体、个别艺术现象之间沟通、交流、影响、变异等复杂的联系,为更清晰、全面地认识个别艺术现象作出贡献。总之,今天建设现代艺术学大厦,必须大力倡导比较艺术学研究。而且,我们与其把它看作一种呆板,僵化的学院式的学科,毋宁把它视为一种研究方法更能取得成效。

比较艺术学主要有这样几种研究类型。一是艺术种类间的比较;二是艺术风格(广义风格,也可包括流派、思潮、艺术方法、艺术原则等)间的比较;三是不同的地域、民族、国家、文化圈艺术之间的比较;四是艺术同其它文化形态、精神活动或社会现象间的跨学科的比较。还有一种复合形态的比较,即不拘泥于上述某一种类型的比较,而是将上述两种乃至更多种类型的比较复合在一起所进行的综合比较。如对不同文化圈艺术进行比较时,同时探讨它们在不同文化圈中与某种文化形态(比如宗教)各自独有的联系方式;或在艺术种类的比较中,结合这些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异同来比较,等等。

四、系统与完整:建设地目标

在我看来,现代艺术学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尽可能完整、清晰地描绘艺术世界的系统图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学的学科建设:

第一,是建立一个体系性的艺术学科的系列。在这一领域,除了系统地探讨艺术的本质、功能、起源、发展等一般规律的艺术哲学、一般艺术学这种最为宏观的学科之外,在我看来,还有这样三种带有全局性的学科需要优先考虑。一是以艺术世界普遍存在的类型现象为对象进行系统探讨的艺术类型学;二是研究人类艺术在不同地域、国家、文化圈中存在的各有特色的民族艺术事象为对象探讨其一般原理或共时存在系统等问题的民族艺术学;三是把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系统(这里指整个精神生产领域)中的一个分支系统,探讨艺术的地位、功能、共性、特性及其与其他文化系统相互关系的艺术文化学。

第二,是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比较艺术学的学科系列。它应包括艺术不同门类、风格间的艺术比较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圈之间的艺术比较研究;艺术与其他精神价值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如艺术与哲学、科学、道德、宗教、技术、经济、政治、体育、医学等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将上述几种类型结合起来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比较研究。

第三,是建立一个尽可能广泛、全面地涉及艺术存在各个层面的艺术学分支学科和艺术学与其他各相关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学边缘学科的系列。

应当说,我国的现代艺术学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在以上几个领域的研究,都相当薄弱,甚至存在着不少空白。对于我们来说,建设现代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日本劲草书房1992年第一版。

[3]日本劲草书房1992年第一版。

[4]日本创文社1975年初版。

[5]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5初版。

[6]参阅山本正男《艺术史的哲学》,日本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7]参阅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版。

[8]三联书店1986年版。

[9]关于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这些传统的艺术学分支学科, 由于过去介绍的较多,《新视界》一书没有收入这方面的内容。此外,关于现代艺术学的基本理论、新兴学科、新的课题的研究,还想请读者参考如下一些书籍: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学研究会编《艺术世界的逻辑》(创文社1972版)、山本正男监修《艺术学的方法》(玉川大学出版部1975年版)、东京艺术大学美学研究室编《美学、艺术学的现代课题》(玉川大学出版部1986年版)、神林恒道等编《艺术学手册》(劲草书房1989年版)、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学研究会编《艺术的理论与历史》(思文阁1990年版)等。

[1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标签:;  ;  ;  ;  ;  

现代艺术:对话、比较与主体体系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