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源,经济腾飞的第一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论文,智力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智力资源相对于物力资源这种”死”的资源而言,是一种“活”的资源,它具有不可剥夺性、能动性、变化性、不稳定性、连续性、再生性等特性,智力资源释放的能量是物力资源无法比拟的,它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智力资源从量上看相当可观,因为智力资源来自于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我国是无可争议的居世界第一位。但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源的转化,致使人力资源庞大的量由于素质差而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发智力资源刻不容缓,它是中国跨世纪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一环,它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21世纪衡量社会财富的第一尺度是智力资源
(一)21世纪经济国界将日趋模糊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成与区域集团化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成员之间的经济国界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如欧盟《中根协定》成员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7国取消相互之间的边界检查,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欧盟15国财政部长在举行的非正式部长理事会上达成一致意见,欧盟各国居民将于2002年至2003年间开始使用统一的欧洲货币,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国界标志——货币将在部分区域走向统一。经济区域集团化正在使成员国经济朝一体化方向迈进,正在改变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界限。
跨国公司突飞猛进的发展向经济国界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跨国公司由70年代的900家增长到90年代的近4万家,总部设在母国(创始国),20多万个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跨国公司控制的国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万余亿美元,跨国公司生产总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跨国公司操纵了世界技术转让的75%,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设计、研究,在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设辅助工厂,接受世界各国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这种跨越国界的大公司的出现与组成,本身就包含经济国界的模糊。很多产品除了商标能证明它的国籍以外,已很难说明它是那一个国家生产的了,即所谓“无国籍”产品大量涌现。
近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时代结束,“冷战思维”也已成为过去。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大家庭,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世界将越来越走向一体化,走向融合。1996年首次欧亚会议的召开也证实了这一点。当今世界,资源、技术、产品很容易越过国界在国家之间流动,国内市场实际上是境内国际市场。所以,美国劳工部长赖克在其《各国的劳动》一书中说,21世纪的经济将没有国界。21世纪没有国家产品与技术,甚至也没有国家工业,因而也不再有国民经济。一个国家的基本财富、基本资源不再是它的物质财富,而是其公民的素质、能力、智慧和思想。因此,世界各国未来的竞争是提高公民的素质、能力、科研智慧、开发智力资源,是既要留住本国训练有素的人才,又要吸收各国的优秀人才使之“沉淀”下来。
世界银行正在制定一种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综合起来计算各国财富的新方法,它包括:
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经济价值;
创造的资产——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
人力资源——人们的生产能力(如教育、营养)所代表的价值;
社会资本(尚未单独统计)——不是以个人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组织和机构的生产价值。
这种新的国家财富计算法最出人意料的结果之一是,创造的资产在大多数国家的实际财富中只占20%或不到20%的比率,而智力资源在实际财富中所占的比率却很大,富有的国家一般都是在智力资源,即在教育、营养和医疗保健方面投资较多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通过消耗财富——出售石油、煤或森林等自然资源来增加收入,并把收入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投资,那么,新的财富计算法所显示出来的就是财富的保存率为负数。可见,保存财富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开发智力资源。
(二)21世纪人的素质居财富的主导地位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要有两个轮子: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管理,而这两个飞轮的轴心是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直接涉及到一个国家经济的腾飞、智力资源、知识财富将是21世纪最主要的财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于智力资本的差异。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它由人力投资而形成。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成分。智力资本是人力有效投资的结果,是开发人力资源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投资是一种正相关系,见表一。
表一:文盲率与GNP关系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5年调查结果)
经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不发达国家
平均文盲率 2.1% 38.2%
67.6%
人均GNP 8324US 565US
195US
技术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产品中科技的含量逐渐提高,使物力资本消耗的比重逐渐下降,越是高新技术产品,其物力资本的比重越低,见表二、
表二:部分产品原材料价值所占产品价值的比重
产品名称 原材料价值所占比重
集成电路
2%
计算机小于5%
乐器 由10年前的60%降为20%
汽车 不足40%
资料来源:《中外管理导报》1995年第1期乔香兰、弋凡文
表三:不同时期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科技贡献表
日期 科技进步在GNP增长中所占比重
20世纪初期 5—20%
20世纪50—60年代50%左右
20世纪80年代60—80%
中国同美国、日本、土耳其、印度每万人中大学生数的比率1984年比1980年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中国同日本拉大的距离大致相当于中国与日本时下综合国力的差距。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开发人力资源,拥有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获认为,后进国家和地区无需处处依靠本身的发明创造来发展经济,而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全人类“知识宝库”(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而的知识),以高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速度实现经济增长。但后进国家或地区吸收和利用“知识宝库”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劳动力人口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信念、道德、意志、毅力等),否则,而对“知识宝库”将无能为力。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如果受吸收能力的约束(技术约束),就会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因此,未来社会拥有人才就等于拥有技术优势,拥有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报告特别强调:下世纪知识财富将占支配地位。中国增加财富的关键在于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前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二、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是智力资源
开发人力资源形成的现实劳动力便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既是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的发动者,又是高新技术的载体和传媒,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会使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效率全面改善。舒尔茨认为:教育和知识的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决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越高,越进行“深加工”,意味人力资本的存量越大,花在人力资源上的教育等投资越多,得到的回报和收益也就越多。开发人力资源产生的效率、效益是开发物力资源无法比拟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实质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说明在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有效劳动投入的增加,另一方而说明同一劳动将会更有效率地运用物质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
日本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于工人所受教育与培训的程度不同,他们所提建议对于企业产品成本降低的作用也不尽相同,随着工人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建议对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越大。见表四。
表四:工人在不同教育程度上的建议与降低成本的关系表
不同教育程度上的建议 一般工人 受过培训的工人 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
产品成本降低份额 5%
10—15% 30%以上
(二)智力资本投资产生收益递增效应
物力资源采取开采、开掘、垦殖、加工的方式进行,物力资源具有被动性、静止性,物力资源是有限的,部分资源还具有不可再生性,日趋减少甚至消亡;智力资源采取培养、数育、启发、引导、诱导、塑造、发展、扩展、充实等形式开发利用,智力资源的潜力具有无限性,它是可发的、增长的。开发智力资源的途径是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卫生保健投资,人才国内流动和吸引海外人才的支出等。开发智力资源的投资不是消费性投资,而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因为智力资源本来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其一,智力资本创造价值具有增值性。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物力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在生产过程中转移价值,它既不创造价值,也不使价值增值。只有劳动者的劳动才创造新价值,使价值增值。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同,人力资本不同,在劳功过程中不仅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有区别,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增值的价值额也不同。智力资本的发展不仅推动物力资本的不断创新,而且使劳动者本身的素质日益提高,使社会财富增加。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它要求劳动者的素质也要提高,高素质的劳动者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是普通劳动者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若干倍。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往往是数倍于一般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甚至数十倍、数百倍于一般劳动者的生产率。因此,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带有裂变性,它不仅使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使物力资本也产生递增收益。其二,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示范性。它的主要构成是智力、是知识。一种新知识在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运用会很快扩展到其它企业、其它行业,即其它企业、其它行业会纷纷效仿,很快形成一种外部经济效应。一个国家靠开发智力资源而富强,其它国家也会“照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财产损失高达42%,工业设置损失为44%。第二次大战以后,日本恢复极快,甚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经济大国,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是重视开发人力资源——“教育先行”,形成了富有的智力资源。1995年日本又提出了“新技术立国”的方针,美国也在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投入了巨额资本。由此可见,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智力资本的水平。其三,智力资本发挥功能的扩张性。管子在公元前就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可见,开发人力资源,可以收到“一树百获”的奇效。开发智力资源与开发物力资源不同,随着智力资源的开发,社会生产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扩展,社会生产方法、企业运作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新的产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将不断改变。如企业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市场最大化:由追求物力资源最大效益转向追求智力资源最大效益;由产品、价格、资本竞争转向设计、质量、品牌竞争:由争夺物质资源转向争夺人才、技术。
三、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是智力资源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自然物质资源“小国”,人口资源“大国”。中国人口多,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占比重甚微。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科技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每千人中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最高的是日本,为4.7人,其次是以色列,为4.4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均为2.3人,欧洲自由联盟2.2人,中欧和东欧为2.1人,欧共体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为1人,中国只有0.4人。日本接近为我国的12倍,其他国家也是数倍于我国。国家统计局根据199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北京、上海每10万人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分别为13352人和9045人,分别占13.4%和9.05%,北京是中国人口素质最高的城市。(见《中国信息报》1996年4月4日)但同国外相比,仍差很大一段距离。解决这一问题应该:
(一)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同时防止人才流出
扩大科技人才的规模,提高专业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很重要的一条是切实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教育既要实行体制转变,即从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旧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新体制转变,又要实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外延式发展方向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教育是最能体现规模效益的产业,要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扩大招生数,使师生比扩大;基础教育要提高教师的平均合格率,高等教育要使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年龄降低,使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尽快崭露头角,成为新世纪的栋梁;降低行政人员在教育战线总人数的比重,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教”上,用在开发智力资源上,而不是用在“人头费”上。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一方面我国专门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很低,另一方面流失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突破20万人,而学成回国的仅7万余人,占留学人员的三分之一。中国科学院1万名左右年轻人,研究生流失率达39%,本科生流失率为27%,某些高校因人才严重流失,已陷入有些课无法开的困境之中。人才外流实质上是一国经济的损失,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流失,意味着下世纪经济的损失,将会使经济持续发展受挫。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不仅吸引留学人员学成回国,而且吸引外国高级人才来华工作,这是我国振兴经济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引才的成本往往是昂贵的,特别在世纪之交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提高产业大军的素质发展生产力
目前我国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第一线工人的素质不容乐观。见表五、表六。
工人技师高级技师
人数 34万人 2000人
比重
0.20%
0.001%
资料来源: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讲话:《见信息时报》1995年10月7日。
表六:天津24个局38万青工文化程度调查结果表
大专以上学历 中专、中技学历 高中学历 初中以下文化
16% 17.5% 18% 48.5%
资料来源:天津市委调查,见《中国青年报》1995年10月2日。
由表五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职工中,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合计只有0.201%。由于工人的技术素质差,产品质量责任事故屡有发生,产品合格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有资料表明,我国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11。工人的技术素质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青工技术素质的低下,则直接涉及到我国下世纪的“国家竞争力”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国城市企业职工1·2亿人,其中青工占2/3,约8000万人,而青工有90%为初级工。产业大军中的主流——青工,不仅技术等级低.而且绝大多数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都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往往相差2——3个技术等级。表六说明天津市青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们忽视了本职岗位技能的学习和技术素质的提高,迎合了社会重视文凭的潮流。
青工是我国跨世纪产业大军的主体力量,是我国跨世纪生产第一线的中坚,他们的技术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迎接未来的挑战,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我国高级技工匮乏,技术能手、技术状元、技术骨干十分走俏,但工人较为普遍的却是不愿学技术,无心提高技术素质,使得我国产业大军的技术素质滑坡。要扭转这种局面,第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据美国学者的调查表明,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在充分激励的情况下,人的能力发挥程度可达80%。激励的办法有多种,一是工资激励。二是重奖技术能手。三是重塑工人形象。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周总理有一句“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终身教育。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总部规定,雇员每年须接受40小时的有关培训。公司的一位经理认为,软件工程师在大学学到的一半左右的知识,毕业5年后就过时了,因此教育是终身的。增强竞争力的办法就是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摩托罗拉每年用于公司培训的费用超过1亿美元。职工教育不仅需要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企业投入。但进入90年代后,我国企业的职工教育机构撤销了45%,合并了47%,剩下的8%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加之企业职工的培训费严重不足,使得企业职工培训处于一种瘫痪半瘫痪状态之中。我国大概每个职工每年60元培训费,而德国培养一名工人的平均费用是6—7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3——27万元,其差距不言而喻。不抓职工培训,就无法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就无法迎接新科技的挑战,就无法在下世纪与他国较量。
标签: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经济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