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跨世纪推进中国外交事业_邓小平文选论文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跨世纪推进中国外交事业_邓小平文选论文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推进跨世纪中国外交事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旗帜论文,跨世纪论文,中国外交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中国人民将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各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本文拟结合邓小平理论,谈谈跨世纪中国外交的任务及其原则、方针和策略。

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国际定位

江泽民同志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十五大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新时期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解决了中国的国际定位问题,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判断:(1)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客观认识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程度。它认为,中国“算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小国。”“大是地多人多,地多还不如说是山多,可耕地面积并不多。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个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1〕所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实事求是地规定了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这就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3)关于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邓小平理论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邓小平理论坚持认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级。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级。”〔2〕如果实现了现代化,真正强大起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中国永远不会称霸,但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必将会起到更加显著的作用。

二、邓小平理论与当今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正确分析国际形势,是现代领导人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参考依据。

80年代以来,邓小平深入考察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几次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4〕邓小平又说:“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5〕“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6〕

邓小平理论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使得中国外交政策有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转变就是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过去一度形成的思维定势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如今“和平是不可扭转的大势”已成共识。第二个转变就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改变了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的战略。

在世界和平有望得到长期维护的情况下,继续奉行“一条线”的战略,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国际定位。因为中国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块头大、分量重,已经成为独立于美苏以外的一支重要力量。”美苏争夺已经相对缓和,双方既争夺又对话。中国如果同美苏任何一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势必影响世界战略平衡,不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7〕就中国国内建设而言,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目的是使外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为确保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需要扩大国际合作,需要一个尽可能长的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8〕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此次重大的调整之后,所呈现的新特点是:“独立自主”和“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但“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9〕中国对外政策,不再是“一条线”的联合,而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当时,国际上和国内出现了对世界“新格局”的种种议论和看法。邓小平纵览全局后,明确指出:“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我们过去关于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中国对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总趋势的判断并没有过时。“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因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10〕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还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1〕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的思想和论断,为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外交战略的总目标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外交实践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促进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1)跨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总目标。正如邓小平理论所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环境,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有可能。

(2)跨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立足点。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立国之本思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视自己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13〕邓小平坚持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第一的原则,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邓小平说:“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14〕“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5〕“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16〕在事关国家主权等原则问题上,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苦果”。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我们的态度和对策。”〔17〕

(3)跨世纪中国外交的国际目标。邓小平认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18〕中国要致力于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是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然而,树欲静,风不止,“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就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19〕“霸权主义过去是讲美苏两家,”1989年之后,西方国家发表宣言制裁中国,“在许多国家煽动动乱实际上是搞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要控制这些国家,把过去不能控制的国家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20〕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稳定、公正的国际环境与秩序,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任务。

(4)跨世纪中国外交的经济目标。邓小平在研究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后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2〕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3〕因此,他认为,中国必须大胆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对内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变。”“到那时,……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24〕关于中国的发展速度问题,邓小平将其提到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他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25〕

四、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外交的原则和策略

(1)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倡导确立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6〕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邓小平又丰富了五项原则的内涵,赋予其新的内容。在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的转型交替时期,邓小平率先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在一些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的解决上,中国倡导以五项原则为指导,以积极、公正的态度,为诸如阿富汗问题、柬埔寨问题、中东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

(2)探索出新时期解决国内外争端的新途径。邓小平理论拓宽了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认为其不仅可以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甚至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也可以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地区的和平共处。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胆略指出:“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在一个国家内部,“十亿人口的大陆坚定不移搞社会主义,台湾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所以,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27〕邓小平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方针,以各有关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一个模式,使香港得以顺利回归。同时,该方针为澳门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在台湾问题上,“一国两制”为中国的统一大业,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推行和平外交的过程中,邓小平发展了关于“搁置争议”的思想。邓小平表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如果“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那么,如何“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呢?邓小平提出的设想是:“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28〕邓小平又指出:“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当一些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得不到解决时,就“可以把它放一下”,因为“也许下一代人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办法。”〔29〕

(3)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识形态来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邓小平理论认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30〕“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去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这就为中国外交确定了原则方针;而“尊重对方的利益”,也为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提供了可能。邓小平理论在解决中国国内问题时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不争论”。在国际问题上,邓小平将此方针运用到了解决和处理国家关系问题上。邓小平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何种道路或选择何种社会制度,别国无权干涉。在东欧剧变之时,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朋友要交,但心中有数。别国的社会制度我们管不了;但无论这些国家如何变化,我都要与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31〕正是在这种“不搞意识形态争论”等方针指导下,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同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关系;和国外政党建立和发展了新型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同时也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4)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在国际风云剧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联合施压和制裁时,邓小平同志纵览全局,毅然指出:“对国际形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32〕在国际格局变化之时,一些国家希望中国挺身而出,在国际斗争中起带头作用。邓小平在此关键时刻又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为了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建设,而采取了“决不当头”的方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将是无所事事或无所作为。“中国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33〕这样,“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和“多做工作、有所作为”,就构成中国外交统揽全局的“二十八字方针”。

中国外交任凭风吹浪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从容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以超越意识形态的超然态度,经受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冲击,顶住了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制裁,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与国际环境。〔34〕

未来中国外交肯定会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坚持以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为重心,同时与全世界各国进行友好交往和合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风险,胜利前进。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7页。

〔7〕《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第4—5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7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7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7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8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5页。

〔17〕江泽民:“在外交部邓小平外交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95年12月12日。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4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8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9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6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6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6—97页。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9页。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7—88页。

〔3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

〔3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

〔3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1页。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

〔34〕钱其琛,《深入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外交工作——在外交部邓小平外交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95年12月12日。

标签:;  ;  ;  ;  ;  ;  ;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跨世纪推进中国外交事业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