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探讨论文_于录杰

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探讨论文_于录杰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唐家庄中学 266618

一、大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1.结合教材,随堂训练。

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进行随堂训练。随堂实验应灵活机动。在抓好教材中“实验与思考”的前提下,适当穿插或补充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解答有关问题。

如“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是测量教学中的第一个实验。让每个学生在事先准备的一根木直尺上细心系上细线,代表刻度,使每相邻的细线先后相隔1dm、1cm,然后用此直尺去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在学生实验时,我提出:(1)你所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最小刻度是多少?测量范围多大?(2)你测出的课本的长度值,哪些是刻度线所指示的,哪些是估计出来的?(3)比较使用最小刻度是1dm和1cm的尺时测量出的结果,哪个准确些?为什么?(4)若将细线指示的最小刻度小到mm,测出的结果又会有怎样?如此让学生自己在动手过程中观察对比,对“准确值”、“估计值”、“记录单位”的重要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很自然地对测量中决定准确程度的是最小刻度也就有了正确的理解。

2.配合习题,同步训练。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推理性习题,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弄懂教材作业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连接方法,我让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在课后完成“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亮度”的小实验,找出定性规律,然后解答两个作业题,结果学生答题轻松、正确,并且还能顺利解释一些有关滑动变阻器的应用性习题。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上课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

2.精心设计、循序渐进、问题难度适当。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点的传授的正确性与难易程度,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个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学生作出回答,关键要起到一个提示、引导、过渡的效果。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回答。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打造高效课堂。

3.提问面向全体,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题目,让中等的学生回答,如回答有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必要时可展开讨论,这样既提高优生,又带动后进生,做到共同提高。切忌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差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而且调查表明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具有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课堂提问的面应尽可能宽广些,不仅要提问优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后进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需求,切忌仅提问少数几个学生甚至只提问某一学生。另外,如果让“差生”体会到答题的成就感,他们以后对物理课的兴趣将会一直维持下去,上课态度认真了,理解力增强了,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三、精心打造合作学习的环境

问题解决是认知的核心,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取蕴含知识的能力上。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来自主体,也并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是双向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个体与群体去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论文作者:于录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  ;  ;  ;  ;  ;  ;  ;  

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探讨论文_于录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