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在中国的定位研究与对策_关贸总协定论文

WTO在中国的定位研究与对策_关贸总协定论文

定位WTO——中国WTO研究与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议,受到国内外的肯定与欢迎。中国国内迅即掀起WTO研究与对策的高潮,新闻媒体、网上广泛宣传,学术讲座、报告会和培训班不断举行。这些活动普及了WTO知识,提高了国人对WTO的认识,增强了入世的精神准备;但是,由于炒作和利益驱动,也出现了宣传和研究上的泡沫成分,模糊了对WTO的客观认识,在对策上失去了准绳和层次基础。

认识WTO

国内在对世贸组织的研究上,对世贸组织的提法很多,肯定的提法有:世贸组织是“经济联合国”,世贸组织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世贸组织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等;否定的提法有:世贸组织是布满了鲜花的陷阱,富人俱乐部,为适应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形成的一个结构等。然需要提出的是,肯定的提法比较符合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而否定的提法则背离了世贸组织的精神,把世贸组织与中国的关系对立起来,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当然,肯定的提法也值得推敲,如按“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议”第12条有关国家或单独关税可以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把世贸组织界定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则失准。

对世贸组织的定位应以“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议”的前言为基础。该协议前言如下:

本协定各成员,

承认其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应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与服务和生产和贸易,为持续发展之目的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进一步承诺有必要作出积极的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相应的份额;

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切实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消除歧视待遇,为实现上述目标作出贡献;

从而决心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努力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

决心保持该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目标和加强体制的目标;

上述序言指出了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实现宗旨的途径。依据此内容,应将世贸组织表述为:世界贸易组织是以互惠互利的多边和诸边贸易协定与协议为基础,消除贸易歧视,促进成员方贸易经济发展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为实现世贸组织的宗旨,世贸组织确立了自己的4大职能,即:促进建立世贸组织协议与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管理、运作和目标的实现,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谈判的场所,实施管理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管理实施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合作,协调制定全球经济政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决策和职能机构,设立了由总干事领导的秘书处。

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并运行,其前身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继承了该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和8个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协定与协议,但二者有所区别。其主要区别是:该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的,从未得到缔约方立法机构的批准,在发展中成为准国际贸易组织,而世贸组织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其成员已经批准了世贸组织协议;世贸组织拥有成员,该关贸总协定拥有缔约方;该关贸总协定处理货物贸易规则,而世贸组织还涉及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比该关贸总协定速度快、更自动,执行有力。作为准国际贸易组织,该关贸总协定已不复存在,但作为协议,该关贸总协定将作为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货物多边协议存在下去,但更名为1994年关贸总协定。

到2000年1月为止,世贸组织已举行了三次部长级会议。世贸组织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第三次部长级会议无果而终。世贸组织成员方已从原关贸总协定的123个缔约方增加到135个成员,其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以上,此外,还有34个观察员,其中30个观察员正在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内有中国、中国台湾,俄罗斯和越南等。

在当今世界,世贸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对世界贸易、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1980年中国已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决定中国需要进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从1986年至今,中国一直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进行“复关”和“入世”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实绩表明,中国需要世贸组织,同时证明,世贸组织要想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贸组织,世贸组织也离不开发展中的世界大国——中国。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国内研究较多的是入世对某一行业、某一领域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如何,而涉及中国中央政府和所属机构如何适应入世的研究则罕见。

中央政府和所属机构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国内研究著述最多的是入世对于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和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如何,涉及中国中央政府和所属部门如何适应入世的研究很少。实际上,目前最需要迫切研究的对策是中央政府和所属机构对入世的适应。

出于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内在需要,中央政府作出恢复1947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从1986年以后进行“复关”谈判,从1996年改为“入世”的谈判。在中美入世谈判协议达成的推动下,中国2000年内可望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方。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需要中国,已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共识。中国入世后,中国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经贸关系将从双边扩展到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上。对中国而言,经贸环境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一、中国将与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展开“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全面、整体而激烈。第二、入世后,中国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与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协调和接轨,将促使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确立,使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将是全局、整体和深远的。根据中国经济政治和决策的状况,中国入世的对应措施应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和分散的。其对应的主体首先是政府,其次才是企业。

作为中央政府应采取何种对应措施呢?首先、奠定中国入世后利用机遇,接受挑战的基础,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建立,国有企业卓有成效的改革,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真正依法治国,建立素质好、效率高的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其次、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建立良好的中国整个经济运行及调节机制。入世以后,我国现有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有些会逐步失效,有些将会发生变异。如中国入世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必然加快,利率的杠杆作用有些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仅仅依靠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也将减弱等。如果不提前研究我国入世后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并主动适应并加以调整,中国政府面对入世后的经济波动,极可能陷入被动的局面。当前,中国政府在入世的对应措施中,应主动作到两个“让位”,一个修订和一个扩大。两个“让位”,即一是从政府调控为主,让位给市场调节为主,二是从政府投资为主,让位给民间投资为主(不是减少政府投资,而是调整投资方向,加大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一个修订是中央政府所属机构按中国入世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修订已有产业、外贸、投资、政府采购法规政策等。一个扩大是扩大和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和职能。此外、更加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育,提高人力资源的优势,其中应尽快培育出一批专家型的世贸组织人才。

地方政府

中国各省市在对策研究中应注意下述问题的定位。

第一、如何处理和解决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入世后的关系问题 中央政府入世谈判的基点是中国整体的贸易与经济的发展,不是依据某个地方和某个产业和企业的局部利益和风险作出谈判的出价。因此,一旦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取得全面协议,其获得的机遇与挑战将不是均等地摆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与企业的面前。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中国首先开放、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在国内市场经济与世贸组织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接轨与协调中,较开放滞后、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获得的机遇可能大于挑战;但其不符合市场运行的不规范的经济贸易行为可能受到更大挑战。各省市在利用机遇的同时,如何应对挑战?是认真改革,依照中央政府入世达成的协议办事,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找出各种回避措施,使中央政府在入世协议中作出的承诺落空。就地方省市的对策内容而言,应包括四个部分:即入世给本省市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入世给本省市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本省市利用机遇与接受挑战的能力与差距;本省市可作出的对策与对中央政府对策的建议。

第二、本省市与相关省市关系的调整 就中国整体而言,影响中国入世后机遇的利用和接受挑战的基础在于竞争能力的强弱,而影响中国竞争能力强弱的原因很多。其中,地区之间的相互保护,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项目重复、投资分散,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效益低下是影响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省市入世后利用机遇,接受挑战的出路之一是要认真考虑与相关省市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即应废弃地方保护主义,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指导下,相互开放地方市场,分工协作,发展区域经济,进行“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的竞争与协作。

第三、本省市与地区内各类企业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省市政府不断改变政府的职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不可讳言,一些地区政府的职能并未根本转变,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法来管理企业,政企不分,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束缚了企业的积极性,减弱了企业内部机制运行和入世后的应对能力。当务之急是地方政府摆脱利益驱动,加速其职能的转变,加强调查研究,建立科学良好的宏观调控措施,作到政企真正分离,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人。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与对策中尚存不足:对中国入世后机遇与挑战研究多于研究世贸组织本身;对入世谈判中问题和解决途径分析不足;产业对策研究多于对各级政府适应对策研究;亦强于企业应对措施研究。

企业

随着中国入世的临近,在国内新闻媒体宣传和大量对策图书的影响下,中国境内各类企业感到压力加大,纷纷寻求对策,它有利于中国境内各种企业变压力为动力,加速改革的进程。但因目前国内有关对策的著述和新闻媒体,多偏重于行业,而对企业的对策研究过少。加上对策研究中缺乏中国入世的整个承诺的依据,导致对策的失准,给企业造成了盲目的悲观与盲目的乐观。中国入世后,利用机遇,受到挑战的实体是企业,而不是产业。因此,应当加强中国各类企业并从三个层次上研究和分析中国境内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个层次,以中国接受世贸组织的协议的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规定,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和单独关税区要一揽子接受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多边协定与协议,有选择地接受诸边协议。目前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具有实质性的多边协定与协议有19个,即:1994年关贸总协定,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农产品协议,海关估价协议,装运前检验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进口许可证协议,原产地规则协议,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保障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自然人流动协议,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减让协议,金融服务业协议。这些协定与协议有其构成的基础与原则,有的涉及关税减让的内容,有的涉及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有的涉及投资自由化,有的涉及贸易保护措施的正当使用,有的涉及如何促进公平竞争,有的涉及服务市场的开放,有的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原世贸组织成员从中得到的权利,中国都应当享受,这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原世贸组织发展中成员方应尽的义务,中国企业自当承受,构成了挑战。此外,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两个诸边协议(政府采购协议与民用航空器协议),中国如选择接受以后,将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用机构对本企业物品的采购和民用航空器使用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对这些协定与协议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发展的机遇,采取何种措施,通过什么途径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第二个层次,以中国入世后应履行的义务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国入世后,在享受已有世贸组织成员方权利的同时,中国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中国履行义务的程度与范围成为中国入世谈判中的焦点。根据中国经贸发展的水平,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承诺;与中国进行入世谈判的世贸组织成员方按照它们对中国经贸发展水平的评估,对中国提出了要中国承担的义务内容。作为谈判,其结果不会是依据某一方的出价与要价,而是在双方相互妥协和让步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与中国进行入世谈判的世贸组织成员方一共有36个,至今已结束谈判的成员有19个,待整个双边入世谈判结束后,进行汇总,构成中国入世的总的协议书。那时,中国入世后履行的义务最终确定,落实到中国境内企业的义务内容将明晰,对产业与企业的静态影响分析才有了确切的基础。

第三个层次,以中国入世后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进行综合分析 这种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以产品作为分析的基础,权利与义务给产品出口和国内市场扩大带来的机遇,权利与义务使同类产品进口的扩大给本企业产品带来的竞争压力,在分析中,将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综合考虑。目前在产业与企业的对策分析中,将关税的下降与提高对产业与企业的影响考虑得过重。在当代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中,非价格因素(产品的花色品种,款式,质量,标准,环保,售后服务,媒体宣传等)日益重要。因此,在产业与企业的对应措施中,要考虑企业宏观环境的改革和企业本身竞争力的提高,其中包括规模效益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质量的保证和售后服务等。在考虑价格竞争因素的同时,更重视非价格竞争的因素。

在中国入世未全面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在产业与企业入世对策中,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首先、把研究分析的重点放在对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协定与协议上面,了解中国入世可享受的权利,按世贸组织的协定与协议的规则修正经贸法规和约束不符合世贸组织协定与协议的贸易行为,了解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的程序,从整体宏观上把握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从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大局分析利弊得失。其次、世贸组织宗旨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不是背道而驰。因此,中国入世后机遇的利用和接受挑战的能力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成正比。中国改革开放的实绩表明,加大改革的力度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是中国作好入世对策的基础。

层次、协作与沟通

继中国1992年“复关”研究高潮之后,1999年11月以后又掀起了“入世”研究的高潮,一是有关世贸组织与应对策略的著述可谓名目繁多,洋洋大观,琳琅满目,其中确有真知卓见之作,但也不乏急功近利的拼凑;二是各种培训班,研讨班纷纷举办,演讲者有的实事求是,有的追求哄动效应,以获取高酬。三是各种媒体制作各种节目报道和宣传,由于节目策划者的目标不同,热情渲染有余,冷静分析不足。

就对世贸组织的研究与对策而言,目前尚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对世贸组织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对策研究多于对世贸组织本身的研究 在对世贸组织本身产生的背景、与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关系、宗旨与职能、负责实施与管理的协定与协议的内容与原则、世贸组织建立后的实绩与发展中的问题不认真研究的情况下,只谈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则失去了对策的基础和拓展对策的余地,可能变成束缚对策的教条。

第二、在世贸组织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对策研究中,对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不足,造成中国“入世”后的“万事大吉”的盲目乐观 原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建立后的进程表明,把入世协议变成现实,还要作艰苦竞争的准备,等待出现“阵痛”。

第三、对中国产业的对策研究多于对中国各级政府的适应对策的研究 中国入世后,中国产业与企业对机遇的利用与风险的化解,离不开中国宏观环境的改善,而宏观环境的改善则取决于中国各级政府的决策。因此,中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应对措施的研究应当加强。

第四、对中国产业的对策研究强于对企业应对措施的研究 中国入世谈判是以产业作为对象的,但真正受到影响的是产业中的企业,企业是中国入世后享受权利和尽义务的主体。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发展很不平衡,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进度不一,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将使它们的前途各异。因此,应把企业的对策研究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

结论

为克服世贸组织研究中的不足,我国政府有关机构与各类研究部门应在下述方面多做工作。

(一)加强世贸组织研究中的协作 当前从事世贸组织研究的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内的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学术团体、研究组织和个人;研究重点有所不同,中央政府各部门的研究多侧重本部门管理的行业领域,地方政府多侧重地方的应对措施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多研究宏观和产业的运行和对策,高等院校的学术团体多侧重世贸组织和内容的研究,产业协会多研究企业的对策。为提高研究质量,各类研究机构与部门相互之间应当加强协作与交流。

(二)加强对世贸组织研究的沟通与引导 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大计的关心和责任感,中国一些学者和学术团体一直跟踪研究原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对中国入世后的机遇于挑战更成为它们研究的重点。然而十分遗憾,中国学者和学术团体从中国政府部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和确切的资料远远落后于从网上得到的资料,在研究获取资料的透明度和途径上,中国学者和学术团体对世贸组织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有相当大的反差。而在国人对中国入世日益关心并积极寻求对策时出问题不足为奇。为此,应对从事世贸组织入世谈判的政府部门与社会上研究世贸组织的机构、学术团体和学者之间加强沟通与引导,不要只停留在书面的指示上。不然,将会造成误解和被动的局面。

(三)作好对世贸组织的长期研究的准备 作为永久性的世贸组织将对本世纪的世界贸易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入世既给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动力,也将为世贸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切实的保证。因此,对世贸组织的研究刚刚开始。为此我国应下大力气建立世贸组织研究基地,选择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尽快培养一批世贸组织方面的人才。

标签:;  ;  ;  ;  ;  ;  

WTO在中国的定位研究与对策_关贸总协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