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 510641
摘要: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包括风格派、包豪斯派和勒?柯布西耶派这三股源流。从1945年开始,迈出了走向盛期现代主义的步伐。1975年以后,建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一大批六、七十年代建筑师开始反思民族性在建筑中的抽象体现。于是建筑师们开始挖掘日本传统美学,试图将建筑与艺术结合起来,“超平”这一概念也开始在建筑中广泛体现,并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石上纯也便是日本“超平”建筑师中的一员。本文试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石上纯也的建筑观及建筑实践作品做出分析,阐述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建筑创作的累进,以期对当代国内建筑理论的探索有所裨益。
关键词:石上纯也 归纳法 演绎法
1、生平简介
石上纯也,日本建筑师,于东京艺术大学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之后,2000~ 2004年任职于妹岛和世建筑没计事务所,2004年始独立,成立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石上纯也是个极为与众不同的建筑创作家,虽然到目前为止其建筑作品并不多,但是其跨界于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创作手法及其惊艳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日本建筑评论权威——五十岚太郎将石上纯也誉为日本前卫建筑家(Pioneer)一脉,亦即继菊竹清训、伊东丰雄、妹岛和世之后的代表人物。
2、主要研究方法
石上纯也既是日本现代“超平”建筑发展大潮的代表人物,也是继承人物。“超平”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几个关键词:去等级、反功能、模糊内外,是众多日本“超平”建筑师对日本民族性的建筑表现的共同归纳。而对于以石上纯也为代表的一代继承人物,对此归纳结果的个人演绎便成为他们的前进方向。石上纯也以归纳出的“超平”建筑的共性为理论基础,借自身的各项实验性实践项目,逐渐演绎出了个人的四个创作关键词:“非物质性”、“狭窄与宽广”、“超巨大空间物件”、“外部与内部”。丰富和发展了日本“超平”建筑的创作内涵。
2.1、实验法
石上纯也在发掘“超平”建筑的创作理念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自身具备先锋性实验性,其由设想到设计成型的过程也是经过多次实验性设计实现的。实验性作品打破传统功能组织模式和空间组织模式,因此要想以一种合理的姿态面世,就需要不断的实验来验证和实现其合理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是石上纯也实验性作品的代表作,它是作为一所大学校园再开发项目的一部分建造的。作为服务设施,学生们无论何时都可以自由进入工房,在其中进行自己的创新设计工作。
建筑高一层,为单一整体空间,建筑面积约2000㎡。立面全为玻璃幕墙,没有任何抗震墙,也没有支撑梁,建筑物完全依靠各种不同截面尺寸的细柱支撑。整个建筑的实验性就在于这些细柱之上,细柱不仅数量多达305根,并且截面尺寸或角度也无一相同。细柱的位置也舍弃了传统使用的矩阵排列方式,而是采取不规则分布。更为不同的是,这些细柱的结构作用也非传统的受压立柱,305根柱子当中有四十二根作为压力构件承受垂直载重,而其他两百六十三根则作为拉力构件。
对于一般人而言,KAIT工房可能只是个大大的玻璃盒加上散乱的柱位,然后塞了不同的空间配置罢了,但其实石上纯也为了使细柱的位置、细柱的截面尺寸和角度、细柱的受压和受拉,与它们会限定出怎样的空间两大矛盾点能够统筹解决,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设计来试验和验证,石上纯也花了三年的时间在研究用细柱要限定出的每个空间的用途、大小,仔细地排列每个柱子的位置,以手画、CAD方式探讨各种可能性,制作了超过一千个模型。所以在不知情的人眼中那些看似随机放置的柱子,其实它们围塑出来的两百九十个四边形都是建筑师经过实验性设计审慎思考探究的结果。
以细柱作为分隔空间的元素,于是建筑里各个空间不需要严格的定义和约束,于是使用者能够自由地在建筑里选择自己需要的空间。而在此结构方案和空间方案下形成的建筑形象轻巧透明,可以说是一座建筑,也可以将其视为景观的延伸,结构的美转化为宛如树林般的景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集功能模式创新、空间组织创新、结构方案创新、建筑形象创新的优秀实验性作品。
2.2、演绎法
“超平”建筑师在实践中归纳出的一个创作关键词是“模糊内外”,这是消除室内外界限、室内外相互融合的创作理念和方向。石上纯也将这一“一般性”的“超平”理论,演绎出了自己对于室内与室外关系的理解。这在其作品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中有最直接的体现。
对于表达室内外交融的理念,超平建筑师“一般”的设计思路和手法是通过轻薄透明的建筑界面来消除室内外的视线阻隔,以此达到室内外界限的消融。石上纯也以此为基础,演绎出了“Extreme Nature”(极度自然)的设计理念。他的想法是:摒弃一般人对于建筑作为“物”的惯性定义,建筑不再拥有具体物体明确的质感,也就不再与场地内的其他元素存在等级关系,原本作为一种二元论的“室内、室外”关系也不复存在,以此实现室内外的无差统一。
石上纯也不把室外环境视为建筑的他者,而将室内与室外同样作为“环境之存在”。他将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内部完全净空,而在馆外围做了4个1:1的真实营造物件——温室,温室内非常巨细靡遗地配植各种植物,温室自身作为展品。这打破了传统展览模式下以图画或小比例模型进行室内展览的形式,以此刻意地将内部与外部空间暧昧化。这是消除室内与室外之间主从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同时,在植物学者大场秀章的协助之下,在整个场地中进行大量的植物栽培,使整个馆进一步消隐在场地之中,塑造出了宛如置身于公园中的风景。这是消除构筑物与植物之间主从关系的第二个层次。最后,在室外置放家具,让人仿佛置身于室内。建筑与展品之间尺度等级关系的模糊、建筑与植物之间配比等级关系的模糊、建筑与家具之间空间等级关系的模糊,多重颠覆与模糊,创造出了让人得以感知的植物、建筑、家具、地形与环境等所有事物同等级、同时存在的场域。在这种场域下,室内与室外实现了完全的交融。
3、总结与启发
从石上纯也等一批日本“超平建筑师”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普遍质疑。我们是否还需要规则的柱网?我们是否还需要等级明确的功能和空间组织模式?我们是否还追求传统的空间和建筑形象?现代建筑发展至今已经快一百年了,《走向新建筑》是建筑师对那个时代糟粕的变革,而时至今日国内建筑的发展依然多为简单的手法和形式的拼凑却缺乏对建筑的思考。
“超平建筑师”的实践作品只是对当前或者未来建筑可能性的一次实验,或许是成功的,或许是失败的,但它们确实是日本建筑师结合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文化的思考结果,超平建筑的形象气质与日本传统文化确有深层次的交互。日本建筑师正走在“以地域和传统文化为基础”来“创造新建筑”的建筑发展之路上,这应引起国内当代建筑师的普遍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文默.石上纯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 付超云.石上纯也思想及作品浅析[J].中外建筑,2012
[3] 徐知兰.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日本[J].世界建筑,2011
[4] 谌利.消隐于环境中的建筑风景——石上纯也建筑设计特征探析[D].南京大学,2013
论文作者:王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5
标签:建筑论文; 日本论文; 石上论文; 建筑师论文; 实验性论文; 空间论文; 作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