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体制对经济成长的利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利弊论文,体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普京任期内的俄罗斯经济表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俄罗斯的体制相当有效率。俄罗斯经济表现之出色确实令人惊叹。① 在普京任内,俄罗斯GDP从1999年的2000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9200亿美元;黄金和外汇储备从1999年的127亿美元增至2007年2月的3038.6亿美元;稳定基金储备亦已达到700亿美元;2006年贸易顺差超过1200亿美元,预算盈余已占到俄国内生产总值的7.5%;俄经济总量现排名世界第12位。虽然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0年的年增10%降至2006年的6.8%,但整体还是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07年上半年仍保持7%—8%的增速。经济繁荣不仅表现在采掘部门,还表现在建筑、贸易、服务及金融等行业。俄罗斯加紧提前偿还巴黎俱乐部的债务,其企业已经具备组织大规模生产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数激增,其增长速度超出美国两倍之多:2005年俄罗斯百万富翁的人数增长17.4%,而美国仅增长6%。
然而,正如在俄罗斯发生的其他事情一样,俄罗斯经济发展同样存在假象。首先,俄罗斯经济成功主要得益于高油价,以及在工商和贸易的关键领域排斥外国竞争的保护主义政策。油价崩溃将使俄罗斯经济陷入衰退。② 许多人预言,俄罗斯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可能引起金融危机的卢布贬值。其次,俄罗斯工资增长速度超出其经济增速,其结果是GDP中消费部分的增长往往以投资部分的减少为代价(俄国内总投资额不足GDP的20%),政府无法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0%以下。再次,银行系统亦没有履行其作为经济中介的义务:大量资金涌入原材料市场后不再流向其他部门,政府对石油美元泛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无能为力,即无法改变强势卢布导致的进口激增及其对俄罗斯工业的损害。俄罗斯企业负债已由1998年的3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2160亿美元。俄罗斯对外贸易仅占GDP的45%(中国为70%),由此可见,俄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此外,俄罗斯的投资者热衷于对外投资,这亦可看作“资本输出”③ 的强劲趋势。以上迹象均表明俄官僚资本主义体制存在严重问题。
俄罗斯经济问题根源在于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是经济调节者,不能无视法律的权威,以模糊、不一致的原则进行管理。违反规则的政府权力膨胀,使得腐败不可避免,同时也使商业陷入“灰色地带”。此外,俄官僚企业将国家私有化,使产权和经济规律得不到尊重。④ 政府一旦充当官僚企业的奴仆,并拒绝在竞争的环境下管理经济,那么再多的经济改革也无法刺激商业活动。
俄罗斯资本主义体制的官僚构成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俄国家经济模式正在慢慢向石油国家转化。2006年俄油气部门预算占俄联邦总预算的44.5%,其油气出口占出口总量的63.3%。与此同时,俄罗斯作为石油国家的典型特征也在不断加强:官僚政治与商业组织结盟;寄生于资源出口生存的利益阶层出现;体制性腐败滋生;大量官僚政治的垄断控制支配国家经济;经济体系抗外部冲击力减弱;存在出现“荷兰病”的风险,财政收入增长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出口,势必降低其工业化水平;政府过分干预经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⑤ 总而言之,石油国家的兴趣不在于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在于维持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
俄政府忙于重建经济体系,却不考虑自身改革。带有压制政治多元化的个人权力政权无法建立有活力的后工业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要求经济自由竞争;而这种政权首先关心的是保护自身利益,任何威胁到其利益的都受到限制,如竞争、财产所有权、司法公开、决策透明、商业道德、新闻自由等。受高油价的蒙蔽,在俄罗斯人人沾沾自喜。在石油的高价格和高消费的刺激下俄罗斯能够使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从本质上说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得利的首先是石油利益阶层。
此外,俄罗斯经济的“成功”并没有修复其社会结构。确实,在普京任内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府能够按时支付工资和养老金,人均工资在上涨,由2000年月人均80美元增至2006年的350美元,贫困线以下人口从1999年占总人口的37%降至2006年的25%,失业率降至19%,失业总人数从700万降至570万。但俄罗斯社会这些微小的变化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的困境。
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且老龄化加剧,其劳动力总量也呈下降趋势。简言之,俄人口资源整体状况欠佳,且存在恶化的危险。以下几个事例即可说明俄面临的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俄人口总量在1991年是1.49亿,2006年下降至1.428亿。俄人均寿命亦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男性寿命低于发达国家15—19岁,女性寿命低于发达国家7—12岁。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死亡率出奇的高。从全球范围来看,有劳动能力的人群死亡大部分是由心血管疾病造成,其次是癌症,其他原因,包括谋杀、意外事故、中毒、交通事故等等(排在第五至第九位之间)。而在俄罗斯,谋杀、意外事故、中毒、交通事故等却排在了致死原因的第二位。如果按照目前状况延续下去,且得不到外来移民补充,那么到2025年俄罗斯人口将降至1.23亿(悲观主义者甚至认为可能降至0.77亿)。以上情况使人们怀疑俄罗斯是否有能力对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控制50年,更不用说管理了。
俄人力资源的匮乏现状与其令人担忧的医疗服务紧密相关。在俄罗斯,每三个人中仅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处于健康状态,而有40%的人频繁生病,有30%的人经受慢性病困扰。根据官方统计数字,俄罗斯儿童60%患有慢性病,这预示着俄罗斯未来人口健康状况将更糟。一些在苏联时期已经根除的疾病现在又死灰复燃,比如肺结核,淋巴结炎等。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处于艾滋病流行的边缘:1999年俄境内仅有几千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2006年已经上升到80—110万人之间。据此,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球192个成员国进行人口健康状况排名时,将俄罗斯列到了第127位。
另一个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俄占总人口10%最富有的人的收入是占总人口10%最贫穷的人的25倍。最发达与最不发达的地区差距是281倍(2000年是64倍)。另外,据《福布斯》统计,俄仅2006年一年就新增亿万富翁20名,从而使俄亿万富翁总数增至53名,这53名亿万富翁占据的社会财富约1720亿美元。
此外,俄社会结构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俄总人口中真正的富翁占1%—2%;15%—20%属于中产阶层,即有能力储蓄并供给孩子受教育的阶层;60%—65%的居民处于“模糊区域”,即介于中产阶级与贫穷阶层之间;还有15%—20%的人群不得不终日为生存挣扎;有5%—7%的人则完全处于社会底层。这种“纺锤”形的社会结构本身就容易出现社会动荡。⑥
俄罗斯只有对关系到公共利益的政治体制进行彻底的重新调整,才能修复这一僵死的社会基础结构,遏制人力资本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如果现体制仍然只为寄生利益阶层的利益服务,同时在百姓中培养一种依赖文化,那么俄社会状况的恶化将可能变得不可逆转。
注释:
①数据来源Kommersant,' Vedomosti' ,www.liberal.ru.
②1986油价下调六倍导致苏联国家崩溃,1998年油价下调两倍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俄复苏阶段取得的成就几乎毁于一旦。
③2006年俄对外投资达1500亿美元,俄“资本输出”达1400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俄资本流入670亿美元(2006年同期是42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还是以贷款或投机操作形式产生。
④On the role of the Russian state in the economy,see William Thompson," Putin and the 'oligarchs' :a two-sided commitment problem" ,in Alex Pravda,ed.,Leading Russia:Putin in perspectiv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
⑤OECD Economic Surveys,Russian Federation,( Paris:OECD,July 2004).
⑥根据2007年最新统计,2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状况将转好,50%的人预计不会有改观,34%的人对未来俄社会状况有信心;63%的人没有信心(另外3%的人没有作答)。尽管2007年春季俄经济保持增长,但人们对未来以及政府政策仍然没有信心。根据Levada中心的民调,49%的俄民众认为政府无力控制物价上涨,47%的人认为当局忽视社会问题的存在,22%的民众抱怨腐败问题严重。以上数据参见www.levada-center.ru,Politika and Obschchestvo( Politics and Society)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