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所有制问题——中越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第四次论文,改革开放论文,过程中论文,中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8862(2005)01-0057-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10月20~24日在越南胡志明市经济大学举行,主题是中国和越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所有制问题。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阮仲准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葛良志先后相互致辞。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梁廷海博士、阮文识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钢明、吴元梁、何成轩、孙晶等学者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现就会议内容做一概述。
一、中越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简要比较
何成轩指出,中越两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既有许多共同或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择其要者可做如下对比:(1)关于本国社会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中国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越南则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初级阶段”。(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中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南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即实行社会主义定向的、受国家管理的、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多成分的商品经济。(3)关于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在党的指导思想中又增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越南共产党在1991年的“七大”上提出了“胡志明思想”,在1996年的“八大”、2001年的“九大”上则明确提出“以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4)关于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提法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越南共产党则提出了“革新思维”或“更新思维”的思想路线。(5)关于保持改革开放稳定有序地进行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有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越南共产党于1989年提出了六项原则,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6)关于“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越南共产党在革新开放的过程中大力倡导以民为本的思想,实行了“三民”和“四民”的方针政策。“三民”意为属于人民、决定于人民、为了人民;“四民”指民知、民仪、民行、民查。
二、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和改革开放实践
吴元梁指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如何对待所有制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把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概括为三点:(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人们建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2)它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所做的论述。(3)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的论述。他认为,我们在革命及在夺取政权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往往只重视了第二、第三两方面的论述,而忽视了对第一方面内容的强调,现在看来,在这三点中,第一点是最根本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现实过程中研究或处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标准,或者说要看“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而不应该不顾生产力发展实际,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姓“社”姓“资”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标准。
三、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和实际的改革过程
阮仲准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问题认识不清楚,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有公有制,公有制也只能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进入革新开放之后,越南共产党的“六大”开始提出不解决好经济关系就不可能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党的“七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的观点,提出了要有多种经济成分;2001年党的“九大”更进一步提出了定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可以有资本主义成分,应该鼓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为外资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就全国的经济而言,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他还批评了那种用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否认私有经济作用的观点,认为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就应该让私有经济发展。
袁钢明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单一公有制经济改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结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有制经济及公有制中的国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及非国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上升。在改革过程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部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他还论述了所有制改革的理论突破及其积极作用,认为理论上突破和进展表现在:打破了传统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理论教条;提出改革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主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股份制;提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国有经济重新定位及战略重组;提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吴元梁指出,从所有制改革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改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是第一阶段,特点是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直接的目标,所有制方面的变化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结果;从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第二阶段,特点是随着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所有制关系的改革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十五”大的召开使我国所有制关系的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特点是探索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表明,我国所有制关系的改革是渐进地迂回地进行的,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是成功的。
四、关于正确认识私有制、资本、非公有制经济在中越两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葛良志指出,当前,除了要继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统一认识外,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实施、公有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二是要广开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要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融资上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三是要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环境,要使非公有制企业在税收、土地、外贸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具有同等地位;四是要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同时,为了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决不能放弃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所谓引导,就是政府必须依法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监督和管理。当前,监督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一要监督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经营,照章纳税。防止其行贿腐蚀,追求暴利,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和消费者不讲诚信的行为发生。二要监督非公有制经济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主要包括,职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合理劳动时间和报酬,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三要防止非公有制经济恶性竞争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使其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梁廷海指出,在革新开放的过程中讨论越南目前私有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人类的历史上,私有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在今天的越南,有人认为,发展私有经济会妨碍社会主义的定向,甚至还会走回到资本主义社会;还有人认为发展私有经济,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他认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私有经济要受到两个控制:一是党的引导;二是国家管理,还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存在,因此发展私有经济不会走回到资本主义社会。
阮文识指出,在当前的经济中资本有推动作用,应该对资本在现代经济中的运行和作用开展新的研究,为此他谈到了财产、资本、所有权、终极所有权等概念。他认为,如果连财产是什么都不能明确规定下来,那么它在运行中就会遇到困难,就会妨碍生产;所有权不是财产本身,而是关于财产的政治、社会的概念,它的出现有法律规定;而财产通过所有权则变成了可以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形式。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一定的机制来保证各种所有权获得收益的经济。他认为,所有权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代经济中,所有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形式,各种形式所有权的有机结合就会形成一个所有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一个终极所有权通过一定的规则和形式规定和制约着各种所有权,这个终极所有权往往同人们的财产和利益直接关联着。总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资本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研究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是怎样存在的、怎样改变形式的、怎样发挥作用的。
五、关于公有制经济在中越两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实现形式问题
吴元梁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地规定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上将具体的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加以区别,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我们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但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的农村经营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明确地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任务。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报告还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孙晶则以山东省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南山集团为例进行了剖析。南山村全村共有1827户,5500人。经过发展,目前南山集团已兼并8个经济落后村,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拥有员工4万多人,总资产达到150亿元,辖企业40多处。2002年,集团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6.2亿元,上缴税金1.6亿元,人均收入过万元,在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经济实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1999年12月,南山实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它标志着企业发展已经驶入资本运营的快车道。孙晶在简述了南山集团发展的历史之后,从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争先意识、加大投入加速扩张的发展思路、爱才重才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崇高追求、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等方面论述了南山集团的发展经验。
六、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实矛盾和理论上的争论
袁钢明指出,所有制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以至本质问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制改革不断推进,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涉及或深或浅的矛盾,有些矛盾难以回避。如:国有经济及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压力增大,国有经济以控制重要产业来保持主体地位的战略方针遇到了新的难题;国有资本出资的企业中资本所有者缺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依照现代公司制所进行的改造,仍停留在经营体制的浅层面上,难以出现所有权深层次根本性改革所带来的经营机制的转变;国有资产转让过程缺少真正负责任的主持人和监督人,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法制约束和道德约束;资产转让舞弊甚多,国有资产流失,个人资产暴涨,引起广大群众强烈不满;在对待私营企业上,出现了对私营企业形成压力的调控措施与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指导思想的矛盾;私营企业中存在着恶化劳动环境、增强劳动强度、压低劳动工资、造成部分劳动者贫困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解决。
吴元梁指出,目前在所有制改革问题上主要存在如下争议:(1)所有制定义之争;(2)所有制是不是手段?(3)怎样理解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4)如何认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所有制”?(5)如何认识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6)如何认识公有制为主体?(7)对产权与所有权概念究竟该怎样理解?(8)如何认识国有经济及其改革?(9)如何认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所有制、非公有制在整个经济中地位?总之,围绕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还在继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