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183;继承#183;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传统论文,优秀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85(2001)5-0019-04
为迎接21世纪,在北京正在兴建的“中华世纪坛”,是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其精神象征的。“中华世纪坛”总创意及设计者朱相远教授提出,“世纪坛”的建筑要赋予灵魂,使之更具有文化内涵,在设计理念中应以《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伸,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乾坤观为依据,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前者讲的是“乾”,中华民族要像永恒运动的天体一样,毕生努力向上,不断进取。后者讲的是“坤”,我们要像包容万物的大地一样,胸怀宽广,兼收并蓄。这两大精神遗产,对当今的中国非常之可贵。“世纪坛”就要体现这两大精神:转动的坛面,象征着“乾”,即不停运动的天体;静止的回廊象征着“坤”,即承载万物的大地。这就是我国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的精髓和积淀。要塑造青年一代的人格,需要立足于民族和传统这个基础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这种外在要求提供了内在的根据。
(一)
1988年1月,有当代的2/3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开会,会上发表了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很值得深思!这说明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
比如,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将教育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人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孔子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教学生做一个具有仁德的人。“仁”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也是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认为仁即“爱人”,《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孟子·公孙丑》:“以德行仁者王”;又《滕文公上》:“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达到“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即“苟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其正人何?”还进一步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执政者自身楷模作用。还提出要施仁政,注意分配原则,即“不患寡而患不均”,并尖锐提出:“苛政猛于虎。”关于为群体而奉献的思想,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仁”,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发现真理和宣传真理。由此而引伸出,为真理而献身,即“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达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语)的精神境界。
在认识论和教育方法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还强调了教育的功能作用,通过教育,“路之人皆可为尧舜。”认为教师得“天下英才的教育之”是人生一大快事。
古代辩证思维即为“有对”之学。从哲学意义上讲:世界是“有对”的。其主要著作有《老子》、《易传》、《孙子兵法》等。老子提出事物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即“有无相生”),强调无是更基本的,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符合量子论的基本原理的。这个“无”,不是“零”,而是一种存在形式。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反粒子,正粒子与反粒子相结合,按照爱因斯坦的公式,发出能量,变成了“无”。这是老子“有生于无”的道理。《孙子兵法》讲出了弱强转化的命题,认为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要重视指挥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北宋张载提出的“有对”,也就是“一分为二”。张载讲:“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正蒙·参两篇》)。南宋朱熹明确提出:“天地万象之理,无独必有对”(《朱子语类》)。由此引出“忧患意识”。如《易传》中所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易传》还进一步发挥了事物变易和转化的观点,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无穷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日新月异的过程。
“中华世纪坛”的精神底蕴,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理解为:“天行”指天体运行的规律,“健”即刚健不屈,要求人效法天,刚健不己,自强不息,一往无前,永无止境;“坤”即柔顺之意,“地”的柔顺性格,体现为“地”幅度辽阔,生长万物,滋养万物,且万物并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全面的、理想的品德,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陶铸成民族的共同特征和优秀品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而经久不衰,迄今仍能倾听到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的悲壮歌声。特别在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面临存亡之秋,能临危不惧,艰苦奋斗,“不愿作奴隶的人们”铸成长城,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化险为夷。这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贵”为己任,有一种自强不息、斗争不懈、国家至上,同侵略势力和邪恶势力抗争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精华所在。“中华世纪坛”的碑文写道:“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的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我们要珍视、继承、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精神。
(二)
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历五千年人类文明史的风风雨雨经久不衰,在于我们形成了并拥有了强大的传统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了并拥有了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硕果仅存,延绵未衰。环顾四周,使我们不寒而栗。世界最早的滋养埃及的两河流域(即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哥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文明,至少在公元前三千年之前形成了早期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当孔子、释迦牟尼前后诞生的时候早己失去了光彩而在消失,只留下4000年以前制订的《汉谟拉比法典》,仍为我们所景仰。埃及古文明早已中断,即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攻占埃及,将藏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埃及史》付之一炬;再过400年,罗马皇帝驱散了惟一能读古代文字的埃及祭司,结果所有的古籍、古碑很快就无人能解读了,古埃及文明从此中断。在印度,佛教是印度文明的最高成果,是一种智者文明,其立论之精辟,境界之深邃,在世界宗教领域独领风骚。但到了13世纪,印度教已代替了佛教而雄踞主导地位,甚至佛教都无法面对伊斯兰教,佛教逐步消亡。换言之,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埋葬了最优秀的印度文化。……由此可见,我们这一代人更应以珍视、继承、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己任。中华文明也是屡经盛衰,经过艰苦的长期斗争,才得以延续五千年。
埃及文明是在屡遭外族入侵而泯灭的,而希腊文明是由于多次远征而衰落的。文明发祥地经常被野蛮势力包围,野蛮迟早会向文明动手,文明很容易破碎。中华民族修筑了雄伟的长城,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抵御外族入侵的围墙。只有匈奴游牧民族来进犯,中国历代皇帝才出兵清剿,但从不离开本土出兵远征。必要时也用怀柔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等。《孙子兵法》讲:“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孔子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中国是一个“守本分”的国家,绝不像希腊亚历山大(Alaxander)大帝那样远方征战。这位大帝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先侵入埃及,后进兵“两河流域”,再南征印度。他的东侵给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只是建立一个缺少统一经济基础、军事和行政的脆弱联盟而己。他于33岁时去世,这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即行瓦解,希腊文明从此衰落。而中华民族只是反击周围落后的游牧民族的进犯,从未损伤过自己的元气,从来没有把中华文明当做奴役别人的武器和工具。
印度等古老国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处于一种失序状态,而我们国家都在思想、政治方面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这是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作为核心形象而存在着,从不排斥其他文化,而能兼容并蓄,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中国自隋唐以来通过科举取仕,组建了一个既有文明职能、又有管理权力的体制。当然,唐代和北宋时,进士科考试内容中还有策问、诗赋等,可使才华出众的应试者脱颖而出;而明、清时代则陷入了“八股文”的深渊。毕竟在这1300年间,这种文官体制有效地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秩序。这些文官在通信与交通极不畅通的情况下,很少接到上级的有效管理指令,却主动自觉地行使权力。主要是由于接受儒家思想,这里面既有政治原则,又渗透着道德规范,维持了社会秩序,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目前,在南亚的文明古国,都不是这样。一千公里、一千公里看过去,总有那么多的无所事事的穷人站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上,面对面的成天在那里闲站着,一代一代下来已经习惯于面对肥沃的土而无人耕作,早己失去了劳动习惯。国内的卫生恶劣、人口爆炸、道路不通……完全没人管理,触目皆是蓬首垢面的儿童不去就学等等。世界古文明发祥地的失序到如此地步,令人震惊。时至今日,还是那样。无序对文明明的葬送比其他任何力量都严重,甚至超过战争。而中国组建起了文官体制进行管理,有儒家思想作为主导,从而避免了无序的损害。
埃及文明即使在最繁荣的时期也固步自封,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而中华文明正好相反,先秦诸子的学说和观点力图传遍于天下,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讲学弟子三千,广为传播儒家思想。特别中国有统一的文字以后,文化信息可以传遍九州。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早已破译,仅唐碑刻虽经历1500年以上,而现代的中国人全能读懂,而且像与知己朋友谈话一样感到非常亲切。而古埃及的文字早已无人辩识,波斯文化勉强地保存下来。中华文明强大的传播力量达到了畅通九州的普及,使中华文明能绵五千年。由此可以看到,文化以沟通为胜业,以传播为命脉。
中华民族对外来文明是有着“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宽大胸怀,从不排他,还能吸纳外来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舶来品”,从汉明帝在洛阳修建白马寺(我国第一佛寺)引入佛教开始,唐代法显、玄奘去西方取经,他们成了东亚文明、中亚文明深层沟通的使者。目前,佛教尽管在印度于13世纪以后已日渐衰落而逐步消亡,而中国的佛寺、僧侣及其信奉者仍然存在。孔子讲:“和而不同”。我们对佛教文化的这种外来文明,已与儒家思想相掺和,用行善忌恶、大慈大悲等信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佛教作了靠近亲情伦理的改造,紧贴着现实生活,而不追求未来“极乐世界”的漂渺的图象。
中华文明能硕果仅存、延绵未衰这一现实,由于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每每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对我国优秀传统文明已日益淡漠,反而更多地看到中华文明的弊端。如果与世界上古老文明的衰落相比,中华文明能在坎坷道路上努力拼搏,生存下来、继承下去,是一个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我们要珍视、继承、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三)
我国社会经济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期,急剧的社会变迁和摩擦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总是融合在人类的活动过程中,人类文明的社会形态特征又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完善的今天,人们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如果要使人们逐步自觉地走向文明,一方面靠法律作用和调节,另一重要方面必须靠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与“义”仍然是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准则。信,即诚实可靠。《论语·学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义,即行为正当。韩愈《原道》“行而宜之之谓义”。中国传统商业一向讲求信义,如北京同仁堂药铺的“药真价实,童叟无欺”,山西票号的“金融信用”等,这些都是文明行为。当前,假冒伪劣商品的充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亵渎。先秦诸子提出了好多个“勿”,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又如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论语》也有指导作用。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文革”对我们民族的最大危害之一,是对做人的基础的破坏,对人格的摧毁。
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中,提高素质是一种需要高度关注、刻不容缓的大事。当前,在理工科大学中,特别要重视人文教育,要进行珍视、继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人文科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可引导人懂得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他人、人对社会、人对自己应持什么态度;人类自身将如何发展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在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中,都做了针对性的回答。对于我国现代大学生来讲,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正如孔子所讲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志”就是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体现出中华民族素质和精神人格。这个传统的两个命题和现在的政治思想教育在重视人的素质培养上是一致的,要赋予它以新的时代内容,使之为新的时代服务。仅从有些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么一个局部问题来看,比如“读书不求甚解”,学习动力不足、视野不宽等。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而敷衍了事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格格不入的。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勤勉奋进、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做学问要有专心致志、坚韧不拔的精神。还必须具备“厚德载物”的素养,在学术上要有容许不同意见存在、“和而不同”的宽大怀胸;要有对国内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能兼容并蓄、择优而取的宽阔视野。这两个古老的命题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这里只涉及很小的的一个侧面而己。
从教育战线上的情况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甚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精神失落,使得高等理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产生了不利于提高人才全面素质的倾斜,曾一度表现为“过弱的人文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同制约”。久而久之,使学生的眼界狭窄,知识不够全面,甚至影响一些学生的心理状态。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提出:据调查,清华87%的学生基本上不识简谱,对我国优秀灿烂文化日渐生疏。进而指出,这种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完善的人”。清华大学于1998年中指出:提高跨世纪人才的全面素质,试行《清华学生必读书目》,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选修四本名著,其中在“中国文化名著”中,首先列出《论语》、《孟子》。中科院院士相叔子规定:他所指导的博士生必须能背诵全部《老子》和半部《论语》,否则不允许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中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江泽民同志的十五大报告中,在党中央一系列文件中,都强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的重大作用。
《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1999年新著《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在《中文版序》中承认:“中国文明,作为世界仅存的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之一,在高思维方面能为人类作出许多贡献。例如,中国人对天、地、人的看法,灵性、伦理、哲学和人际关系的丰富知识。”世界上的学者在研究西方哲学到一定高度总会转向东方,又总是先被印度哲学吸引,最后在中国哲学中归结。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确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做为华夏儿女更应该多加珍视、继承和学习,以承担起面向21世纪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