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体性是地理的特征之一。自然地理中,气候、土壤、生物、水文、地貌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理,社会经济地理环境也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人口、城市、产业、交通、通信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推动着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本文重点探讨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二战后世界社会经济地理中的一些变革。
关键词:整体思维;高中世界经济地理;变革
二战后,世界整体趋向和平。和平促进发展,尤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的工业、能源、交通、信息、人口、城市、旅游以及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诸多领域在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首先,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战后,美苏强大起来,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欧洲东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依附苏联,形成华约体系;欧洲中西部的英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依附美国,形成北约体系。美、苏两国由二战中的暂时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而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取得民族、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在保持人口高出生率的同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开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该时期,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过快的人口增长导致世界总人口迅猛增长,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过快的人口增长,导致广大农耕地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生存而涌向城市,使得一些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并且这种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其次,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在世界人口迅猛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英国英格兰城市带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另外,该时期世界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高速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世界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人员、信息交流成本大为降低,为资本、技术、人员、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布局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世界各国之间的依存程度大幅度提升,全球经济活动的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如:欧洲联盟)。同时期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战前,世界人口迁移方向主要由旧大陆(亚欧非)向新大陆(北美、拉美、大洋洲);战后,人口迁移方向转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向经济发达地区(北美、西欧、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以西欧为例,由战前的人口主要迁出区变成了战后的人口主要迁入区。
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使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逐渐下降。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依靠煤铁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些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开始衰落。而与此同时,在一些发达国家没有任何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和小城镇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如: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等)。此外,由于新技术炼钢所需铁矿和煤炭大幅度降低以及巨型运矿船的出现,二战后,世界钢铁工业的区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世界上很多钢铁工业区规划建设在港口(如:日本太平洋沿岸、意大利塔兰托等),这样既便于运输,又接近消费市场。
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距离日益“缩短”。这一切都促使世界旅游活动由群体需求的近代旅游阶段进入大众需求的现代旅游阶段,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可见,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科学技术,能源消费构成、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信息、人口、城市、旅游诸领域的这些变革并非孤立的,而是在密切的联系、渗透、作用下,相互促进,共同变革的,充分体现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当前,生态问题与经济发展、能源建设、交通建设、国际安全这些都是历年高考地理中的热点。当我们用整体性思维去看待这两个经济领域事物时,就会发现很多内在的联系,找出联系,理清关系,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的答题。
地球环境这一庞大系统的三个分之分别是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只有三者协调互补、互为增益,地球环境才能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下去。这本就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宗旨和存在的意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结果使自然环境深受破坏并不断恶化,资源耗竭日益严重,人类社会饱受污染,地球环境的发展面临危机……所以这样的发展模式必然是错误的。为什么今天处处都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统筹兼顾、平衡发展,这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必然是有益的。所以在考试答题时,如若要对某个地理事物、事件分析、评价、提出对策,就应该注重从这三个角度去阐述。
能源、交通与国际形势,看似分别涉及的是经济、交通和政治,实际上则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泛亚铁路、瓜达尔港……为什么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一旦爆发战争,物资就变得极其重要,而如果作为承载物资输入的重要交通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和方式(海运、空运)被切断,多元化、多渠道的资源输入方式和线路就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结局。如果再深入思考下去,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手段,那为什么会有政治斗争?答案是利益,即经济。原来近年来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不断遭到侵犯,根源就是一些国家为了谋求自身经济利益,亦或是为了抑制中国的快速崛起。那么,世界上为什么又会存在着经济差异,什么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答案涉及到资源的分布与赋存,科技利用水平和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对外开放程度与交通发展,人口数量与素质……这些在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到的各个要素围绕着整体性这条主线其实一直都在相互交错、渗透和相互影响、发展着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实验高级中学 210000)
论文作者:刘仲尘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世界论文; 人口论文; 整体性论文; 经济论文; 战后论文; 地理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