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方能品出语言三味论文_杨智广

咬文嚼字方能品出语言三味论文_杨智广

杨智广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长山镇第一初中 256206

语言文字所展现的具体的形象、精巧的构思、深远的意境、美妙的情趣等韵味,需要细细地品。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母语学习和玩味的兴趣,更有效地避免架空分析和“灌”的嫌疑,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更浓郁的语文味。

语文课上营造出语文味,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与灵性。所谓语文味,就离不开语言品味。语言品味就是为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并在语言训练中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语言品味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语文教学其它目标的途径之一,因此要重视语言品味的教学。

字词是文章的基石。阅读教学中,可以对文中的一些字词进行咬文嚼字、揣摩品析,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其意蕴。

比如我在讲解朱自清《春》一文时,引导学生对“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作了品味,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

2.“嫩嫩的,绿绿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对词语反复揣摩咀嚼,明确了“偷偷地”和“钻”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偷偷地”修饰“钻”,表现小草不知不觉,写出了小草具有人的灵性,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赐;而“嫩嫩的”、“绿绿的”描绘出小草迷人的色彩,洋溢着作者赞不绝口的喜爱之情。这样引导学生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让学生不仅揣摩到文字所包含的意蕴,而且提高了对语言喜爱和玩味的兴趣。

关于语言品味的方法,不妨用这几种方法:比较品味法、情境体悟法、生活体验法、美读感染法、空白填补法等等。

一、比较品味法

比较玩味常常通过对文本原有语言进行“增、删、移、换”,来对比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达到语言品析的目的。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发现鸭子下蛋后喊到:“蛋!爸!鸭下蛋了!”教师故意错念成“爸!蛋!鸭下蛋了!”让学生注意到此处语序的特殊安排,理解杜小康看到鸭子终于下蛋时内心的激动。增、删、移、换,比较玩味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娴熟运用的方法。

二、情境体悟法,或者说语境创设法

请看《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片段:“那么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教师教学该片段的时候问学生:“结合后文我们知道这是父女俩的最后一次见面,英子此时知道吗?从哪里看出?爸爸知道自己不久人世,要丢下年幼天真的女儿,内心的情感是怎么被触动的?从哪里看出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关注细节,理解“爸爸”将脸转向墙那边举手看指甲一系列动作演示下的巨大悲痛。如果没有情境的再现,学生对此的理解是概念的肤浅的,更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以致眼眶湿润。

三、生活体验法

文学作品阅读可以借助文本的角色体验丰富读者的经验,教学中善于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将有助于加深这种体悟。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注意到范进初见素昧平生的张乡绅即寒暄“久仰”时的虚伪,设这样一问:“你们今天一看见我为什么没有说久仰久仰?”学生回答:“还不认识你,就这样说,好象有点,有点……那个。”学生用生活经验一对照就自然理解,这就是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四、空白填补法

空白,为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留白处,并细细体会。有时善于发现就是善于品味。比如《香菱学诗》中写到香菱学诗的“疯”劲:索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小说用“抠土”的无意识动作来刻画香菱的专注,极为传神,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细节就是对文本的一种浪费。

在引导学生贴近语言咀嚼语言时,切忌简单处理,一读了之,遮蔽对文本解读的欠缺,掩盖对语言品味指导的乏力。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比如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文时,引导学生品读“终于”一词,在不断的点拨中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深入,最后读出了三层意思:1.时间久;2.过程艰难;3.信念坚定。这三层意思的理解既照应了故事情节又读出了百合花的精神。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词语却奏响了课堂的主旋律,不能不让人佩服先生的慧眼独具,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启发:当我们牢记为什么品味语言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品味语言。

当然,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以及文本解读能力是决定语言品味教学成功的前提保障。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玩味语言的乐趣,学习和吸收语言养分,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有语言品味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还原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和灵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多一点“语文味”!

论文作者:杨智广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咬文嚼字方能品出语言三味论文_杨智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