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到底该怎样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教材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很多说课、评课中常听到讲课者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部分的解读是:“承上启下,上节课讲了……,本节课……,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总感觉没有说透,对教材(指具体的某一节课)的分析着眼点太窄、对教材的作用定位太低.这是“数学价值的隐性流失”.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育人价值的落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是指某一节教材具体内容在某一个学段(比如初中或高中)全部教材中所占的位置和它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要理解教材的知识序列结构
如果按照恩格斯对于数学的定义,可以把数学看成是有“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两条主轴构成的一个平面.其中交织着几条主线:比如函数、解析法、运算、空间观念、随机思想、对应思想等.每条线上知识的先后顺序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和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比如必修2立体几何部分把“空间几何体”放在“位置关系的判断与证明”的前面,这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整体把握图形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觉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几何内容,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探索研究几何的过程[1].作为教师要明确中学数学中的几条主线,每一条线的内容及前后的关系.以函数为例,函数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贯穿于数学的方方面面,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到函数概念在中学数学的序列结构.
明确函数的序列结构,在学习“函数”序列的子目录时你就明确教学的着力点在哪,同时找到各部分间的生成关系.比如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到高中必修1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个内容?初高中研究函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①以这两个基本函数模型来系统研究函数;②研究方法从初中的“直观观察”到高中的“严格推证”(比如求二次函数的值域,对称性的证明);③体会函数性质可以由观察图形得到,也可以分析解析式特点得到.即从“形性质”上升到从“数
性质”.这就明确了教材编写的目的.
二、理解好教材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记忆、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能应用的陈述性知识.核心概念的特征:它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是不同知识间的“联结点”;其中的思想方法一般能够迁移,有广泛的应用,能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比如函数、向量、单调性、解析法等.
1.怎样找核心概念?
举例说明:统计这个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必修3都学.学习这部分内容你要思索: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是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所得数据资料,再往上一点是,学会用数据说话,再高一点:在今后生活、工作中学会尊重事实,科学决策.因此我确定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科学决策.并在这一单元的每一节课里都渗透这个核心,用它指导每一节课的学习.
2.落实核心概念的途径
落实核心概念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从“从内到外”,即先揭示“核心概念”,再让学生一步步学习支撑核心概念的材料,比如对“空间几何体”的学习,先给出空间几何体的整体结构,然后学习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另一种是“从外到内”,即先从边缘知识学起,逐步渗入到核心概念,比如对于“曲线与方程”这个核心概念的学习,先由直线以及圆的方程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逐步让学生体会“方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有时两种方式会交叉应用.具体到课时设计,可以通过“生成性话题”或“基本问题”来实现.比如在讲授《统计》一章时,第一节课可设计这样一个生成性话题:奶产品的质量关系千家万户,假若现在你是某市质监局专门负责奶产品质量检测的人员,你会做哪些工作?以下是师生对话简录:(S代表学生,T代表老师)
S:(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统计初步就会想到)我先抽样调查,再对数据分析,再做出判断?
T:怎样抽样调查?从那里抽样?
S:从商店,从工厂,从城里,从乡村……(同学们会想出很多抽样的方法,基本把随机抽样的几种方法说出来,同时逐步认识到如何抽样更合理.)
T:那分析什么数据?
S:奶的重量,奶的细菌含量,钙的含量…(学生比较集中在奶的质量,含三聚氰胺的含量,但不知道检查是要检查很多指标.)
T:怎样分析数据?
S:科学分析.(具体怎样算是科学,不清楚.)
T:怎样算是科学?得出结论后怎么办?
(要对社会公布信息,要帮助企业、国家做出科学决策.)
这一个生成话题和教师的追问促使学生一步步思考,一方面认识了统计的过程、方法,更体会到学好统计内容能够形成科学决策,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欲望.在朴素的讨论中,统计的步骤、思想会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并指导他在今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仅仅是面对枯燥的数字和抽象的符号.
三、理解好教材育人价值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一个人的数学素养是从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训练具体的技能开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能力、发展意识、进一步发展为个人的思想、精神、观念.这就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因此我们教授每一部分知识,都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一次积淀.忽视这一点就是“只教书不育人”.数学的育人价值是十分丰富的,集中体现以下三点: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观念;提高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滋养一个人的文化.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数学的使命》一文里曾强烈呼吁:人们如果不求真,就没办法立德;不求美,就没办法做到温柔敦厚.数学能够讲真和美,我觉得数学是中华民族需要的基本科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