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SD中国档案论坛给人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人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档案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有位经常上网的朋友给了我一篇从因特网上下载的资料,这些资料来源于美国圣迭哥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Diego,简称USCD)网站的中国历史部分(该网站网址为http://www.ucsd.edu/chinesehistory)。在该网站上, 几位在海外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年轻学者设立了一个中国档案论坛,以其亲身经历交流在中国档案馆查阅档案的体会并对中国档案馆进行介绍及评价,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四川、河北、黑龙江和云南的国家、地方及部门档案馆。
档案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中外学者历来十分重视对档案史料的研究与开发。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外国学者对中国的档案馆、档案工作往往抱有独特的看法。而出于研究的需要,他们到过世界许多国家,也到过不少中国档案馆查阅资料,因此对中外档案馆的情况有所比较,鉴别。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对我们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不无裨益。
首先,在外国学者眼中,中国的档案馆还没有完全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他们看来,在中国查档的难易因地而异,能看到的档案也因时不同,有时查档者能看到目录,有时则不能。某些档案馆的开放程度较高,只要求学者提供中方邀请单位的有关函件,而有的档案馆则要求提供省级甚至国家级档案局的证明。总的来说,他们认为中国档案馆的档案利用条件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虽然已经颁布了《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法规体系仍不完善,还不能完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外国学者把中国的图书馆与档案馆作了有趣的比较,除了建了新馆拥有新设备的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外,其他省级图书馆看起来都很狭窄拥挤。而与图书馆相比,从北京到各省的档案馆基本上都建有新的馆舍并拥有先进的设备。但是,在对公众开放的程度上,档案馆的限制远比图书馆为多。
图书馆的收费较为规范,而档案馆的收费则很混乱。在档案复制方面,外国学者对必要的复制费、资料费乃至于高出国人3~5倍的收费金额都表示理解,但对许多“隐性收费”,诸如咨询费、调卷费和目录费表示不满。更使外国学者不解的是中国档案馆的收费还可以讨价还价,某地档案馆以不开正式发票而只出具盖公章的收据为条件,向外国学者按八八折收费。
另外,外国学者对中国档案馆冗长的午休时间,频繁占用工作时间的业务学习、政治学习颇有怨言。同时他们也指出,在中国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研究中,还存在不少档案史料上的禁区。更有甚者,有的档案馆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研究而把持档案资料,以保证其在学术上的垄断地位。
尽管中国的档案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外国学者也指出这些情况的存在是暂时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问题都会得到逐步的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外国学者对上海市档案馆给予较好的评价。在他们看来,上海市档案馆在提供利用上不仅有其他档案馆都有的档案案卷目录,还有一系列档案专题目录,外国学者还能自己使用档案馆的计算机通过专题、机构和时间查询开放档案。上海市档案馆以开放的形象、便捷的检索系统、工作人员和蔼的接待态度及合理的收费,被外国学者列为中国最开放、最适合工作的档案馆。
从外国学者的议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中国历史的研究正成为热点
1997年我在美国短期进修时,曾听到美国历史学者中流传着这样一种传统说法,即“一流学者研究欧洲史,二流学者研究美国史,三流学者研究其他国家历史”。美国如此,被西方史学界目为世界中心的欧洲更是这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趋提高,中国历史正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UCSD虽然位于美国华人聚居的西海岸,但在学术传统上并不象东部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同在西部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那样以中国历史的研究为专长,象这样一所大学居然能开辟一个专门讨论中国档案馆、中国档案工作的论坛,正从一个方面说明海外中国历史研究地位的提高。这又使我想到我在美国进修的学院公园马里兰大学,它同样不以研究中国而闻名,但在该校的图书馆中却有一个颇具规模的东亚部,收藏了许多中、日、韩三国的图书资料,其中中文书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日益兴旺的中国史研究中,上海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在中国历史和当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正成为海外研究者的重中之重。1997年~1998年,每年都有四、五十批外国及港、澳、台学者来上海市档案馆查阅档案,进行上海史专题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市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经常在UCSD中国档案论坛发表评论的美国学者茱莉(Julia Strauss )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学者戴茂功(Neil Diamant)曾在中国多个档案馆查阅档案史料,进行新中国初期人事制度研究和50年代新婚姻法的研究,他们无不把上海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而单把上海作为研究对象的也不在少数。根据这些学者的看法,随着我国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放,有关中国,特别是上海的研究还将进一步拓展,研究时间有从解放前向解放后转移的趋势。
二、档案馆应加快开放的步伐
1987年,中国的档案馆开始向社会开放历史档案,尘封架阁的档案开始走向大众。到今天,几乎中国所有的综合档案馆都开放了历史档案,建国后档案也逐步开放,许多中外学者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近来,不少档案馆门可罗雀,除去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档案馆、档案工作者也应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其实,档案作为学术研究,特别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研究中国热潮的兴起,外国学者对中国的档案、档案馆十分重视,在UCSD中国档案论坛中,就有一个部分是专门记载中国地方档案馆情况的。该部分由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东亚研究所于1996年建立,目前虽然还处在初创阶段,但已经收集了中国6个省200多所档案馆的资料,至今年底有望达到1000所档案馆的规模。
与外国学者的热心相比,我们档案馆混乱的收费、拖拉的工作作风和资料上的垄断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在档案鉴定与开放,特别是建国后档案的鉴定与开放上还存在着许多禁区和误区。而国外学者对上海市档案馆的赞扬,并不意味着上海馆在这方面做得有多出色,些许成绩的取得,只不过是有赖于上海较为宽松的改革开放大环境,及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以利用为中心,尽力为国内外查档者提供服务罢了。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我们离改革开放对档案事业的要求就相差太远了。
三、要充分认识计算机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把大千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UCSD中国档案论坛上,学者们使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交流在中国查档的经验,供所有感兴趣的同行参考与借鉴,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中国档案论坛只是UCSD中国历史网站的一部分,它还有史料、书目、联网和研究等其他几个部分。史料部分提供有关现代中国研究的中、英文史料指南;书目部分提供有关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研究专著目录;联网部分包含有关中国的网址及提供世界范围内东亚图书馆目录的快速检索;研究部分提供在网站登记注册的学者的最新研究状况。可以说,只要进入UCDS网站,你就可以了解当今外国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大致状况。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一个特征。在欧美发达国家,图书馆及档案馆界正在思考不远的将来数字化时代本行业的存在形式及发展方向。许多国家及地方档案馆都已上网,各档案馆纷纷建立起计算机查询系统,如美国国家档案馆的NALL(National ArchivesInformation Location)系统,利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到档案馆的开放目录、馆藏简介,还能通过网络用信用卡或现金购买该馆出版的图书及缩微胶片,该馆还利用网络进行档案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某些私立档案机构如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s)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甚至将档案信息全文搬上网络。
在中国,许多档案馆也开始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工作的研究,北京、海南档案馆已经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主页,不少档案馆也建立了计算机档案查询系统。但从UCSD中国档案论坛及我们所了解的实际情况上看,真正投入实际运用并被利用者认可的还不多见。档案馆要紧紧抓住信息时代的脉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深刻变革,应把运用这一新技术当作档案工作创一流的一个突破口,认真、深入地研究并付诸实践,不使自己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落伍者。
标签:中国学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