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任务、策略与经验——对十六大报告的纵向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向论文,十六大报告论文,策略论文,目标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十六大的精神内涵,明确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策略和经验,这对于我们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是党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向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赋予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新的历史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的基础之上的。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基础之上,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达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需要我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分阶段实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在巩固和提高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的基础上,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再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将现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一目标,必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根据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在尊重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愿望和党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且还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说,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具体化,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新的时代内涵。
两大伟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重任,同时又肩负着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历史重托。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的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加之,我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途径走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的。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则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结合。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二步目标的顺利实现,则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如今,面向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会极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项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可以具体化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这三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就会不辱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庄严使命。
任务之一:“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分别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集中论述。其中,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认真学习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目标,坚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务之二:“完成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并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台湾人民,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任务之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承担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就不仅要专注于内,而且要游刃于外,牢牢把握住世界潮流,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愿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在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中国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中国主张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达到维护世界多样性,缩小贫富悬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空间,因而,可以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战略
目标和任务明确之后,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手段,才能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人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所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教育为本”思想的实际应用,旨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落后国家在发展上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从而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和我国人口过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在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切实解决好这一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长远大计的问题,决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必须履行的职责。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对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深化,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没有西部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没有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协调发展的系统。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战略。在这一共同发展战略的指导之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迅速发展,有利于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得以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发展,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十条基本经验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十六大报告在回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得出十条宝贵的经验,并强调指出:这十条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历史经验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来自于我们经历过的丰富的社会实践,并将进一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指导和借鉴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经验的指导作用,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上升为人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就成为必要的和十分重要的认识飞跃。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实现了认识从历史经验向理论的飞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必将极大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从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局面。
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因此,共产党员应该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上,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下工夫,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和倡导者,并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以德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实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改进党的作用,使我们党始终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始终是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纲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纲领。只要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这一目标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