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中医院 湖南醴陵 4122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取健脾导滞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所收治的112例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56例。研究组采取健脾导滞汤进行治疗,参照组采取脂必妥片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54例(96.43%)明显高于参照组43例(76.79%),治疗前各组的血脂以及肝功能指标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脂以及肝功能均低于参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取健脾导滞汤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肝功能,还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健脾导滞汤;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具有遗传性的特点,具体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肝硬化等。临床研究认为,引发该类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脂质代谢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进而引发患者肝细胞内脂肪出现堆积过盛的情况,导致一系列的肝脏病变[1]。近几年来,脂肪肝患者的发生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病毒性肝炎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引发肝硬化疾病的常见原因[2]。现代医学的研究逐渐加深,目前,临床上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取生活调理以及其他对症治疗,虽然能够获取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并无特异性治疗,并且西医用药治疗的方法容易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进而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3]。本组研究通过采取中医的治疗手段,效果确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经过伦理委员会同意,抽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所收治的112例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56例,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34岁,平均年龄(47.14±2.38)岁;最小病程为6个月,最大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3.1±0.7)年;参照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47.84±2.74)岁;最小病程为6.5个月,最大病程为14.5年,平均病程(4.2±1.3)年。各组的年龄以及病情程度等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取健脾导滞汤进行治疗。药剂中包括:15g厚朴、15g茯苓、15g枳实、15g山药、15g白术、15g山楂、15g干姜、15g黄芩、10g砂仁、10g党参。每天一剂,每天分为两次用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适当的增加和减少:①痰湿盛者加入10g陈皮以及10g半夏;②肝火盛者加入10g菊花以及15g夏枯草;③瘀血者加入10g红花以及15g三七;④肝肾阴虚者加入15g枸杞子以及30g熟地黄。3个月为一个治疗疗程。
参照组采取脂必妥片进行治疗。分别于早晚餐后采取脂必妥片(生产厂家: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688)进行治疗,每天两次,每次三片。3个月为一个治疗疗程。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利用SPSS19.0软件给予各组临床研究展开统计学的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对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54例(96.43%)明显高于参照组43例(76.79%),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对[(n,%)]
2.2各组治疗前后血脂以及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各组的血脂以及肝功能指标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脂以及肝功能均低于参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血脂以及肝功能指标比对[()]
3讨论
我国中医领域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属于“肥气”、“痞满”以及“肝癖”的范畴,多与饮食过肥、缺乏运动、生活压力以及精神压力等原因存在密切关联,进而导致患者脾失健运、痰浊内蕴、肝郁气滞以及瘀阻肝络等症状[4]。因此,本组研究通过给予健脾导滞汤进行治疗,药方中包括:茯苓、党参、白术、茯苓、枳实、山楂、山药以及干姜等[5]。药方中的枳实作为君药,能够达到行气消痞的治疗效果;厚朴以及干姜共为臣药,能够达到祛寒的治疗效果;山楂和麦芽能够达到健脾和胃的治疗效果;砂仁能够达到祛湿行气的治疗效果;茯苓、白术、黄芪、炙甘草以及山药能够达到补中健脾的治疗效果,炙甘草用来调和上述药剂[6]。
本组试验经过大量的分析和处理所得: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54例(96.43%)明显高于参照组43例(76.79%),治疗后研究组的血脂以及肝功能均低于参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采取健脾导滞汤进行治疗,能够全面调节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出祛瘀化痰、标本兼治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消脂的治疗效果,更加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给予健脾导滞汤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以及肝功能指标,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体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王玉衡,张海鸥. 应用脂肪衰减参数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中医证型关系[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27(1):16-19.
[2]周强,张声生. 张声生运用调肝理脾法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4):470-472.
[3]黄振,宋双临,谭克平,等. 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6,36(2):119-123.
[4]宋翊,廖宇,严君,等. 重庆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规律及特点的研究[J]. 重庆医学,2017,46(18):2529-2531.
[5]王小锋,马文军,樊晓丹,等. 肝脂平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 吉林中医药,2016,36(5):454-456.
[6]苏赵威,苗宇船,何丽清,等.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组学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177-180.
论文作者:易妙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6
标签:患者论文; 脂肪肝论文; 肝功能论文; 酒精性论文; 健脾论文; 统计学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