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6)03-0059-05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过20余年的辛勤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成果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体系,构建起了基本框架和进一步发展的平台。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成为其下独立的二级学科,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名称上取得了一致,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认真回顾、总结其发展历程,积极正视、研究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科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1] (P380、381)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一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暑假过后,首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和第二学士学位的新生在13所高校入学。到1989年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校发展到36所。

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2] (P1420)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了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有10多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短短几年时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即由本科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开辟了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高级专门人才的新途径。

1995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酝酿申报博士点,国务院学位办委托许征帆先生和张静如先生等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学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得出的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十年的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和本科、二学位与硕士生专业层次不够清晰的问题,建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发挥综合优势,共同建设博士点。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在法学门类下、一级学科政治学中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名称没有变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从1996年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评审工作已经进行了五次(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2005年),在高等院校、军事院校、党校系统中,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近200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家。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深入,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党中央、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保持名称一致,成为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独立二级学科,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二、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研究对象问题就一直存在争议。充分认识研究对象问题的重要性,对不同见解进行科学评析,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特殊矛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直存在“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两大“学派”。具体来说,两派之中又有不同看法。

1.“一个规律论”。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三,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四,以“思想关系”为研究对象。[3] (P42)上述观点各有其特色和理由,但也都存在着缺陷。第一种观点内涵不明确,学科研究对象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未能充分体现。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研究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和发展规律,这是可取的,但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如何形成,没有界定与说明,会给“自发说”留下空间。第三种观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内涵与性质,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第四种观点则失之过宽,没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思想关系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非常广泛,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认识,同一学科领域在不同的角度也有多种解释。

2.“两个规律论”。主要观点也有四种:第一,以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依据这一规律对人们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以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三,以人们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共产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第四,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4] (P73)我们认为,“两个规律论”比“一个规律论”更能说明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但上述四种观点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存在着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既“窄化”又“泛化”的问题,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即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遵循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种观点未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泛泛地谈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特征。第三种观点除存在上述问题外,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而且,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党内教育和党对人民群众教育两个方面。第四种观点用“思想品德”代替“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的内涵和特性被淡化了。

可见,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争议和分歧还比较明显。但多年来的学术研究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推动学科建设,提供了思维空间。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这样表述: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

三、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建设是影响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20多年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初具规模、基本成熟,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学科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科体系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一个如何适应和定位的问题。

考查一门学科体系是否完善和严密,可以从学科体系构成的三方面来认识:第一,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否明确是一门学科能否成立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如何科学地界定其研究对象,学术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二,关于学科研究内容。学科对象决定着学科内容,一般来说,学科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结构;二是对象的运动及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一是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规律。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点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并不十分明确,比较宽泛,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形成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第三,关于学科的专属概念、范畴和术语以及研究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来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达成整体性认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受到质疑的原因。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时,首先应明确其研究对象,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还是几个,这几个的关系又是怎样?其次,规定学科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基本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条件下,内容必然发生变化。再次,规范学科的专属概念、范畴和术语,应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取向和自身特点,从学科本身的性质出发去构建学科框架和话语系统。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在专业教材的编写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组编的第一套统编本科教材共10本;90年代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编了第二套统编教材共12本。[5] (P8)第二套统编教材进步很大,一是区别了学科主干理论,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二是在学科主干理论的基础上又加以延伸,形成分支学科理论,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进行扩展,编写了《唯物史观通论》、《政治观教育通论》、《人生观通论》、《道德观通论》,这些教材围绕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问题,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具体化方面又推出《青年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教材,围绕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和发展的过程展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方面,出现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著作,揭示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从比较中汲取有益营养,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与视野。

四、学科队伍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队伍。[6] (P14)这支研究队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主要分为党政部门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党政系统主要是宣传部门,它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部门,又是理论研究的组织和指导部门;企业系统已成立“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其研究工作也相当活跃;军队系统相对独立,各大单位都设立有政治工作研究会或研究委员会。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它的研究力量也散布在各系统、各部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二是高校系列,它们是本文所指的主要学科队伍。经过20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老中青结合,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科队伍。

众所周知,学科队伍为学科建设提供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学科建设的经验表明,没有一流的学科队伍,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基地。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后,学科队伍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些开拓者凭借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功底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确立了学科的地位,规划了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为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就学科的整体情况而言,不论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还是与学科性质和学科的战略地位相比较,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学科力量相对薄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从事这一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一部分同志较快地进入了学科领域,并长期坚持下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名义上从事这一专业,实际上始终游离于学科之外;有的同志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事课堂教学,上一、二门课,科学研究仍是原来的学科,也在原来的学术领域参加学术会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存在人员杂、队伍不稳定、学术整体力量不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独立出来,对队伍建设是件大好事,会“纯洁队伍”,但也是件难事,很多人不能再“充数”了,队伍的数量问题马上会凸现出来。

第二,学科带头人比较缺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圈子一直未能真正形成,各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大都是从事实际工作的各单位负责同志的组织,相关的高水平学术刊物也没有办起来。所以,到目前为止,本学科的顶级专家队伍群体还没有形成,能为学术界特别是其他学科认可的专家为数不多,在许多场合和重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言权和地位还远未形成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也由此受到影响。这种状况最近几年虽有一定改变,但就整体情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高水平学术人才匮乏的状况仍相当严重。

第三,学科梯队建设亟待改善。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术骨干梯队,特别是年轻有为的学科接班人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本学科队伍从总体上看,在年龄结构方面,存在着年龄偏大的问题;在学科背景方面,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知识结构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窄化”的现象;在综合素质方面,与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因此,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时不我待。各学科点应有长远规划,把培养年轻骨干队伍放在学科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发挥前辈专家在队伍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做好传、帮、带工作;要营造学科队伍建设的环境,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学术后备人才健康成长。

五、具体建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在抓紧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也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成为独立二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任重道远。为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认真搞好学科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安排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及各研究方向的学术研讨会。如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硕士点建设研讨会、博士点建设研讨会等。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已经成立,其职责是“对学术活动提出咨询建议,对研究课题进行评议,对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审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广泛联络、团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制定相对统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相应的学科专业调整为契机,搞好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计划的调整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吸收“学科整合法”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大力建设“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克服专业本位主义的束缚,做到宽口径、重基础,在广博的基础上做到专深,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特别要注意开设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反映和体现本专业的特色,以区别于其他专业和学科。如本科专业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打牢专业基础。

第三,编写第三轮全国统编本科教材,有条件地编写部分研究生教材。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套教材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认同。90年代的第二套教材是在第一套教材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补充和完善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等四本教材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两本书又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并获得了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新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规范相关概念,统一编写要求。如第二套教材中的“四论”,只有《政治观教育通论》无论名称和内容都比较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要求,其他三本教材则是道德观、人生观、唯物史观的内容介绍,没有很好体现“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第四,建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上网归档、抽查、检查制度,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是各个层次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也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特点的重要方面。有些学校和办学点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对不符合专业要求和特点的选题不加纠正,反而听之任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必须明确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内容和大体范围。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等方面和内容,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要求相一致。

标签:;  ;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