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创新行为机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机制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7)08-0079-08
关于模仿,已有的共识是企业模仿成功组织进入某一行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模仿是企业低成本的技术学习方式。观察各类产业集群,尤其是在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可以发现,企业模仿行为普遍存在。在技术无法受到知识产权保护下,模仿的普遍存在势必抑制企业的创新动机。因为创新者成本大,收益不确定,而创新成果模仿者成本小,收益大。这样,企业集群会缺乏创新,模仿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以及过渡集聚产生的负效应,比如拥挤效应,都会导致利润下降或“柠檬市场”等,[1](25-29)最终走向衰落。在我国,“微利”时代、产业利润普遍下降已是事实。但现实表明,“柠檬市场”并未在世界各地的企业集群产品市场出现。相反,集群产品创新不断,具有时装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特征。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兴旺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那么,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模仿为什么没有抑制创新?企业模仿与创新行为机制是什么?
一、相关理论与本文分析框架
企业集群(Clustets)是指同一类产业内的企业在同一地区的聚集。而在以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为主的集群中,企业进入的技术与资金门槛都较低,但小批量、定制式生产和非标准化产品和工艺流程不适于大企业进入,从而为中小企业在这些产业中留下了生存空间。这些多为传统产业,如五金、纺织服装等。其产品具有时装性、艺术性等特点。[2]这些传统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行为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本文运用熊彼特(1912)的技术创新概念: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新组合,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可将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类型:(1)生产新的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流程;(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式。而前四类为技术创新,第五类为组织创新。
分析框架:在世界各地的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一个新产品、新款式的推出,立即就会有同行企业的模仿和跟进。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等正式制度的保护和制约,模仿在集群中大行其道,并成为企业学习、成长的一条捷径;模仿也是企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但模仿会导致集群衰落。而创新才是集群和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之路。集群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环境”而被誉为“创新网络”,[3](305-317)因而能促进企业不断创新。但集群创新不会自发启动,企业都有模仿新技术“搭便车”的动机。通过观察广东和浙江的传统产业集群,我们发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中,企业的模仿和创新行为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并呈现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在初创期,企业先模仿应用已有技术,在应用中发现不足或因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需要在模仿中创新,创新中模仿,最后才可能有能力自主创新。在此过程中,企业和集群不断发展成长起来。
本文的理论假设:(1)在集群中,模仿具有内生性而普遍存在,并促成企业初期的创业和集群的生成。(2)集群企业在竞争机制下产生创新动力,在合作性机制下形成创新能力,创新使企业和集群具有竞争力。(3)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获取路径是集群中企业之间、企业与组织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二、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模仿机制的内生性与模仿途径
(一)企业模仿行为的内生性机制
在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模仿是企业在技术能力较弱时的生存手段和学习方式。企业模仿行为具有内生机制,表现为趋同性模仿形成企业集群、效率性模仿使企业低成本学习、成长、合法性模仿使企业模仿行为具有被动认受性而普遍存在以及适宜模仿发生的集群环境。
组织行为具有合法化模仿机制。迪玛奇奥和鲍威尔认为组织趋同源于法律制度和由社会规范产生的共享观念、共享思维方式。否则,就会有合法性或认受性问题,组织会受到很多压力,发展会受到影响。[4]Baum JAC和Berta WB的研究发现,[5](155-184)组织间行为模仿是一种学习。组织趋同化学习受到一系列动力的驱使,如企业总是以在本行业内处于高位势、与自己有社会临近性的企业作为目标,学习那些与自己战略类似的企业,但企业也会向那些在自己本地群落以外的同行业成功企业学习。而产业集群环境、其中的社会网络以及本地专业产品市场的存在提供了企业相互学习模仿的机会,节省了学习成本,有利于企业模仿学习。[6]
合法性模仿机制的另一个涵义在于,企业集群中企业主体对模仿行为的被动认受性。因为在传统产业集群中,产品具有时装性、同质性等特点,产业具有进入门槛低和速度经济性特点,集群中又缺乏知识产权等正式制度的保护,客观上也使得模仿合法化普遍存在,企业只能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服装业中,推迟新产品上市时间,打“时间差”;皮具企业样品展室由开放到封闭(只有得到许可才可以进入),或新样品一般不先在广州市场销售。但因为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有过模仿行为,对同行的模仿只能无奈接受。
效率机制导致集群中企业选择模仿。由于市场环境和组织目标都存在不确定性,而模仿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在没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会选择模仿。生态心理学者通过分析羊群效应的原因,认为趋同、模仿行为是面对外界不确定风险加以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行为;[7]比如,在广州的皮具业集群中,先动者(最初的皮具生产经营者)就是在80年代初期从服装行业转入,当时服装业竞争日趋激烈,而皮具私人企业在国内还是空白,而且皮具与服装业生产经营较相似。最初,面临环境、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先动者的经营模式是模仿服装业。而随后的进入者受先行者的成功效应指引进入,跟随者必然选择模仿先动者的组织模式、生产、经营模式。①由于皮具业进入门槛低,只要有10万元左右的启动资金,有10来个工人一个皮具工厂就能开工了。在缺少资金、缺少设计开发人员的情况下,②企业必然选择模仿,通过买板(到市场上购买皮具产品)模仿成功企业的皮具产品,从而接单生产获利。这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卖方市场”环境下,甚至90年代中期,皮具市场竞争不很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很快获利,所以企业也没有创新动力。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集群规模不断扩大,集群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外部市场环境也发生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要想生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必然走模仿之路。竞争压力被认为是组织被迫模仿竞争对手的动因。集群中企业竞争无论是价格还是非价格竞争都异常激烈。一个新产品、新款式的推出,会即刻遭到同行的模仿和跟进。加上传统行业具有进入门槛低和速度经济性特点,产品(如服装、鞋业、皮具业等)难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这使得模仿行为普遍合法化地存在。
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低,企业选择模仿。广东和浙江的内生性传统产业集群在形成阶段,由于业主多为洗脚上田的农民,缺乏企业家精神,无忧患意识,小富则安,企业创新动力普遍不足。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企业不得不选择模仿。影响集群企业创新动力的因素包括:创新收益不确定性、技术成果外溢性和竞争情况。如果技术创新活动收益的不确定性高、成果外溢性强以及竞争不够激烈(比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卖方市场”),中小企业发现创新成本高于收益后,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就会不足,从而选择模仿。比如,广东南海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纺织企业是靠‘剪刀织布’,企业老板出去参加展览会,看到好的就“咔嚓”一剪带回来模仿,纺织变成了“仿织”。③企业创新动力普遍不足。
企业创新能力则体现为企业创新资源(包括企业规模、资金、人力资源)积累和信息交流水平(包括信息交流数量和质量,比如信息的同质、异质性)两个纬度,其具体表征可以是:企业规模、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人力资源情况(比如技术工人、研发设计人数)、专利申请数量、创新活动的结果(以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所占的营业额来衡量)、[8]内外信息交流(知识转移及学习)的频数、范围 (比如:市场考察、模仿样品的来源途径)等。传统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水平不高,主要是同类企业之间的交流,缺乏与外界异质信息交流,难以形成创新知识。因为创新能力较低,尤其是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只能选择模仿。
(二)模仿途径
传统产业集群由于产业技术含量、进入成本和门槛都较低,为企业通过模仿进行技术追赶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模仿路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如台湾中小企业是建立在同宗、同学、同性、同乡、同道等紧密连带关系基础上,并发展成为弹性有效率的生产网络。[9]其中,因为生产具有同质性,企业家之间非正式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是关键,而其他人员流动,如一般工人、工程师等的流动则加速了模仿的进程。这里,模仿通过非正式渠道的技术知识溢出外部性得以实现。二是通过集群“孵化器”功能来进行模仿。集群中企业的衍生是通过母企业的销售人员、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离开后又建立新企业而实现的,这势必导致产品、技术以及组织模式的相似性。三是通过集群中企业网络的交互活动实现。生产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的交流、互动,比如通过销售商提供的市场信息,企业可模仿其他企业的技术、产品或销售模式。而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也会因生产厂商的指引或要求而模仿其他供应商,提供使厂商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集群中同类企业之间在横向网络关系中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学习,也使模仿发生。
三、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机制
不同于大多数从知识外溢和协作创新角度的解释集群的技术创新,波特认为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还体现在内部竞争压力和同行间的持续比较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创新激励,并指出,正是合作和竞争两方面的因素使集群可以长期居于创新中心的位置。[10]在竞争压力和创新激励下,企业都有创新冲动,但中小企业往往创新能力较低,这时就需要借助于外力才能实现创新。在集群环境下,合作性机制产生集群创新能力。这个外力和合作性机制指的就是集群企业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因此,我们将集群中创新机制分为协作性和竞争性两种。
(一)合作性创新机制来自于集群环境下的知识外溢和协作创新
合作性创新机制为集群企业提供了创新能力。王珺(2002)将集群内部产生的创新能力归类为内生型的,将由跨国公司等技术领先者转包与承包使集群产生的创新能力称为外生型的。[11]本文认为创新能力这两种来源都可归为合作性创新机制。它包括:(1)技术外溢、知识转移机制。集群环境便于缄默知识和同质技术信息在企业家和技术、管理人员之间流动激发了创新意识。学者们以“缄默知识论”归纳集群创新的机理,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集群环境适宜于技术创新。因为创新过程涉及大量隐性知识的输入,而这类知识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才能有效获取。企业聚集在一个临近的空间范围内,相互频繁互动使得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成为可能。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创新动机和努力发挥关键作用。(2)协作创新机制。这包括企业网络式、大企业主导式、政府建立的创新平台式协作创新机制。集群企业通过集群中的纵向、横向企业网络实现创新。即所谓的集群创新网络。
集群企业协作式创新路径包括四种:一是上、中、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制度化组织(如地方政府、中介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与创新组织)之间,通过企业之间的集体学习与合作促进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使集群在技术、市场多变的情况下得以生存。企业网络的存在有利于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创新功能的提高。这其中,有一类企业在一进入时就表现出很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比如设计研发能力很强,也有较充足的资金,但这类企业多为从下游销售领域转入或从其他行业转入的,比如广州皮具产业集群中,就有一些从零售业、服装业或其他行业进入的企业,他们要么有资金实力,要么有产品设计开发专长,似乎不需要协作创新,不需要政府创新平台的支持。但实际上,在一进入生产加工领域时,他们也同样从原有的供货商企业那里学习企业的运营方式,并在之后的生产过程中,与其关联企业及客户合作开发设计新的产品,或进行创新改进,协作创新机制仍然存在;④二是大企业主导的协作创新机制。在轮轴式集群中,众多的中小企业作为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大企业的创新主导着小企业的创新,小企业可能得到大企业的创新指导。比如,广东汽车产业集群丰田集团与其配套企业之间的创新、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中的大长江集团与其配套企业间的协作创新等;三是在马歇尔式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则是在中介组织、地方政府建立的技术创新中心的帮助下进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例如,面对90年代中期凸现的纺织产业集群衰落,1998年,西樵镇政府出资组建了一家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研究机构——制版公司,并贴息帮企业购置先进设备,改进质量和品种设计。其结果,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30%,新品种的单价提高了 20%以上。⑤创新带来的收益鼓舞了企业的研发热情,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设立研发部门进行自主创新;四是融入全球价值链,在与国内、国际市场同行的竞争中,在满足国际大买家——挑剔的客户的需求中,在跨国公司分包合同标准的要求下,在与国外研发设计者的合作中,获得并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竞争性创新机制主要来自于集群内外的竞争压力
竞争性创新机制使集群企业产生了创新动力。传统产业集群内部激烈的竞争主要发生在创新方面。同时,创新也成为企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正如贝卡提尼等学者对“第三意大利”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产业区中同时存在竞争和协作的关系,竞争是发生在创新而不是压低工资的基础之上。传统产业集群内部,由于进入门槛、产品技术含量都较低,企业间呈现过度竞争,企业竞争压力巨大。例如,在广州皮具业集群中,企业的更新速度很快,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步形成以来,企业寿命最长的有十几年,最短的为一年左右。由于更新频繁,其皮具商业协会也很难掌握确切的企业数目,只知道大约有3000多家。⑥而在90年代中后期进入的企业由于竞争压力大,生存危机使得企业有着极强的创新动机。而且,传统产业集群产品的时装性、差异性、个性化等特征,也迫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此外,集群产品速度经济性和市场上模仿性产品的低价竞争,迫使企业追求不断创新以取得价格优势或市场份额优势;外部竞争压力来自于集群以外的市场竞争,包括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挑战、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偏好的转移。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技术创新。因此,集群企业都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走向模仿中有创新,有能力的企业开始形成自己的产品设计风格,开始自主式产品创新,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模仿行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企业和集群的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借助市场有利时机,模仿使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模仿进入使集群进入形成、发展阶段。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简单的模仿使集群发展遭遇阻力,陷入困境。二是集群环境下,创新机制因集群中的竞争合作关系而内生存在,合作性创新机制和竞争性创新机制在集群进入形成、发展阶段后发挥效用。虽然“搭便车”模仿行为仍然存在,但企业创新动机和压力都在加大。随着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制度性组织加入、扶持集群发展,企业网络逐步发展为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环境进一步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增强,集群不断成长。三是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模仿行为的普遍存在不仅没有抑制企业的创新动机,反而因由此增大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企业生存和竞争力、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是企业家的追求。但在一定发展阶段,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缺乏时,这种创新机制的运作需要在行业组织或地方政府的作用下才能启动。否则,集群就可能在模仿、过度竞争中走向衰亡。
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一是在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企业行为决定着产业的区位选择,影响着产业集聚过程。其中,企业模仿行为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创新行为决定着产业集群的成长、发展,关系着产业集群升级和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为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以培育或升级本地区的产业集群时,有必要先了解产业集群企业的模仿和创新行为机制,这样可能有利于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效率。比如,对于欲培育产业集群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的粤西、北地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或承接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时,可以重点引进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这样不仅能带来配套企业的跟进,还可能引来模仿跟进的同类企业,加速本地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形成;在集群培育过程中,视企业创新能力情况,决定是直接提供创新产品,还是提供创新服务,或两者兼而有之。而对于处于产业集群升级的地区,政府可以根据集群企业创新的机制和路径,制定适宜的创新扶持政策。比如,加强集群内部企业和非企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同时帮助企业建立、加强外部联系,即与集群以外尤其是国际市场的联系,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向价值链高端升级。二是为企业提供教育培训等创新服务,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比如建立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共建的产业创新平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创新和集群升级。但即使在我国当前的转轨阶段,政府在集群和企业创新过程中,仍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为企业所不能为,不为企业所能为。
收稿日期:2007.6.22
注释:
①广州皮具商会访谈信息,2004年10月。
②比如广州皮具业的开发设计人才奇缺,2004年曾有企业开出50万元的年薪招聘人才都没能如愿。广州皮具企业访谈信息,2005年11月。
③广东服装网、信息中心、广服动态:广东西樵发展上游纺织机械类企业纺织业突围,广东服装网, www.gdfz.com,2006-02-22,2007年4月10日进入。
④广州皮具产业集群2005年4月、2006年10月调研信息。
⑤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专业镇经济健康发展,南海区政府政策研究室资料,2005年。
⑥2004年10月,广州皮具商会访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