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时代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杨 畅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摘 要: 主持人作为访谈类节目的“名片”,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当下,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综合知识素养积累和主持人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有待提高,制约着节目的长远发展。新时代,主持人应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知识丰富程度和增强节目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寻求提升策略,提高访谈类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
新时代,访谈类节目深受公众的青睐,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传递给受众一种真实感,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调动受众的观看兴趣。而怎样的沟通形式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并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的沟通,这与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因此,访谈类节目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节目主持人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同时要幽默风趣,为嘉宾营造和谐、轻松的访谈氛围,为观众带来一种视听盛宴。
一、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概述
主持人在访谈类节目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其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访谈类节目的高低,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是真实性,带给嘉宾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使访谈嘉宾放下芥蒂,拉近与主持人的距离。同时,主持人要有亲和力,态度和善,风趣幽默,为嘉宾营造轻松的节目氛围,让嘉宾有归属感,缓解嘉宾的紧张情绪。主持人作为访谈节目的引导者,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语言与嘉宾进行沟通交流,引发嘉宾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于采访主题与采访对象,主持人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理清采访的思路,挖掘嘉宾与观众感兴趣的话题,提高节目的深度与品质。而且,主持人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突发性事件要沉着、冷静,在语言、动作和形态等方面依旧要保持大方、得体,凭借自身的职业素养巧妙化解,确保节目的有序进行,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二、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的现状主要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待提高、综合知识素养积累待提高和主持人品牌影响力待提高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待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获得物质丰富的同时,逐渐关注精神层面的享受,电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访谈类节目数量持续增加,原有的主持队伍难以满足节目的需求,为广大尚未经过严格选拔程序与系统培训的主持人进入该行业提供了机会与契机。虽然大量主持人的涌入为访谈类节目注入了新鲜血液,但造成了主持人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良莠不齐,缺乏语言表达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访谈类节目的感染力。语言文字作为访谈类节目的关键因素,对主持人的语言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主持人缺乏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如何与嘉宾进行直接、有效的互动,如何营造节目的氛围?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巧妙拉近与嘉宾、观众的距离,实现多方的情感共鸣,提高节目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林燕玲是2018年入驻林畲村的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原是省档案局的主任科员。到任之后,他先是跑遍了全村260多户人家,了解各家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解决。
(二)综合知识素养积累待提高
访谈类节目实质上是双方依托语言的力量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双方要明晰对方的意图,才能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和有针对性。因此,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以推动节目的有序、顺利进行。一方面,主持人要运用语言的力量做好访谈话题的转换与解释工作,以流畅的语言做好话题的衔接,提高节目的流畅性与自然性。另一方面,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把握访谈现场的氛围,为嘉宾与观众营造和谐的氛围,带给嘉宾一种亲切的感觉,逐渐打开嘉宾的心扉,使嘉宾畅所欲言,彰显节目的亲和力和真实性。而且,主持人要善于准确把握话题的核心,及时根据受访者的信息做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归纳,帮助观众把握访谈话题、明确访谈重点。
随着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访谈类节目不断涌现。但一些节目主持人往往缺乏新意,不断模仿较受观众欢迎的主持形式与语言风格,致使节目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主持人品牌影响力难以树立,不利于访谈类节目的长远发展。主持人作为访谈类节目的名片,应根据节目的定位与主题变化,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主持风格,打造别具一格的访谈类节目,提高节目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但是,部分主持人受经验不足和职业素养低等方面的限制,尚未形成自身的语言风格,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主持形式,致使访谈节目缺少出彩的部分,不利于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难以彰显主持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无法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
著作权法采取“以用设权”的方式意味着,如果法律赋予作者控制某种作品使用行为,那么第三人实施这一行为时,需获得权利人的授权许可。换言之,权利人控制作品使用行为,也就有权从第三人使用作品的行为中获益。然而,作品使用行为是难以完全列举的,对于一些作品使用行为未被法律定性化为有名权利,而立法又未明确否定的利益,该如何保护?对此,各国有不同的做法。
(三)主持人品牌影响力待提高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培训方法,临床护理学习主要采用PPT集中学习的方式,一人讲课,台下多人听课,每周1次,次日科室晨会提问,记录提问知晓率、每季度理论考试及医院组织的三基考试成绩。
三、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
访谈类节目的受访者来自各行各业,要求主持人具有雄厚的知识量和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减少与受访者的交流障碍,提高节目的流畅性。一方面,主持人可以根据访谈话题与访谈对象有选择性地做好准备,阅读该专业领域相关的书籍,学习专业知识,事无巨细的了解访谈对象。对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要积极寻求专家学者的指导,在领会的基础上依托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专业知识的接地气性,提高观众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主持人在闲暇之余也应广泛涉猎知识,提高知识储备量,提高文化底蕴,彰显节目的深度。
(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主持人扮演着访谈对象与观众之间的“中介”角色,要发挥好解释、补充的作用,要求访谈类主持人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尽可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唯有此,节目主持人在与访谈嘉宾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地面对受访者抛出的每个话题,降低尴尬场景的发生概率。纵观访谈类节目,访谈嘉宾来自各行各业,受教育程度、奋斗历程和关注点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主持人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下,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综合知识素养积累方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知识储备量相对较低,对某一领域较为熟悉,却不是综合性、全面化人才。一旦,嘉宾涉及某个主持人并不熟知的话题,就会致使双方沟通不畅,引发情绪态度的变化,不利于节目的顺利进行。比如,当嘉宾谈到某一著作时,便要求主持人在头脑中迅速检索出该著作的相关信息,与嘉宾开展深入的交流。因此,丰富的综合知识积累是新时代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
(二)提高知识丰富程度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可以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知识丰富程度、增强节目把控能力和融入真挚思想情感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三)增强节目品牌影响力
如果主持人只是一味地模仿前人的主持形式和语言风格,重复他人的成功模式,节目是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的。新时代,访谈类主持人要树立创新意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节目品牌,调动受众的参与度,提高节目的感染力。主持人要善于挖掘自身的优点,发展自身的主持风格,打造节目的闪光点,提高节目的知名度,找准节目定位。主持人要根据节目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自己养成与节目定位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同时,主持人要多向同行们学习主持经验与技巧,使自己在主持的过程中保持绝对的自信,展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为观众营造良好的节目形象,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增强节目品牌的影响力。
(四)融入真挚思想情感
真实性是访谈类节目不可缺少的品质。主持人在与受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要怀有真挚的思想情感,认真倾听受访者的话语,用平易近人的态度表达自身的体会,以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实现情感共鸣,提高节目的真实性。同时,主持人应提高社会责任感,对受访者的心里路程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应通过带有渲染力的语言给受访者以人文关怀,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展现社会的真善美,带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新时代,访谈类节目要搭乘社会发展的快车道,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访谈话题,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同时,主持人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打造受观众喜爱的访谈类节目,提高节目的影响力。
数学概念、定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学生对它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时间和思维空间,挖掘“微型探究”资源,使学生在反思中达成对知识本质的再认识,领悟其奥妙,揭示其深刻性,从而不断升华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孟令杰.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王水永.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6(18).
[3]毛馨.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艺术技巧[J].青年记者,2019(17).
[4]孙为.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2(20):155-156.
[5]唐薇薇.浅谈融媒体下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国传媒科技,2018,307(10):83-84.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2019)24-0087-02
作者简介: 杨畅,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标签:访谈类节目论文; 主持人论文; 职业素养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