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张琦刘莹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130000)
作者简介:于慧(1962.10-)专科,副主任护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超声组
通讯作者:张琦(1974.10-),本科,主管护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摘要】目的:研究重度心衰所致四肢高度浮肿患者长期静脉输注药物的有效途径,寻求使药物达到最佳疗效的方法。方法:对40例重度心衰所致四肢高度浮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20)采取PICC建立静脉通路;对照组(n=20)采取传统四肢外周静脉建立静脉通路。观察药物达到疗效所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除1例死亡外,其余19例均治疗好转出院,平均住院天数(8)天。对照组死亡3例,放弃治疗1例,其余16例治疗好转出院,平均住院天数12天。结论:PICC能够最大程度上使药物进行有效循环,并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使药物发挥作用,同时减少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关键词】PICC;重度心衰;高度浮肿
【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108-02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死亡率较高[1]。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的主要表现,此期病人往往需要长期输液。重度心衰四肢高度水肿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大,成功率低且经常引起外渗,使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缓解而延长住院时间。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血管,提高药物疗效,我科对重度心衰四肢水肿患者经PICC输液和经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采用PICC的患者进行静脉给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6~12月重度心衰伴四肢高度浮肿病人40例,基础心脏病均为冠心病,均经过6分钟步行试验为重度心功能不全及NYHA分级为Ⅳ级。随机分为PICC组(试验组,n=20),传统四肢外周静脉输液组(对照组,n=20),试验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6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导管均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
12方法
121对照组以四肢浅静脉作为穿刺部位,由此进行静脉输注治疗药物。
122试验组以上肢肘部的外周静脉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穿刺针穿刺成功后置入PICC导管。置管后常规行X-线照片,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均在上腔静脉[2],由此输注药物。
123观测指标:经过药物治疗2周时间,对照组患者与试验组患者心衰改善情况比较,死亡率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124检测标准:6分钟步行试验和NYHA心功能分级:要求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可能快的行走,测6分钟的步行距离。若6分钟步行距离(a)<150m表明重度心功能不全;(b)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c)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3]。[NYHA]是目前通用的1928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病人的自觉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Ⅰ级:病人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的活动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轻于平时一般的活动即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较长时间后症状可缓解。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4]。
2结果
2140例患者治疗1周和2周后心衰改善状况的比较,见表1和表2
22试验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和平均住院日对比:试验组除1例死亡退出试验外,其余19人均治疗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日8天。对照组死亡3例,放弃治疗1例退出试验,其余16人治疗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日12天。
3讨论
重度心衰患者常处于强迫坐位,在减轻心脏负担的同时,导致静脉回流阻力增加,加重浮肿,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针头缓慢退出血管。由于病人浮肿严重,护士很难及时发现,造成药液外渗,使药物剂量不能准确的进入到血液回流到心脏。而PICC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5],且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并有效地预防药液外渗的发生,从而减少药物损失,同时使药物快速进入心脏进行有效循环,尽快发挥药效,为病人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路并赢得抢救时机。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多种优点,通过合理护理和治疗,具有良好应用前景[6],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燕萍.13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持续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7).
[2]毕美娟,刘艳新,孙红蕾,等.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166.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
[5]张保美.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2,8(25).
[6]王秋凤,PICC在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3(10).
论文作者:于慧张琦刘莹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心衰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药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平均论文; 吉林大学论文; 《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