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诊断中无线心电遥测的临床分析论文_吴海珠

心律失常诊断中无线心电遥测的临床分析论文_吴海珠

吴海珠

讷河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讷河市 161300

【摘 要】目的:探讨无线心电遥测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及CCU的患者127例,随机分组,心电遥测作为实验组,行无线心电遥测;动态心电图作为对照组,行十二导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比对分析两组心电数据,观察两种方法诊断心律失常的符合率。结果:实验组心律失常检出率100%,对照组心律失常检出率100%.两组在各类快速及缓慢心律失常的监测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无线心电遥测能够检测出各种心律失常,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且及时、准确、便捷,在及时性方面更具优势,在早期心脏病的预防及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以及治疗方面可提供有效帮助,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心律失常;无线心电遥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106-01

心脏正常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沿着传导系统下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依次抵达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如果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就会出现心律失常。因此,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由于其发病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故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实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可分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供血不足、肾动脉供血不足、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以及心功能不全。

1.2基本资料

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接收了心内科及CCU的患者127例,根据实际病情与环境等因素,随机分组,心电遥测作为实验组,行无线心电遥测;动态心电图作为对照组,行十二导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进行对照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27例病患中,男性患者67例,平均年龄43.5岁,女性患者60例,平均年龄48.2岁,基本病情相似,均为心律不齐失常症状,患病平均程度相似,最长病程为2年,最短病程为3个月,2组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3治疗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治疗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心律失常的复杂性,药物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药物的应用以口服为主,急性发作则采用静脉或气雾用药。外用药物应用较少。对于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电疗,主要包括电复律(同步或非同步),包括最常用的体外电复律、外科应用的经胸心外膜电复律、经食管电复律、电生理检查时的心腔内电复律和ICD等;电刺激法,是一种经食管或心腔内快速刺激而终止心律失常的方法;起搏治疗,已经从单纯治疗心动过缓,向治疗心动过速领域发展;导管消融,该法发展较快,治疗的范畴和适应证不断扩展,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机械治疗,比如刺激迷走神经、压迫眼球、刺激咽部等。

2.结果

实验组心律失常检出率100%,对照组心律失常检出率100%.两组在各类快速及缓慢心律失常的监测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无线心电遥测能够检测出各种心律失常,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且及时、准确、便捷,在及时性方面更具优势,在早期心脏病的预防及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以及治疗方面可提供有效帮助,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讨论

临床上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内膜炎等,由于心脏的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受病变的侵害,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所以心律失常几乎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水、电解质失衡 心脏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心脏的离子平衡失调等;除心脏因素外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介导的心肌乏氧、全身及心脏局部酸碱平衡的调节障碍等,具备了心律失常的离子和代谢所必备的基础,形成心律失常的条件因素,因而常常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经过改变离子通道,或者稳定细胞膜,或者改变心脏的不应期,或者作用于心脏的受体,达到防止或终止心律失常的目的。健康的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一般讲人的一生总会有心律失常发生。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占人口总死亡率的40%以上,虽然心脏病具有突发性,但有研究指出72%的患者在心脏事件发生前有明显不适,如何能更早、更及时地捕捉到发病前的异常心电图,心脏事件的快速检测,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关键。生活规律、适当锻炼,保持标准体重;保持良好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体表心电图是心律失常诊断的最主要手段,临床上采用12导联心电图,可以从心脏的立体结构方面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和部位。然而12导联心电图由于记录时间短,不容易描记到短暂心律失常的图形。所以临床上常常采用P波清楚地导联(Ⅱ、Ⅲ、aVF和V1导联)较长时间描记,便于捕捉心律失常;食管心电图:可以清晰描记P波,对12导联心电图P波记录不清楚的患者,很容易获得P波信息,有助于正确诊断;心电图监测:为克服心电图描记时间短,捕捉心律失常困难的缺点,人们采用心电图监测的方法诊断心律失常;床边有线心电图监测:适用于危重患者等。有效预防心脏疾病,拥抱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波.无线心电遥测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意义[J].黑龙江科学,2015,21(1):56-58.

[2]侯鹏.无线心电遥测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意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21(1):56-58.

[1]雷进红.无线心电遥测监护在恶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信息,2011,21(1):56-58.

论文作者:吴海珠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心律失常诊断中无线心电遥测的临床分析论文_吴海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