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首位的全球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位论文,德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实践过程。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化问题。
一、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本质的具体体现
人的本质体现在自然、社会和意识三个方面,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
1.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人脑是物质世界自然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因为可以能动地利用、改造自然而在自然界中居于统治地位。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及其他的东西”。[1](P32)由此可见,人们渴望幸福、追求美好的生活、讲究时尚,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些人一味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单纯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讲究享受,尤其是把自己的幸福和享受建立在他人痛苦和付出的基础上,是完全错误的。那么,如何使人脑的自然机能在反映客观事物时能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沿着健康的思维轨道运行,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面对私有制度下的社会个体私有欲望易于膨胀的情态、个体行为有悖社会发展的现象,其思想和行为很容易越出社会整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轨道,步入自私自利、惟利是图和相互欺诈、损害他人的行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学校通过德育的方式,使人们既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又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既能学到为社会服务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学到为他人服务的良好思想。并充分利用人脑自然存在的客观条件,增强人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善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做一个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有用的人。
2.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
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我们不能用人的社会属性取代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马克思论述中“在其现实性上”这一限制状语,要求我们从现实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的本质,从人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认识以及诸多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中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目前,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面对全球性的核武器日益扩散、日益先进;面对恐怖主义以及打着反恐旗号给人类和平环境造成的暴力事实;面对少数国家为充当国际警察的角色和控制某些区域而人为发起的战乱局势等现实问题,人们无不对和平持有怀疑的态度。要启发全人类一切珍爱和平、向往和平的政府和人们,用积极宣传、坚持斗争的意志,为实现人类全面持久的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野蛮与文明,正义与非正义焦点的融解,德育可谓是最重要的“融剂”之一。发展问题同样如此,发展中国家如何挖掘自己潜在的动力资源,尽快摆脱贫困和落后;发达国家如何放弃残酷榨取别国经济利益的野蛮手段,从人类发展的共存、共享、共荣的总体方向出发,真正实现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德育意识和德育行为的养成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各国要想求得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消除和平与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德育作为左右人类社会心理活动的启波器,而承担着对各国政府和社会成员遵守国际社会公德和规范国际公德行为习惯教育的重任。
3.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意识属性的具体体现
人在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了人的意识属性。即人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性、能动性、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性。这是人与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点。动物仅能适应环境,本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则能能动地认识改造客观环境,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求生存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要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要求以科学思维和正确的意识为指导。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也要坚持其意识。例如:“人性论”,自由、平等、博受的理念;所谓人权、民主的理论,以及宗教活动等等。当然,在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中,追求正义维护和平,坚持合作共同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等意识,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心声。人的本质的意识属性,决定各国政府必然要为培养本国政府和各自统治阶级的需要,去强化开发利用人的意识属性。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全面持久的和平和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要去开发和利用人的意识属性。而开发和利用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作用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对人们的德育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将其放在首位,使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任何社会的学校无不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是社会分工赋予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但无论是实行哪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各种教育活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必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任何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不管他从事什么社会工作,都应具备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各不同的基本素质在其成长中都有不可代替的功能,而德育在众多素质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学校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是区别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由这种现代化大生产发展所要求的智育,在不同社会制度的两类学校中,许多方面有着突出的共同性,因此,它不能成为区别两种社会制度不同教育本质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因素只能是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它用以教育年轻一代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所要建设精神文明的性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共产主义?”[2](P326)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社会主义学校主要以它的德育来承担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任务,也以它区别于资产阶级学校。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通过德育方式将其统治阶级的思想灌输于教育活动中,并将其放在首位,是其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资产阶级乃至历史上和现行的所有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阶级的地位,也必然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以德育的方式将本阶级的阶级意志、阶级思想、阶级利益,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出为本阶级统治服务的“合格”人才。所以说就教育本身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而言,所有的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西方社会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他们的代言人,总是不择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向青少年灌输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对此,中国政府在青少年面对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上的腐败现象;面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丑恶现象;面对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腐化”的图谋;面对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先进技术毒害青少年灵魂等严峻的问题,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正面的宣传和教育。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及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教育和引导他们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的特征等等。并以适应他们的生活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价值标准及道德规范,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各国政府的共同意志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引起了各级教育机构的积极响应。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惊人进步,也激起了人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因而社会成员对社会准则和道德观念也就默然置之了。其结果是:地方、民族和国际间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环境污染和社会污染日趋严重;政府高级官员贪污受贿,首脑人物的子女亲属及其下属诈骗索贿丑闻不断;社会走私、吸毒、赌博、淫乱随处可见;青少年中的暴力、盗窃、欺骗、吸毒、赌博、性滥、酗酒、自杀等犯罪情况日益严重,且呈现了低龄化的趋势,这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此,各国政府在痛定思痛后产生了共同的意志,把德育放在国家教育及培养人的首要位置,使人们在生活和教育中恢复人文主义的价值,以谋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
美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了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现已有20多个州通过立法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青少年“品质教育”课程,建立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品质教育”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并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功能对学校德育呼应与补充”(如国庆纪念日、博物馆和展览馆以及游乐活动等)[3](P107)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一贯坚持爱国家、爱自由的主题,“课本、文选和青年人阅读的历史几乎每一项都讲到爱国主义。一整套故事、英雄传说和格言把一个存在各种地区分歧的民族团结起来,为一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形成自己的传统。”[4]美国前总统里根在认真总结美国青少年德育时说:“美国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并不是因为钱花的不够多,而是因为钱花的不得当,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才力花在道德教育上。”1988年10月,美国副总统乔治·布什在其战略设想中曾提出:“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1996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国情咨文和民主党大会上呼吁国会提供更多的钱用于道德教育。在此情况下,美国各地一些致力于道德教育的组织联合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道德教育协调机构,这个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非官方的道德教育活动。在此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在全国12个州进行道德教育的试点工作,每个州要拿出100万美元用于试点。教师开始采用最初的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善的灌输和恶的矫正。强调人格教育,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教育学生;强调公民意识教育,鼓励学生为社会做贡献,尊重老人,淡化过分地强调自我,并通过道德教育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区集团”。
1992年7月,俄罗斯独立不久,便颁布了第一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该法在第一章中规定:国家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人道主义性质,全人类价值、人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个性自由发展的优先性,公民的觉悟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自由和多元化;教育管理民主性和国家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机构的自主性”等原则。俄罗斯现行政府吸取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育薄弱的教训,重新恢复了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2000年4月10日,普京签发了最新版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纲要》在多年否定苏联时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之后,迫于日益恶化的现实形势而开始提出:要在新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下恢复与发展各教育机构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品德教育功能。《纲要》强调,要加强教育、科学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要强化文化知识教学的品德教育功能。这里的“品德”被概括为公民精神,热爱劳动,道德高尚,尊重人的权利与自由,爱祖国、爱家庭、爱护周围环境。
法国政府一贯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认为“教育乃是道德和哲学的教育”。[4](P387)学校培养合格公民是法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因为“现代法兰西共和国同我们前辈所处的共和国一样,不能没有热爱共和国的原则和法律的公民,这就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4](P667-668)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第一,尊重人、自己和他人(在出身、人格和财产方面,应该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尊重每个人的思想表达)。第二,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生活环境(消费教育,实施卫生、安全条例的健康教育,环境管理入门教育以及人类生活环境和公共财产教育等)。第三,认识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原则及规则,学会承担责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班级和学校的公共生活规章制度,同学友情,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责任感、努力和勤奋工作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中小学就建立了由学校和家庭联合组成的“学校共同体”。
日本方面,据日本文部省1999年《教育白皮书》的统计,校内欺负事件虽然出现了减少趋势,但是“长期缺勤率”、“辍学率”却逐年上升,校内暴力也比以往有所增多,少年犯罪率高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四位,犯罪行为越来越凶残、粗暴。关于班级崩溃,虽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神奈川县和东京都的调查来推测,小学至少会有10%,中学可能达到14%左右。连文部省都认为,班级崩溃已发展到“任何学校都有可能发生的现象”。因此,强烈呼吁德育应成为贯穿教改的始终。日本新教育大纲中特别强调德育目标,已将教育内容由智德体改为德智体。
亚洲其他国家,如新加坡把道德列为学校的正式科目,在中小学必修科目中,居首要地位。韩国把“新的韩国人形象”作为德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等已在人的基本素质中占据首位,德育已是涉及人才培养的大问题。
我国始终注重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公民德育培养,并在宪法和教育法规及文件中进行了反复的规定。1982年的《宪法》、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都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2001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及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针对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化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传播等严峻的现实,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教育活动的首位。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德育为首的问题。早在1939年,毛泽东曾指出:青年应该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又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5](P385)1989年,邓小平同志针对有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告诫全党:“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6](P306)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他又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三代领导人为我国德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总之,无论哪个国家、什么政府、统治阶级性质如何,要想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国际公众意识,就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德育放在首位,就必须在诸多教育因素中把德育放在统领的位置。否则,就很难培养出国家发展需要和人类需要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