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视域中的“美好生活”论文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视域中的“美好生活”论文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视域中的“美好生活”

吴 楠,朱 虹

(徐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004)

摘要: 人为了生活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的生活质量。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而且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被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所遮蔽,四种生产相互分离。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为创造美好生活指明了道路,只有全面协调好四种生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关键词: 马克思;全面生产;美好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人民新的追求,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可见,美好生活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这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相契合。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四种生产不是互相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重新回顾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对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视域中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解蔽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完全陷入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的陷阱,四种生产完全被物遮蔽。

在传统社会,物质生产是为了获得物的使用价值,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交往受限,人在物质生产和维持自身生存的同时,也生产人的依附型社会关系和思想,但此时的四种生产是统一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物质生产被商品、货币和资本物化。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物质载体,但载体已成为目的,人自身的生产变成手段,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社会关系掩盖,人的精神自由被商品自由所遮蔽,四种生产相互分离。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交换,表明商品包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同质的价值把不同商品生产者联系起来。在商品交换之前,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在商品内部,当交换发生之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开始分离。 “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了”。 [2]77原来包裹在商品内部的价值获得交换价值的独立表现形式,价值开始物化为交换价值。生产的目的不是获得使用价值,而是获得交换价值,市场的扩大使人的生活环境不断物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关注商品能不能交换,而不太关注商品背后人的劳动付出,商品拜物教由此产生。

交换不仅是物的交换,而且是物的所有权交换,商品交换内在要求双方的权利和地位是平等的,废除人在血缘、等级和出身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占有者而存在。”[2]104这就打破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思想,人的精神能够生产出自由平等的观念,但同时也要看到人的生活只在交换市场中才是自由平等的,而在生产领域完全是不平等的,人的精神生产同样受到物的遮蔽。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使货币产生一种魔力,好像货币是一切人类劳动的化身,假象就这样完全形成了。“在货币上看不出它是由哪种商品转化而来的。在货币形式上,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完全一样。” [2]1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关注商品能不能兑换成货币,只有能兑换成货币的商品才有价值。如果商品无法兑换成货币, 商品背后的劳动付出就没有意义。“如果商品被投入流通的炼金炉,没有炼出货币,没有被商品占有者卖掉,也就是没有被货币占有者买去,商品就会变成无用的东西。” [2]135商品拜物教演变成货币拜物教,人的生产进一步被遮蔽。

货币的应用不仅促进交换的发展,也冲击传统的等级思想。原来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受到的物品,货币拥有者可以在市场上购买,这就弱化了人的依赖思想,消解了等级特权,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生产和传播。但人的社会关系进一步物化,人的价值体现在拥有货币的多少,质的差别变为量的差别。

资本家的最终目标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增值。 “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2]179 在流通领域,商品交换奉行等价交换原则,没有价值增值,所以必须深入到商品的生产领域,必须找到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成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2]197 资本家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实际上是购买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由资本家支配。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2]218工人只获得微薄的工资,维持基本生活,资本家获得大量剩余价值,享受奢侈生活。资本自行增值给人以错觉,好像物质财富是资本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工人的劳动如果不能给资本家带来增值,就不会发生商品交换,工人的付出就不会有回报,资本完全淹没了生产劳动。资本能够把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结合起来并且实现增值,变得更加有魔力,货币拜物教升级为资本拜物教,再也认识不到资本背后劳动的积累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二、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视域中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

冰炭火锅是泰国的特色美食。泰国地处热带,常年天气炎热,但泰国人却十分喜欢吃火锅。每逢正式的宴会场合,泰国人都喜欢上一只“火锅”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

(一)过度消费割裂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危及人的生活

传统社会的生产主要靠人力,生产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需要。生产和消费主要随着人口数量的自然繁衍而有限增长,所以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相统一。这种统一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大多数农民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生活质量较低,而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极其奢侈,消耗掉大部分社会财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主要为了资本增值,而不是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相互分离。人的正常消费是有限的,购买商品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增值的欲望是无限的,这就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越拉越大,严重时将出现经济危机。所以,资本主义社会要不断制造消费需求,才能缩小生产与消费的差距,这势必导致过度消费,割裂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在资本炒作和广告宣传下,许多商品被赋予超越物质层面的文化、身份、地位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消费不仅是消费物,而且是消费这种物品承载的意义。 “我们消费的并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通过消费体现着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身分的过程,因此消费是符号意义体系结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4]有形商品的消费是有限的,而文化意义的消费是无限的,消费的无限扩大必然导致过度消费。消费能力的提高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提高,过度消费使人陷入各种消费陷阱而不能自拔,人变成单向度的消费动物。

教学内容分层是保证高中化学分层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化学教学内容分层下,化学分层教学模式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化学理解能力以及化学应用能力。因此,相关的高中化学教职人员必须要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分层基础。

(二)资本逻辑割裂人的生产与社会关系生产,异化人的生活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改革开放40 年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物质生产方式还需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完善,所以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0]93但同时需要看到,市场经济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物化,偏离人自身的发展,只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市场能够提高效率,但同时也要关注人的公平,尤其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今天,拥有知识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价值创造中发挥巨大作用,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他们与贡献相配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过度消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的报复。消费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运作至关重要,已经成为支配整个社会生活的存在之光,但自然资源是稀缺和有限的,消费不能超过自然可以承受的限度。一方面,现代社会不再把消费当作被动的吸收物品过程,而是把消费当作主动创造的过程。消费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出来,新消费的形成可以缩小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为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提供合理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人为制造的消费具有无限扩大的倾向。在资本增值的推动下,消费不仅包括物质消费,而且包括精神消费,不仅消费物品,而且消费人与物品之间的历史、文化、意义等关系,物品消费只是意义消费结构中的组成部分。这种消费观必然造成对自然的无度索取,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 “近年来,自然资源枯竭、原材料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深层原因即是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通过生产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影响和制约。” [5]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招致自然的报复,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健康,严重妨碍人的美好生活。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必然生产异化的社会关系。 “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3]59 异化劳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但异化劳动本身必须得到历史地说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雇佣劳动代替异化劳动,科学说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拜物教性质。

人必须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这由人的生理组织所决定。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3]146 人并不像动物那样直接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而是高于动物,主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3]147可见,人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的恩赐,而是通过物质生产主动创造自己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摆脱依附自然的传统生活。自然不仅是先在的,而且成为人的改造对象,自然界无不打上人类生活的烙印。人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大幅度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人类生活获得超出自然更高的生活界面。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生活方式是历史进步,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并不是无矛盾的永恒存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无法协调四种生产的内在矛盾,必然被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方式所取代。

工人没有生产资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工人的劳动是雇佣劳动,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并不是工人全部劳动的价值。工资只能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而不能享有美好生活。资本家的生活也被资本控制,剩余价值并不能完全用来享受生活,而要把剩余价值资本化,不断扩大再生产,否则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所以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社会关系。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3]340社会关系不可直视,必须通过物来负载,社会关系不可避免的物化。资本能够交换工人的活劳动而获得增值能力,所以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即资本拜物教。

人自身的生产与社会关系生产的撕裂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资本作为物化的社会关系已经完全掩盖人的社会关系,资本把自身当作目的,人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物质生产是为了维持物化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为了人自身的生产。一方面,资本为了扩张,需要把剩余价值资本化,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需要减少资本家自身的消费;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榨取剩余价值,极力压低工人的工资,导致工人工资远少于市场上商品的价值,工人没有能力消费自己生产的商品,生产必然过剩,必然爆发经济危机。

(三)拜物教撕裂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遮蔽人的生活意义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151思想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人的产物,思想一旦产生又会起到反作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早已不再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而是各种国际垄断集团盛行的时代。人的思想意识空前发展,平等的思想影响深远,资本主义的拜物教思想也空前盛行,人的精神生活受到国际垄断集团的控制。垄断集团的目的不是平等的竞争,而是在短时间内形成垄断,获取最大限度的超额垄断利润。物质生产已经扩张到全球,在全球寻找资源、技术和人才,实现资本增值的最大化,资本拜物教主宰整个全球化生产过程。全球化的主体不是人,而是资本,人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资本的奴役,遮蔽生活的根本意义。商品竞争的平等法则异化为霸权主义的欺压,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寻找增值空间,利用不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榨取发展中国家的剩余价值,早已背离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加深了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造成不同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科学技术思想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技术的合理性已变成了政治的合理性。” [6]科学技术应该促进物质生产,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但现在科学技术成为敌视人的东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工具合理性已经深入到人的内心,让人无法自拔。 “人们内心深处的反应,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感到已经完全物化,他们感到自己特有的观念是极为抽象。” [7]人的精神世界被技术合理性、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侵蚀,沦为消费动物。人遗忘了生存意义,失去生活的价值目标,丧失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无休止的消费中自娱自乐。

三、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对美好生活的启示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和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四十年来取得伟大历史成就,为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奠定雄厚物质基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人民生活面临向美好生活的转变,这就要求协调好四种生产的关系。

(一)实现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的和谐统一,奠定美好生活的自然基础

美好生活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过度开发自然必然导致环境危机,最终损坏人自身的生活。物质生产是为了人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资本无限扩张,实现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的统一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

人自身的生产不仅包括人自身的繁衍,而且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并不简单等于人的繁衍, “苏联哲学教科书把人类自身生产等同于人口数量的再生产,不了解它的本质是人的质量的再生产。” [9]忽视人的质量会否定人自身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是在阐释人的两个历史活动之后,才论述人的自身生产,并把人自身的生产放在一定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来考察。人首先要生产满足人基本需求的物质资料,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需要又会引发新的生产。单个人的生产无法满足自己全部的生活所需,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在生产自己生命的同时,开始生产家庭关系。随着需求的增加,人的生产不仅满足家庭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人自身的生产与他人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家庭关系反而成为新社会关系的附属。三个历史活动不是历时发生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是共时发生的三个方面。 “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以来,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作用。” [3]16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人自身的生产已经超越国界,人的生产不仅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且满足他国人民生活的需要,人成为世界历史的人,但人仍受到外在经济规律的束缚,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仍然撕裂人自身的生产,造成人的奴役和压迫,只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从两个实验区的测量结果来看,作为一种原位探测技术,无论是地面直达波还是反射波,探地雷达都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人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不可分割。苏联哲学教科书没有把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导致人们把物质生产当作生产的全部,对人自身的生产关注不够。 “只要人们停留在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狭义、片面的理解上,就必定会把他的哲学的基础部分理解为以自然为对象的理论。” [8]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产已经基本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有些领域甚至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这就需要平衡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合理链接。

人自身的生产不仅是量的扩充,而且是质的提升。动物的活动只是生命的本能,没有自由的选择和创造,所以动物的生产只是量的扩充,而没有质的提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活动,人能够通过对象化劳动,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动改造自然。“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3]56 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断获得质的提升,这种质的提升集中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和自由选择性。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但人才培养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科技人员创新的机会和环境,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并且能够容忍和宽容失败,稳步推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10]128

(二)实现物质生产与社会关系生产的统一,构建美好生活的社会制度

1219 Predictive value of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for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人在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一旦产生就会制约物质生产。商品、货币和资本都不是自然物,而是社会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对物质生产起到支配作用,把物质生产当作自身增值的内在组成部分,资本俨然成为社会主体,人的生产反而成为客体。物质生产的首要目的是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而不是人自身的需要,人自身的生产与社会关系生产相互分离。

社会关系不是人之外的抽象物,而是联合起来的人本身。 “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3]160 人在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的联合。但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社会关系异化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物质生产为资本增值服务,物质生产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分离。这种现象不是永恒的,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扬弃这种异化,回归到人的社会关系。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物质生产归根揭底是人民的生产,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个体构成的社会总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保证社会关系的人民性质,人民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在属人民的社会关系中,必将由人民共享,实现物质生产与社会关系生产的和谐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要追求的自己利益,但资源是有限的,常常引起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紧张,资本主义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并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必然走向冲突和危机,无法实现人的美好生活。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生产与社会关系生产都是为了人,这就为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奠定社会制度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1]党没有自身的私利,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就决定党和政府能够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厨房油烟安全问题永远是家庭的重中之重,海尔通过全球5大研发中心,通过不断地创新科技力求从根源解决用户痛点,据悉,针对油烟、油温过高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的难题上,海尔厨电已成功研发了能自动调节灶具火焰大小,控制健康油温的第四代防干烧燃气灶。在“人单合一”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全球化战略研发基地的支持,海尔厨电不断摸索技术创新与消费新需求,打造智慧科技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家电产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为用户打造健康、安全的厨电产品。

(三)实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构建美好生活的价值基础

意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3]152 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对现代物质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的价值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3]146每个人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所以人的价值具有特殊性,但人的劳动是共同活动,共同生产社会关系,所以人的价值也具有普遍性。但仅仅强调人的普遍性价值,而忽视人的特殊性价值,不利于发挥人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在肯定人普遍性价值的前提下,开始重视人的特殊性价值,尤其重视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在物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他们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凸显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初,为了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倡效率优先,激发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效率优先的价值观也产生一些问题。 “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 [10]76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方面,更加强调两者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

由此可以看出,轮流座位的出现主要是呼应“公平正义”的社会需求,是解决排座问题的一种应急策略,对杜绝“关系座、权利座”等教育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反过来看,这也是教师应对家长、应对社会的一种无奈之举。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培训主要由职前教育系统和在职培训系统两大系统组成。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主要承担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各级各类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承担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目前,我国高校中体育教师的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训练”比“教育”重要的思想使得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师范性”。而体育教师正要通过体育教育学类的课程来学习、掌握和运用来实现其专业的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建立和完善体育教育学科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体育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条件。

物的价值向人的价值回归。市场配置资源具有效率优势,通过价格信号,能够及时把资源配置到价值最大的地方。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关注价格必然忽视人的价值,甚至把人的价值当作物的价格,人的生活意义被物质遮蔽,人的精神生活出现懈怠、享乐和空虚等倾向,丧失理想信念。马克思曾经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强烈批判人被抽象价值统治,陷入拜物教的生活状况。 “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不仅有物质上的满足,更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市场价值具有历史合理性,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市场价值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突出社会整体和劳动者的价值。

“我叫罗瑞,我们家的情况想必杨先生已经很清楚了吧?”罗瑞扬起下巴,使自己能保持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老福。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仰海峰.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J].长白学刊,2004(3):53-58.

[5]李铭,汤书昆.马克思生活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方式”[J].学术界,2018(11):162-171.

[6]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7.

[7]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58.

[8]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研究,2003(8).

[9]孙承叔.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J].东南学术,2003(5):97-10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8.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74.

[1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中图分类号: B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9)09-0005-06

收稿日期: 2019-08-29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马克思社会价值观的历史与实践” (2017SJB1002)。

作者简介: 吴楠(1977-),男,江苏睢宁人,徐州医科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朱虹(1975-),女,江苏睢宁人,徐州医科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李成林]

标签:;  ;  ;  ;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视域中的“美好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