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化学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创新能力论文,实验室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提出问题
目前,因中学生亲自实验的机会很少,且受时间等限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反思自己的教育,他们意识到西方强调创造,在培养一代新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此,日本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培养了一批敢于创新的英才,这批英才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我国也知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那么怎样才能创新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开始。”实验是手脑结合的最佳途径,所以开放实验室显得紧迫必要,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步骤
1.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首先,进行实验展览,利用实物、模型、图片、表格对重要内容进行展现,多方位刺激学生感觉,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看到呈稀糊状的红磷,放在棕色瓶中的硝酸盐和用蜡封盖的氯化铝,在脑中肯定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培养学生敢于操作的技能,根据实际情况,挑选部分未掌握的实验进行强化训练,加强实验技能。也可选部分趣味实验试做,如“空盒生烟”、“滴水生紫烟”、“火龙生字”,五彩缤纷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增加了求知欲。后进生遇到操作上的困难,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克服了困难,在特定的愉快氛围中学生进步很快,原来操作能力差,自认为“底气不足”的学生,由于反复实验,动力能力不断提高,增强了锐气,使他们找回了自信。中等生可对分组实验的难点专项训练,如纤维素水解做费林反应等。对一些平时的演示实验,现在让学生亲自动手,如测定浓度为0.5mol/L的NH[,4]Cl溶液、 NaAc溶液、NaHCO[,3]溶液、NaCl溶液、NH[,4]Ac溶液的pH值。 对课外知识,如学生从网络中获得检验含碘食盐的方法,反复试做:在含碘食盐溶液、化学纯食盐溶液中各滴几滴稀H[,2]SO[,4]和KI溶液, 再各滴几滴淀粉溶液,结果两支试管均呈蓝色,学生感到奇怪,而把CaCl[,2]溶液跟Na[,2]CO[,3]溶液反应,沉淀后取上面的NaCl溶液,用同样方法实验,结果没有使淀粉变蓝,学生推断化学纯NaCl中肯定含有IO[-][,3],查阅这只药瓶标签,发现含0.012%IO[-][,3], 学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丰富了感性知识,收获很大。优秀生进入实验室,思维更加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他们用实验解决一些疑难的问题,如NaHCO[,3] 溶液和NaAlO[,2],能否反应,特别是某些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实验来确认,如市售乙醛配成溶液生不成银镜,学生通过实验,明白了是生成三聚物,解聚后,实验现象相当明显,从而证实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使实验成为检验设想正误的“最高法庭”。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右脑是感性的,是创造的脑,要开发它就要多接触和处理反映具体形象的事实。开放实验室既让优秀生有发展的空间,又给后进生提供进步的台阶,保证每个学生有广泛、平等的实验操作机会,取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由于操作行为的指挥中心是大脑,会动脑的人爱动手则智高一等,会动手的人爱动脑那就更是技高一筹。为创新创造条件。
2.通过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例如每周三下午3∶30~5∶30为高一学生实验组开放实验室,历经7周,学生进行不同物质对KClO[,3]催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见表1。
学生发现廉价的黄泥粉作KClO[,3]的催化剂,效果不错,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初中时学生用MnO[,2]作KClO[,3]的催化剂,到高一用CuO做KClO[,3]的催化剂,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实验室中学生用Fe[,2]O[,3]、黄泥粉、水泥粉作KClO[,3]的催化剂定量实验,与用MnO[,2]和CuO作催化剂进行对比,富有独特的创意。
还有的组学生将相同大小、长短的Mg-Al合金分别放入6mol/LH[,2]SO[,4]溶液和6mol/LNaOH溶液,见图1。
现象(1)放入H[,2]SO[,4]溶液中,电流表指针指向铝片。
(2)放入NaOH溶液中,电流表指针指向镁片[3]。
说明:在稀NaON溶液中,Al比Mg活泼,跟学生所学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电极材料的相对活泼性的判断要参照原电池的介质,和电极电位有关。学生再用Cu、C、Zn、Fe交叉电极, 用相同材料作电极,然后把装置中的电解溶液改成非电解溶液完成,通过实验验证,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正确认识,这样以常见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加深了思维的深度。因开放实验室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反复对比试做,从拟定方案、进行试验,到实验出现异常,方案再论证,再试验,使思维更具有深度。
三、正确处理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只有认识到困难和问题的存在,才能产生对已有知识的不满,进而产生新的设想。一组学生做铜片和稀HNO[,3]反应的实验,学生看到现象和课本叙述不一致,即直接生成红棕色的NO[,2],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经同学相互讨论,重新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操作,在加铜片前先加少量的Na[,2]CO[,3],通过生成CO[,2]来保护NO不被氧化,结果无红棕色气体马上逸出,该实验因加Na[,2]CO[,3]增加了实验的思考性,这需要个体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来处理,有开拓兼容的心理和思想准备。解决“问题”方法很多,下面举几种方法,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恰当运用倒转思考法
当研究问题陷入困难时,应鼓励学生及时否定原来的设想,将常规方法次序颠倒,根据条件的变异来演绎思维的创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英国戴维逊注意到电池的电能由化学反应转化而来,他思考能不能倒过去呢?于是动手做实验,终于在电解中实现了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4]
有一组学生在检验I[-]实验时,当把AgNO[,3]滴加到KI溶液内, 振动后无沉淀,学生在讨论中懂得KI中存在如下反应:KI[,3]I[,2]+KI,开始滴加AgNO[,3]时,发生以下反应:Ag[+]+I[-][,3]=AgI[,3](不是沉淀),后来,该组学生运用倒转思考法,在KI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实验取得成功。以“问题”为契机,采用倒转思考法寻求能引发创意冲突的信息,使思维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往往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恰当运用推理法
门捷列夫在预言钪、镓、锗等新元素时,运用了演绎推理,质量定律的研究以直觉归纳和推理为主要方式,喜获成功[4]。 有一组学生从葡萄糖、乙醛和新制的Cu(OH)[,2]反应,归纳出发生费林反应的实质是醛基发生反应,学生类推到含有醛基的甲酸也会发生费林反应,但是,实验时发现甲酸与新制的Cu(OH)[,2]反应现象不明显,学生将纤维素水解产物用碱中和至弱碱推理到该实验,用碱中和甲酸至弱碱性,费林反应明显,由于学生多次进行推理,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从广义的哲学观点看,世界上所有事物间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通过条件的改变、背景的转换等培养推理思维策略,当遇到“新问题”时,就可迎刃而解,从而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开放实验室的建议
首先提倡教师思想开放,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真正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封建思想。相信学生的潜能,用发展眼光对待学生,赏识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有一句名言:“天才只能在自由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说法,一个人只有心灵自由,才能使他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知觉、概念广角度地敞开,教师应尊重需求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其次,让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实验,教师决不能越俎代疱。自主实验究其实质,一方面将人类现实据为已有,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处理的外显过程。美国教育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把实验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和产生疑问,这就是创新的过程。从较深层次来说,对自主实验应拓展,如从实验室制饮料,拓展到家庭制饮料,学生思维变得多向、主动、发散,从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拓宽他们思维和创造的潜能。所以在开放化学实验室中,指导教师除把握安全关外,应放手让学生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信任和情感上亲切,使他们产生自信——自励——成功的良性循环,使创造力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中学阶段是理性思维和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黄金季节,“儿童的智慧在他们手指头上”,学校应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探索提供更大的空间,多渠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一批勇于探索,具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
标签:思维品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