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价值链锻造方向选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价值链论文,新兴产业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根本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行为需由企业作为主体来进行。目前,我国还缺少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行为模式以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深入研究应建立在对大量微观数据进行全面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华中科技大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7月底至2012年7月底,历经一年的时间,在全国七省市先后进行了42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代表经济较发达地区,武汉、苏州和扬州为发展中地区,甘肃省为相对落后地区,所以该调查样本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运用统计方法,从企业所在产业、经济性质以及规模的角度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模式,考察了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研发资金的来源与投入结构、研发团队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而从微观行为角度揭示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真实状况和行为模式。本文贡献在于:运用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从微观的角度来揭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及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引导和鼓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技术创新的产业行为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把全部样本划分为七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一)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界定为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而要获得产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进行原始创新。企业实施原始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应当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要求有较强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础,其创新程度是根本性创新。在自主创新的三种创新方式中,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企业的要求最低,是企业实现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的重要途径,但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动适应,并且随着专利和标准日益主导产业的发展,有时受到率先创新者取得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约而影响实际效果,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难度加大[1]。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上(见表1),总体看:主要采用简单模仿或引进来获取技术的企业不到一成;近45%的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为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所有创新方式中占比最高,说明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以原始创新为主的企业所占比例不到15%,9.8%的企业创新方式主要采用集成创新,说明目前我国原始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从不同产业角度分析:(1)相对于其他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其中1/3以上的企业主要进行原始创新,20.5%的企业以集成创新为主,这两个比重也均高于其他产业,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原始创新为主,产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可能在重大技术上有一定的突破;(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以原始创新为主和以集成创新为主的企业比例均仅低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且四成以上的企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可以看出该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与王新新[2]的分析相一致,他认为:我国的物联网、电动汽车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甚至局部环节取得领先优势;(3)相对于其他产业,新能源产业中以原始创新为主的企业比例最低,一半以上的企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相对还不高,如:我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风电技术正处在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渡期,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没有掌握,2010年我国多晶硅的进口占国内总需求的50%以上,硅料生产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欧美国家的手中[3];(4)以模仿、引进为主和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共占27.1%,为各产业最大值,并且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企业比例相对于其他产业不高,表明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这也说明了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95%的数控技术、84%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还依赖进口的原因[4];(5)生物产业中以模仿、引进为主和以消化吸收为主的企业共占22.4%,仅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并且以原始创新为主的企业比重相对不太高,说明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高,如: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没有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
(二)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主要来源及政府的支持
1.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
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是衡量企业、产业甚至一个经济体的技术创新投入大小的核心指标之一,简称研发强度。在调查问卷中,企业的研发强度用研发资金投入与同期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总体来看:69%的企业研发强度在5%以上,近四成的企业研发强度在10%以上,19.1%的企业研发强度在20%以上,研发强度在1%以下的企业仅有5%。表2显示出,从不同产业看:除新能源产业外,其它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均有50%的企业研发强度在5%以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如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中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1%,而美国2007年的数值是26.57%、英国2006年为24.92%,均远远高于我国。再加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单个企业的实力弱小,包括技术和规模都是如此,如我国整个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加起来,还不敌美国的辉瑞公司[4]。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显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想未来在世界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就要提高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2.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方面,总体来看:企业自筹是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其次是银行借贷和政府资金,投资机构只是12.2%的企业的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6.1%的企业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是民间借贷。从不同产业看(见表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资金相对更依赖于企业自筹;在七大产业中,生物产业选择企业自筹的企业比例最低;政府资金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六成企业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数值高于其他产业,说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大,投资机构和上市融资也是该产业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节能环保产业中选择政府资金的企业比例相对于其他产业较低,说明政府对该产业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通过上市来融资的企业所占比重也相对较少,而相对更依赖于银行借贷。可以看出,我国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研发资金投入特点和要求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民间资金和投资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除新能源汽车产业外,选择境内外上市融资的企业在各产业占比均在10%以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创新资金的融资需求。
3.政府对技术创新资金的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具有突出的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但是调查显示:各行业中均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只愿承担较小的创新风险,不愿承担创新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投入成本高。所以,国家应对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弥补部分企业创新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企业的创新风险,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在政府对企业创新资金的支持问题上,总体来看(见表4):近1/4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未获得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并且,政府对企业创新资金的支持在产业间差异较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近30%的企业技术创新未获得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居于各产业之首;其次是节能环保产业(23.6%);数值最小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15.5%)。该数值越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对该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支持力度越大。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最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最小,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也不高。那么,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周期往往较长,所以支持政策应是长期稳定的。
(三)基础研究以及研发资金的投入结构
科技发展的源头在于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当今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是植根于基础研究的发展。因此,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基石[5],是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据美国技术人员统计,从1997年以来,美国平均每项新专利要涉及两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韩国的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指出到2050年前韩国要成为世界科技第7强,2010年韩国基础研究占R&D经费支出的比例高达25%[6]。2008年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基础研究占R&D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2%、23.8%和12.3%。但是,2010年我国的基础研究占R&D经费支出的比例仅为4.6%。表示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比相差较远,也说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基础的薄弱。
基础研究不仅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且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会帮助其更好地吸收外部知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在逐渐加大。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必然[5]。1991-1998年,美国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平均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的比例就高达近25%[7]。2010年,我国的基础研究中95.5%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的基础研究只占4.5%,此外,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企业R&D支出的比例仅为0.28%,表示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也极为不足。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企业产品创新与企业的竞争力、盈利能力以及生存之间的关系[8][9],结果表明:短期内,产品创新能给企业直接带来利润、提升其竞争力,然而从长期来看,企业要想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持续维持企业的竞争力,必需有雄厚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础[1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靠技术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目前和未来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调查问卷中,把企业的研发环节分为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在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结构问题上,总体来看: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依次是企业研发资金的主要投向;企业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工艺设计的部分较少。分产业具体看(见表5):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其他产业选择基础研究的企业比重最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选择基础研究的企业比重也相对较少,选择产品开发的企业比重在各产业中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选择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工艺设计的企业比重在各行业中均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在七大产业中,以原始创新为主的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占比最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占比最大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看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研发资金主要投向了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比例偏低。如果中国产业的发展继续忽视基础研究,就只能在新兴技术产业发展中再次回到技术追赶的道路[1]。如: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为其他产业的生产提供设备,也为各行业的研发提供仪器设备,由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会带来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其不能满足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进口设备费用约占企业设备费用的80%[11]。企业在基础研究上投入不足,研发资金主要投向了产品的开发或创新,主要是因为基础研究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重大成果,企业做出的决策通常过多地关注短期利益,对长期发展缺少规划和预见能力。此外,基础研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或知识溢出效应,那么市场失灵也会使企业在基础研究上的投资不足[12][13],需要政府对企业的基础研究进行补贴。
(四)研发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名研发人员协作共同完成,那么其研发团队的研发素质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和研发成功的概率。在企业研发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上,总体来看:团队的不稳定是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次是团队研发效率不高和承担高端技术研发能力不强。从不同产业来看(见表6):相对于其他产业,团队不稳定问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更严重;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相对突出的问题是团队研发效率低;相对于其他产业,团队人员结构不合理以及团队领军人物缺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企业研发人员流动过快,导致研发团队的不稳定,一方面可能使企业研发活动终止,另一方面可能造成企业研发信息的泄露,这均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课题组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行访谈过程中,很多企业也反映存在研发人员的流动过快,即研发团队的不稳定问题。企业研发团队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如企业团队研发效率不高可能是由于其研发团队中人员构成不合理、素质高的研发人员比例过低以及团队的领军人物缺乏引起的。
二、企业经济性质与技术创新行为
在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统称为国有企业。本文中所指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全资和国有控股(绝对控股),外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和港澳台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指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集体企业之外的企业。由于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样本数量均较少,所以本文就把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合并在一起,作为一类企业来进行分析,简称集体及其他类型企业。
(一)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通过对各种经济性质企业的主要创新方式进行分析(见表7),得出:四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均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民营企业中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企业比重在四类企业中均为最大,且自主创新的企业比重(80.4%)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及其他类型企业;与其他三类企业相比,集体及其他类型的企业中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的企业比重均为最小,以模仿、引进和消化吸收为主的企业共占20.6%,在四类企业中为最大值,说明其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国有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外资企业中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企业比重均仅次于民营企业,以模仿、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企业比重相对较小,说明其创新能力相对较强。
(二)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主要来源及政府的支持
在企业的研发强度方面(见表8):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研发强度在5%以上各阶段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国有企业中研发强度在5%以上的企业不到一半,在各类企业中比重最低。即: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研发强度大于国有企业和集体及其他类型企业;国有企业的研发强度在四类企业中处于最低水平,其研发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在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方面(见表9):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民营企业的研发资金更依赖于企业自筹,通过银行借贷和民间资金借贷来融资的企业较多,通过上市融资的企业较少;国有企业的研发资金相对更依赖于政府资金,较少的企业通过投资机构来融资;外资企业中更多的企业通过投资机构和上市为研发资金进行融资,其融资途径更加多样化。
政府对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创新资金支持(见表10):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政府支持的企业相对较少;国有企业和集体及其他类型企业中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政府支持的企业相对较多。
(三)研发资金的投入结构
在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结构上(见表11):民营企业和集体及其他企业中均有八成以上的企业把研发资金主要投向了产品开发;国有企业相对于其他三类企业更重视基础研究;民营企业在基础研究上投资力度大的企业相对较少,说明在基础研究方面投资相对不足;外资企业在基础研究上投资相对也不高,可能的解释是外资企业的基础研究多在母国进行,或在我国的投资多为加工贸易。
(四)研发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企业研发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上(见表12):团队研发效率不高、不稳定和高端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团队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团队不稳定问题在外资企业中相对更为突出,高端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是其相对次要的问题;集体及其他类型企业的研发团队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团队的创新意识不强;团队的领军人物缺乏对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来说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三、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行为
我们根据2011年7月4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把样本分为三类:大型、中型和小微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包括小型和微型企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企业规模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标准来划分;由于调查中生物制药产业中没有属于生物农业行业的企业,所以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外,其他企业的规模均按照工业行业的标准来划分。
(一)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在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方面(见表13):各种规模的企业均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相对于其他规模的企业,小微型企业中有更多的企业技术创新以自主创新为主,其中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企业占的比重更大,可能的解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型企业多为科技型企业;大型企业相对其他规模企业有更多的企业(59.6%)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以原始创新为主和以集成创新为主的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少;相对其他规模企业,以模仿、引进和消化吸收的企业之和在中型企业中占有更大比重(23.3%),部分原因可以从调查显示出的中型企业中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企业的比重高达9.3%中得到说明。可以看出:规模越大的企业类型中技术创新方式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企业越多,以原始创新和以集成创新为主的企业比重越小。
(二)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主要来源及政府的支持
在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方面(见表14):大型企业相对于其他规模企业研发强度在5%以上四个阶段的企业比重均最低;相对于其他规模企业,小微型企业中研发强度在5%以上四个阶段的企业比重均最高。说明小微型企业的研发强度总体高于大中型企业;中型企业的整体研发强度高于大型企业。可能的解释是企业的规模越小,总产值也越少;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型企业多为科技型企业。
在企业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问题上(见表15):相对其他规模企业,小微型企业中更多企业通过自筹获得研发资金,通过政府资金和银行借贷来融资的企业相对较少,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小微型企业的资助力度小,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金融市场上小微型企业融资难;大型企业相对于其他规模的企业更多地通过政府资金和上市融资来获取研发资金;中型企业相对于其他规模企业更依赖银行借贷、投资机构和民间资金借贷来融资;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型和小微型企业中均有较少的企业通过上市来融资,可能的解释是我国中小板市场的不发达。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中小板市场外,另一方面,鼓励投资机构和民间资金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投资。
在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支持问题上(见表16):政府对大型企业在研发资金上的资助力度大于中小微型企业;与小微型企业相比,对中型企业的资助力度也更大些。再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政府在研发资金上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大。由于小微型企业多为科技型企业,其研发投入强度较高,并且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较大,未来小微型企业会迅速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为了鼓励其创新,目前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投入,更应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微型企业提供融资。
(三)研发资金的投入结构
在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结构上(见表17):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均有七成以上的企业选择了产品开发,有五成以上的企业选择了技术研究,说明了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依次是各种规模企业研发资金的两个主要投向;相对于其他规模企业,大型企业中选择基础研究的企业比重最大,中型企业中选择基础研究的企业比重最小。说明大规模企业对基础研究更为重视,在基础研究环节投资力度大的企业相对较多。
(四)研发团队存在的问题及承担高端技术研发工作的创新团队
在企业的研发团队存在的问题(见表18)上:团队不稳定是大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研发团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中型企业最主要的问题是团队研发效率不高。
在企业承担高端技术研发工作的创新团队问题上(见表19):大型企业中相对有更多的企业有承担高端技术研发工作的创新团队;小微型企业中相对有较少的企业有承担高端技术研发工作的创新团队,并且其中研发能力不强的企业比重相对较大。可以看出,规模越大的企业类型中有承担高端技术研发工作的创新团队的企业越多,且总体研发能力较强。由于高端研发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所以政府应对大型企业的高端研发进行资助,鼓励其进行高端技术研发,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四、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全国七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从企业所处产业、企业经济性质和企业规模三个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仅研发强度相对较大,而且技术创新方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企业也更多。说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比国有企业和集体及其他类型企业表现得更为活跃。
2.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行为上的差异较大。企业的规模越小研发强度越高,技术创新方式越可能以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为主,但是通过境内外上市为研发资金融资的企业也越少。国家应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分担一部分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从而鼓励中小微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此外,还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小板市场,满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由于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可能有承担高端技术研发工作的创新团队,所以对大型企业,国家更应引导和鼓励其在高端技术上的研发。
3.不管是产业、企业经济性质还是规模因素,都没有对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和研发投入结构产生太大的影响。根据调研数据:除新能源汽车产业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投入依次主要投入在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上,与以上三因素都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基础研究投入不够、原始创新不足。
4.政府对企业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在产业、企业经济性质和规模上均差异较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支持力度最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最小;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小;政府对大型企业在研发资金上的资助力度大于中小微型企业。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民营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标签:集成创新论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论文; 新能源技术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新能源产业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价值链论文; 新能源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