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人民医院 456750
【摘要】目的:分析AMI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42例AMI患者,根据就诊时间以2h为一个时间段,将患者分为A组(0h<VT≤2h,19例)、B组(2h<VT≤4h,36例)、C组(4h<VT≤6h,37例)、D组(VT>4h,50例)。分别检测4组患者的心电图,并分析其特点。结果:142例患者中,心电图为阳性的有36例(25.35%),其中发生Q波改变的5例,R波改变7例,T波改变13例,ST段改变11例。B组较C组、D组更易出现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P<0.05)。结论:AMI患者的心电图在超急性期将会发生十分明显的非典型改变,而且多发生在2~4h,并且以T波为主。了解AMI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可以为诊断AMI提供依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超急性期;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中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死率高等特点[1]。对AMI患者进行精确的诊治,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情和预后。心脏疾病发病后,进行诊断时,需要在超急性期进行检测,分析心电图的变化[2]。当前针对AMI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化变化,尚无定论。现将我院收治的14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AMI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4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53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57.3±13.4)岁。根据就诊时间以2h为一个时间段,将患者分为A组(0h<VT≤2h,19例)、B组(2h<VT≤4h,36例)、C组(4h<VT≤6h,37例)、D组(VT>4h,50例)。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处于急性期,心电图显示出“低心排和体循环淤血”问题。排除标准:限电图呈急性期或者具有心梗病史的AMI患者、脏器严重损伤、心包炎、风湿性心脏病。
1.3 方法
使用12导联心电图仪分析142例AMI患者的超急性期心电图的非典型性变化的临床特征,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心电图显示的Q波、R波、T波以及ST段的情况。
1.4 观察指标
Q波改变:可以分为小Q波、进展性Q波,其中小Q波起始于左心室去极化的40ms处,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虽然没有出现典型性病理Q波,但是比下一胸前导联Q波更深、更宽。进展性Q波是动态观察相同条件下,患者的Q波变化情况,主要表现是原有Q波导联上Q波发生动态性加深或者增宽。
R波变化:主要是QRS波幅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波幅限时加宽、明显增多等现象,两个连续的胸前导联QRS波振幅出现50%以上的差异,同一导联QRS波在动态观察下出现进行性的丢失。
T波变化:T波出现高耸或者倒置的现象。
ST段变化:ST段出现非典型的抬高或者下移。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2例患者中,心电图为阳性的有36例,阳性率为25.35%,其中发生Q波改变的5例,占比3.52%,R波改变7例,占比4.93%,T波改变13例,占比9.15%,ST段改变11例,占比7.75%。B组较C组、D组更易出现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各组患者心电图结果比较(n,%)
3讨论
AMI是指血液的突然中断,造成的冠状动脉堵塞,进而导致局部心肌因为缺血出现坏死。AMI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含量将会出现明显的增加,同时其心电图也将发生明显的改变。AMI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具有很好的发病率和致死率[3]。近年来,这一疾病的发病人群出现低龄化趋势。
在临床上,心电图检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AMI诊断手段,在其治疗和改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4]。有关研究证明,通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出现阻塞后的几十分钟,患者将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因为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细胞中的钾离子将会外流,并使细胞膜负性延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缺氧、缺血后,心肌细胞受到的损伤将会加重,出现QRS波群振幅增加,损伤从缺血部位迅速扩散,到达正常的心肌细胞。但是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而且我们对其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清楚。大多数情况下,AMI超急性期心电图变化将会反映早期的心肌损伤变化,ST段斜行抬高、T波高耸并且宽大[5]。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对收治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根据对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心电图为阳性的有36例,阳性率为25.35%,其中发生Q波改变的5例,占比3.52%,R波改变7例,占比4.93%,T波改变13例,占比9.15%,ST段改变11例,占比7.75%。这说明通过心电图检测可以有效的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在本研究,A组的心电图阳性率为21.05%,B组的心电图阳性率为41.67%,C组的心电图阳性率为13.21%,D组的心电图阳性率为22.95%,四组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组较较C组、D组更易出现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P<0.05)。这与相关的研究是相符的,这说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非典型心电图的特征,可以作为AMI诊断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会出现十分明显的变化,最主要的改变是T波改变,多在发病后2~4h出现,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应当在AMI的诊治中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覃兆玲.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J]. 当代医学, 2016, 22(22):88-89.
[2]余利英.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18):41-42.
[3]邓春云.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J]. 医疗装备, 2017, 30(18):8-9.
[4]周君.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电图临床特点的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7):127-128.
[5]谢金玉, 秦巍.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3):260-262.
论文作者:李秀普 景小凡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心电图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急性期论文; 非典型论文; 阳性论文; 将会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