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路推动中非合作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新发展论文,以新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非合作论坛”探讨新形势下中非关系
金秋10月,由中国政府倡议并主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有两大议题:一是面向21世纪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二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中非在经贸等实质性领域的合作。由此可见,21世纪的中非关系要围绕一个“新”字做文章。
新形势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冷战后,世界形势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多极化成为国际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但在当前,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挟冷战胜利的余威,以其占压倒优势的强大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使国际格局在向多极化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超多强”的过渡状态。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日益增强。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受益和代价支付也很不均衡。包括中、非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空前的挑战。冷战后的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由西方大国主导,既不公正、合理,更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数百年的剥削和掠夺造成的,而且这种掠夺当前仍以某种新的形式在继续,如:不断恶化的贸易环境,沉重的债务负担,资金从南半球向北半球转移、附加人权条件的发展援助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等等。
冷战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给中非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制约因素:非洲失去了冷战时期的国际战略地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推行的所谓“政治民主化”的影响下,不少非洲国家有逐渐趋同西方政治文化的倾向,目前非洲53个国家中有40多个国家在政治体制上接受了多党议会制;西方改变了争夺非洲的策略和手法,和冷战时期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利用军事干涉和代理人战争等赤裸裸的手法所不同的是,冷战后西方打着“推广民主自由”和“人道”、“维护和平”的幌子,在军事上采取低姿态,鼓励非洲人自我解决冲突,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则加大了对非的政策力度,近年来又在减免非洲债务问题上大唱高调,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一方面是非洲国家采取了全方位多元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亚洲国家也在全球范围内为其产品和资金寻求市场,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竞争对手。因此,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新的挑战,中非关系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中非关系的三个新特点
在政治上,中非关系的共同基础已从以往的反帝、反殖和反种族主义转变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的基本完成,以往建立在反帝、反殖和反种族主义基础上的中非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非关系需要、也客观存在新的政治基础,这就是中非双方在反霸、反强权、反干涉上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在经济上,中非关系已从过去由中国一味提供对非援助发展到平等互利、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经贸合作关系。冷战时期,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自己经济还不富裕甚至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非洲国家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南部非洲人民的反种族主义斗争提供了大量真诚无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绝大多数对非援建项目的实施主要从意识形态理想主义和无条件国际主义出发,以政治利益和政治效果为优先考虑,经济效果则一般忽略不计。80年代以后,中国外交开始从意识形态理想主义转向务实的经济理性,从无条件的国际主义转向国家利益优先。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追求国家经济利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1995年我国又对援外方式进行了改革,大力推行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和援外项目实行合资合作等方式,通过将政府援外资金和银行资金相结合,促成中方企业与受援国企业直接进行合作,鼓励双方企业共同经营,目的是更有效地帮助受援国发展民族经济,促进中非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
在交往方式上,中非关系已由过去主要由中央政府进行、局限于政治或经济领域的单维、单向交往转变为有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参与,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疗、科研等各领域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和重长远的新型交往方式。中国与大部分建交的非洲国家除签订有双边贸易协定、保护和相互鼓励投资协定外,还签订了科技合作、教育和文化交流协定。根据这些协定,不仅中非间的经贸合作突飞猛进,文化和科教交流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以全新思路推动中非关系向前发展
展望21世纪,国际形势以及中、非双边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和全新的思路来看待未来的中非关系。
要用开放和动态的思维来看待和夯实中非关系的政治基础。毕竟,时代已发生了变化,从“革命与战争”到“和平与发展”,各国都把本国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采取了务实和现实主义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在与西方的关系上是既合作又斗争,既团结又紧张。而且,中非关系不像中美、中日关系那样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而是一个大国与一个大陆间的关系。非洲有50多个国家,各国情况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中非关系的复杂性和建立、维持、发展双边关系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开放和动态的思维和眼光来判断、培育、建立和夯实中非关系的政治基础。所谓“开放”,是指不固守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所谓“动态”,是指双方政治基础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反霸、反干涉、民主、人权、和平安全机制、债务减免、甚至艾滋病防治都可能成为不同时期共同政治基础的主要内容。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已宣布在未来两年内减免非洲重债贫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0亿元人民币债务,以此来减轻部分非洲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这无疑是加强新时期中非政治基础的一大有力举措。
应以经济外交为中心,大力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当前经贸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经济关系在中非国家关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大,做好包括贸易、投资和援助在内的对非经贸工作,已成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与非洲国家友好关系的关键。近年来,中非贸易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9年中非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4.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今年1-8月,中非双边贸易额达67.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7.2%,预计今年年底双边贸易额将突破100亿美元。总的来看,中非经贸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从非洲的进口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出口的增长幅度,贸易不平衡状态正在逐步改善。在投资方面,此次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明确提出,中国政府提供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欢迎有实力的非洲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在援助方面,中国政府在此次大会上承诺,“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各种援助,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逐步扩大援助规模。”在援助方式上,也应考虑在现有的现汇援助、物资援助之外,大力发展技术援助和智力援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立体交叉的多层次援助体系。
重视智力援非以及人才和文化交流。在国际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外交早已超越了狭义的外交概念,而是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民间等多个领域的总体外交。在传统的经济、军事实力等“硬权力”之外,包括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影响力在内的“软权力”(表现为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以及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感染力而不是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在国际关系中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非洲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远远超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事实上,从文化源头看,非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在本质上更接近中国等东方文化,如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等级观念强等等。
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次大会上,我国宣布,将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方法可以是“走出去”(派出专业和技术人员对非洲国家的一些人员进行培训)、“请进来”(扩大招收和培养非洲留学生、培训非洲干部),加强双边的人才和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联合自强、寻求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次大会以后,中国政府将在南南合作的旗帜下进一步加强同非洲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探索合作的新领域和新途径,拓展合作的广度、深度,不断为南南合作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标签:政治论文; 中非关系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非洲大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非发展基金论文; 新思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