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接受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一年内再出血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有效巩固治疗效果,充分促进患者止血成功率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循证护理
肝硬化为临床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指的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进行性、慢性肝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门静脉压升高,肝功能受到损害,在晚期还会因食管胃底静脉破裂而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这一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其中,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发病急、出血量多等特点,患者常见症状为黑便和大量呕血,经常导致出血性休克及肝昏迷的发生,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而为了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出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例,对其展开循证护理干预,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段为35-72岁,平均(46.7±3.5)岁。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被确诊为肝硬化,其中55例为肝炎后肝硬化,19例为酒精肝硬化,16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同时,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出血原因具体为:43例饮食不当,14例过度劳累,12例用药不当,8例精神刺激,另有13例原因不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一旦患者出现上呼吸道出血症状,及时给予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口服凝血酶等止血治疗,与此同时,还需展开保肝、补液等基础治疗。当患者的出血量比较大时,对其施行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操作;当患者出现休克症状时,则需立即展开抗休克、扩容等对症治疗。
1.3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循证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3.1设计循证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及沟通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等资料进行评估,并与临床护理技能与经验相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
1.3.2给予循证支持
从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体征出发,对其出血量进行准确判断:当患者出现黑便、呕血,并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心悸、头晕等症状时,表明出血量较少;当出现喷射状吐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以及意识不清等失血性循环衰竭表现时,则表明出血量比较大。
1.3.3采取具体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当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叮嘱其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为确保血流供应充足,还需采取平卧的体位,并将下肢抬高。一旦出现呕血症状,需将头偏向一侧,并将口腔中的血液及时清理干净,以免发生窒息,必要时还需进行吸氧。同时,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工作,除了要将污物及时清理干净外,还需擦拭被污染的皮肤,定期帮助患者翻身;为避免压疮的发生,还需清揉受压的部位。
(2)严密观察病情:在出血前,患者通常会存在胃部烧灼感,继而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患者的出血量与其症状有着紧密联系:当出血量不足500ml时,血容量的轻度较少,患者无自觉症状;当出血量在500-1000ml之间时,可出现冷汗、心慌、头晕乏力等症状;在1000-1500ml时,患者脉搏加快,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晕厥症状;当超过1500ml时,患者通常会出现休克,并伴有少尿、四肢发冷等症状。
(3)三腔两囊管护理:在插管前,对三腔两囊管的漏气情况进行仔细检查,并准确防止气囊,确保压力合适,注气后的气囊膨胀均匀。放置结束后,对压迫是否有效进行实时观察,注意气囊的压力适中。同时,为防止因长时间的受压而受到黏膜发生坏死,护理人员应每隔12小时放气一次。
(4)心理护理:当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会出现紧张、恐惧等不同程度的心理情况。这时护理人员需要有条不紊地开展抢救工作,确保各项操作有序进行,以便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沟通,增强主动护理服务意识,积极鼓励、支持并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采用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半年内再出血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结论
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一项严重的并发症即为少消化道出血,一旦食管的胃底静脉出现破裂,通常变化发生大出血,具有发病急、止血难、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针对这一疾病,临床主要采取保肝、止血以及抗休克等治疗方法。而为了确保治疗的效果,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就需对此类患者展开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2]。
当前,循证护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模式,主要是的是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将科研结论和患者的实际需求相互结合,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找出实证,借助实证给予患者最佳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要谨慎、准确的使用科学的依据,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操作的科学性。循证护理开始发展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现今为了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科护理实践工作中,并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在本研究中,接受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止血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半年内再出血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王伟[3]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可在巩固临床疗效的同时,促进患者止血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循证护理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209-210.
[2]刘洪军,马金英.循证护理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7(01):230.
[3]王伟.循证护理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09):217-218.
论文作者:任晓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患者论文; 肝硬化论文; 消化道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症状论文; 发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