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新闻出版业投融资大盘托出(一)_投资论文

2003年新闻出版业投融资大盘点(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大盘点论文,投融资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正在逐步放宽新闻出版业投融资方面的政策限制。这些政策调整激励新闻出版单位在投融资方面进行了多方式、多方位的尝试,促进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一、2003年新闻出版业投融资状况

1.报业投融资两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报业融资活动非常活跃。2002年12月18日,上海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简称文新集团)和江苏的上市公司春兰(集团)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后,2003年落实了实质性的合作。作为文新集团旗舰之一的文汇报与春兰(集团)公司就发行、广告、企业形象宣传和版面联动等方面开展了多方位合作。文新集团借助大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扩大了下属报刊的市场覆盖能力。春兰集团则在借助新闻媒体系统地开展品牌宣传的同时,获得报业集团经营利润的分成,盘活了资本。文新报业集团还先后参股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全日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等,构成了经营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人民日报旗下的京华时报在创办之初用50%的股权向青鸟华光融资3000万元人民币,获得了较为充裕的启动资金,发展非常迅速。该报当年的日发行量就超过了45万份,广告收入也跻身于全国报业前二十位,成为北京报业的奇观。该报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青鸟华光与人民日报的合作,带来了全新的机制。该报注册为独立法人,投资方对经营者充分放权,使他们敢花很高的代价,从南方挖了报人、广告人来加快自身发展。可以放开手脚,在创办初期就以价格战占据了部分北京晨报的市场份额。到2003年,京华时报的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青鸟华光所持的50%的股份也随之升值为1.5亿元以上。当初青鸟华光投入的3000万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收益增值了五倍以上,充分显示了报业融资后的双赢效应。2003年8月,青鸟华光下属的北大文化还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投资成立“北京中青联合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也取得了良好业绩。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资本运作取得了银行的大额授信,2003年先后投资证券、造纸、房地产业并跨地区建立印刷分厂等,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为集团整体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电视台下属的每周广播电视报、有线电视报,为了提高经营能力,将80%的广告经营权和广告收益权出售给上市公司东方明珠,获取了报刊发展急需的流动资金,摆脱了经营的困境。

最具轰动效应的还是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改造《光明日报》下属的《生活时报》为《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正式面世,首期发行量就超过了50万份。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持有该报51%的股权,南方日报持有49%的股权,双方为了提高《新京报》的市场覆盖率,准备在2004年继续投入1亿元人民币,争取2005年能够持平,2006年盈利。这是我国报业南北联营跨行政区域发展的新典范,也是打破地域限制的报业兼并重组的新尝试。

总体来看,报业融资较为成功者,大多数是将融来的资金投入创办新报或加大报纸的市场营销力度。这种将融资用于加快主业发展的做法,既符合政策的要求,又有利于报社自身建设。为了降低投资的风险,大部分利润盈余较高的报社都将富余资金投向购置物业,用于盖办公大楼、酒店、度假村等,既可以改善办公条件,又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随着房地产的增值而增值。但是,这种“大楼现象”,也反映出报业投资思路的封闭性。在这方面,我国的报业应当向发达国家的大型报业集团学习,要敢于运用投融资手段,在整个传媒业的范围内进行兼并或重组,加快规模经营和多元化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大型报业集团,享有国家政策的优惠,可以向传媒业的任何环节的任何单位投资,更应充分利用资产运作手段,整合传媒资源。

目前,中国报业投资的主体已经从政府投资转变为报社自身投资为主,从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有关调查来看,业外资金投入报业的尚不足2%。报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报业光靠自己积累,难以迅速做大做强。世界上著名的媒体集团都是通过资本运作,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才扩张起来的。报业经营需要大投入,特别是新报的创办更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这是业内的共识。报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也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来进行资本积累,实现加速扩张。能否灵活运用各种投融资手段,加快报业的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报业经营者面临的新的考验。2003年12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及清远建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理清远建北上市的有关申请。清远建北的上市业务主要是印刷、发行和广告。该公司成为我国报业通过上市扩大资本运作的领头羊。

2.图书出版社投融资领域拓展

从2003年调查的情况发现,许多出版单位认为自己有大量闲置资金,出版社向银行贷款融资并不困难,似乎出版社不需要融资,或者说出版社在融资方面不存在问题。这既反映了出版社的融资意识薄弱,资本经营意识淡薄,也反映了出版社所受政策性障碍较多,不敢从事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很多明智的出版家也认为,从表面看,出版社似乎不缺资金,但是,如果允许出版社在国内外进行兼并、重组,则资金远远不足。如果考虑到与国外大型出版企业的激烈竞争,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资本运作能力来讲,更是处于劣势。我国部分出版单位对资本运作的麻木,无疑将降低我国出版单位抵御外资竞争的能力。但是,从2003年的出版实践来看,也不乏积极开展投融资活动的成功的范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开始落实集团化战略,按照“以兼并、重组和合作联营的方式组建出版集团”和“选择有基础的出版单位,组建专业性出版集团”的原则,从地域分布、学科优势出发,有选择地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出版社合作重组。首先,与中山大学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联建出版集团。凭借高教社的资产占有集团51%的股份,其他三家大学出版社占49%的股份,集团内的大学出版社仍保留独立法人地位。集团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明晰各单位的产权关系与经营责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各大学社可以共享高教社的发行中盘和管理资源,可以得到资金支持,以便尽快做大做强。高教社则可以享有集团内各大学在学科、作者、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实现跨地区的发展。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放手利用外资,先后与台湾秋雨物流有限公司打造物流配送中心、与美国索尼音乐集团联手打造音像制作基地、与日本万代集团联手打造动画创作基地,大踏步朝着综合媒体集团的目标迈进。该集团还在北京投资建立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现了跨行政区划的经营。

有中信集团做后盾的中信出版社,2003年又接受了中信集团控股的中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2000万元的投资,高价购买国外各种财经类畅销书的版权,围绕非小说类图书迅速扩大品种规模,加快扩大市场份额的速度,同时提高了出版社的知名度。这种策略,使得中信出版社的出版物得以占据各式各样的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财经类图书的销售额也跃居国内领先地位。中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还计划向该社陆续投入1个亿,准备将中信出版社在短期内建成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出版社,届时再视情况上市或出售。

法律出版社2003年将校排、印装、封面设计、新办公楼的物业管理等业务都交给股份制企业平准天地。出版社拥有平准天地30%的股份,其余由职工持股。由于职工股较为分散,出版社已可以控股。通过吸收职工的股金,促使职工关心企业成长,提高企业效益,实现多元分配机制。规定员工如果离开本企业,企业按照原价收回股份,从而形成留住人才的新机制。法律出版社还对下属的中国法律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通过下属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捷径。中国法律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掌握法律出版社的总发行权,其股份制改造对于整个出版社的经营绩效有重大影响,有力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该公司还准备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进一步优化股份结构,加快规模经营的步伐。

2003年4月,河北美术出版社投资300万元打造的卡通漫画创作基地的第一批产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系列漫画74册正式投放市场。出版社出资建设创作基地的物业、硬件,并为作者提供食宿。出版社负责选题策划,作者按契约完成创作。稿件生成后,由出版社买断版权,并落实市场营销。这就形成了一种创作、出版一体化的新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台湾信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江苏宁谊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万美元,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占51%的股份,信谊公司占49%的股份。2003年5月向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书报刊零售业务申请,10月28日得到批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麦克米伦出版社以版权合资的形式出版“中学英语阅读系列”,创造了一年销售8万套的业绩。该社还推出“大学英语创意阅读、写作、口语系列”教材等新的一批与海外合作的项目。他们率先在美国纽约建立外教社北美分社,大胆尝试挖掘海外出版资源,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还投资在北京建立文化发展中心,在西安与陕西省外文书店合资成立陕西外教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等,调整了规模经营的架构。

专业出版社联手投资共同发展的项目也逐渐增多。由9家法律专业出版社出资组建的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于2003年10月在京开业。该单位属于中国法学会下的二级法人单位,主要致力于搭建法律图书发行中盘——创建股份制的法律图书发行公司。其主业包括代销各出版社的法律图书(包括非联合会成员出版的法律图书)、维护管理成员单位的发行渠道等。由全国美术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旗下的30多家出版社共同出资并吸纳相关产业和自然人资金组建的中美联书业(北京)有限公司,也于2003年11月4日开业。华东6省少儿出版集团也准备共同投资在京组建股份制的发行公司。

出版单位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出版资源相对充足的大城市投资设立分支机构的热潮已经开始形成。继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实力相对雄厚的出版单位在京、沪设立分支机构之后,2003年,一些边远省份的出版单位也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进军。如广西、云南、黑龙江、海南、江西等省份的出版单位的分支机构已经纷纷在北京开业。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贝贝特出版咨询公司、广东出版集团的蓝洋广版公司、江西出版集团的白鹿苑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已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分支机构的设立,有利于消弭出版单位由于区位造成的差距。这些分支机构要保证单位投资的增值和回报率,要在争夺大城市出版资源和市场的拼搏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就必须实施企业化的经营管理。这些都将有助于出版体制的创新和出版产业经营人才的培养。

值得关注的是,湖南出版集团于2003年2月初,以6396万元将收购不到一年的诚成文化11.3%的股权转让给了奥园发展。该股权是2002年5月湖南出版集团从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手中以6000万元购入的。这样,湖南出版集团一进一出,靠溢价赚了三百多万元,应该说在资本运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诚成文化董事长刘波的出走,不但给上市的诚成文化带来巨大震撼,使诚成文化在股市上销声匿迹,被奥园发展取而代之,而且使湖南出版集团及时抛出诚成文化股份的英明举措,成为险胜。因为从奥园发展接手后,股价从每股5.19元急泻至4.68元,跌幅近10%,盘面相当惨烈。湖南出版集团如果未能成功解套,就可能陷入这个股市泥潭。其实买壳上市,就应对股市风险有充分认识,出现“刘波现象”,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千万不可因噎废食,导致出版界在上市融资方面裹足不前。出版界主要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

3.期刊社投融资活跃

杂志社的投融资活动在2003年继续呈现活跃景象。

实力雄厚的《家庭》期刊集团2003年投资创办家庭期刊集团网站,从平面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该集团还投资开办了家庭音像制作有限公司,迈出了多媒体综合发展的步伐。该集团计划再增加融资2亿元,进一步加强主业及多元化经营规模。

《知音》杂志社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先后投资建立广告公司、发行公司和印务公司、知音网站、知音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知音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知音》杂志社已经拥有6种子刊、5家子公司和1个网站,产业由单一的期刊出版向网络媒体、物业开发、广告经营、高等职业教育等领域拓展。该杂志社通过活跃的资本运营,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格局。

《时尚》杂志社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在2003年不但实现与《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的成功合作,而且投资参与国际竞标,取得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15年来隆重推出的精华摄影集《透过镜头》的中文简体版发行权,通过海外印刷,实现与全球同步发行,获利丰厚。

此外,《求是》投资创办家庭生活类月刊——《家事》,《读者》杂志社通过美国大路文化公司开拓在北美的市场,新华社投资创办《人居》旬刊,《城市周刊》和《母语》借助电广传媒的投资,在2003年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4.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投融资势头正盛

音像电子产品流通业早已资本多元化,业外资本、民营资本乃至外资在发行和制作领域很早就参与进来。2003年4月8日,中国音像业“明星发行品牌”颁牌仪式在京举行。此次评选活动,从具有中国音像协会会员资格的专业音像发行公司中,首批评选出15家企业授予“明星发行品牌”称号,这15家品牌企业,仅2002年的销售总额就已经超过10亿元,资产规模近12亿元,其常年发行品种超过3万种,其中1/3是他们拥有版权的节目。这次获选的15家企业有14家是民营公司,从评选结果可看出,民营力量在我国音像发行领域越来越活跃。

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是中国国内最大的音像出版发行单位,中录总社是美国沃特迪斯尼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家用录像产品独家代理商,也是华纳兄弟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米高梅公司、宝丽金公司在中国大陆最大的代理发行商。作为中国音像出版业的几大巨头之一,中录总社的投融资活动一直走在行业前列。2003年中录总社与香港慧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组成合资公司“北京中录慧峰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进军国内数码媒体业务,并开拓网络媒体发行业务。2003年初,中录总社组建中录时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已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网吧连锁经营牌照,3月下旬中录总社在京沪穗三地的三家网吧连锁店将同时启动。中录声称3年内将在全国40个大中城市建立5万家网吧连锁店,中录时空的网吧是中录“数字文化家园”项目最关键的一环,其目的主要还是利用网吧从事音像制品的租赁、销售以及图书销售等。

2003年新华书店总店与北京金典雅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北京新华金典音像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主要从事有声读物产品的开发、制作、宣传、推广等工作。此举是投资方新华书店总店拓展经营思路,面向市场和未来,夺取竞争主动权的又一大胆尝试,旨在凭借自己多年的传统书业经验和资源,逐步开发出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声读物产品,加强总店在出版制作方面的实力,打造出具有新华特色的有声读物品牌。新华金典公司现已制作了100余小时、约6大类50多个品种的作品。

安徽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全省17家市级新华书店共同发起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发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投资经营了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电子音像产品超市,即位于合肥市绿都商城的安徽电子音像城。

互联网游戏是互联网出版领域内发展最快的业务。至2003年底,中国互联网游戏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户,付费游戏用户已经超过500万户,我国互联网游戏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亿元。截至2003年3月,进入网络出版的出版社已达200多家,数字图书馆200余所,出版电子书近2万种,提供ebook下载的网站有互动出版网、游书网、中华电子书网、远景出版网、新浪网、华夏电子书局、译文网、南开津科书店等。网络游戏和网络出版物的经营者,都是依靠大量的社会融资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5.印刷业投融资规模扩大

目前,包括书报刊印刷和包装装潢印刷在内的印刷业全行业都已纳入新闻出版总署的管辖范围,国家对印刷企业融资的限制性政策最少,宽容度最大。无论是民营资本还是外国资本,都可以申请建立独资的印刷企业,合资的就更不成问题了。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新批外商投资的印刷企业72家,投资总额4.6亿美元,注册资本2.4亿美元。

大型国有印刷企业也在积极利用融资方面的宽松政策,加强资本运作。

2003年,浙江省规模最大、生产设备最先进的书刊印刷企业——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融入民营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现金,组建股份制企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以投资人的身份,将有关部门确认的浙江印刷集团原有净资产做为向重组后的新公司的投资,占新公司投资总额的51%,广厦公司占投资总额的49%。民营资本的进入,标志着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混合所有制的企业,真正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真正走向市场、转变经营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基础。

安徽新华印刷厂将按政策提留后的国有净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处置后的作价总和2971万元为国家股投入股份制的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占总股本的45.71%;同时吸纳安徽教材出版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少儿出版社以及安徽省新龙图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国有法人股金1100万元,占总股本的16.93%;吸纳安徽新华印刷厂工会以职工的现金和经济补偿金2428万元做为股金,占总股本的37.36%,完成了股权多元化的改造。通过改制,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创新营销手段,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003年我国大型印刷企业投资参与印刷工业园区的建设也形成热潮,其中在建的有:位于广州芳村东沙经济区的广州国际包装印刷城,占地总面积100公顷,首期开发13.3公顷,计划投资6亿元。中山市已建成投产了50余家各类印刷包装企业,粤港澳联手在大珠三角地区打造世界印刷中心。沈阳投资30亿元兴建东北最大的印刷基地,占地86.7公顷,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一期工程已经于2003年6月启动,北京印刷产业园区在顺义落户,首期开发133.3公顷,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集印刷、技术研发、耗材代理、物流配送、信息传播于一体的印刷业“航母”。上海也在积极打造包装印刷业的“硅谷”——“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此外,温州龙港的印刷城2003年进一步扩大印刷产业基地,云南新华印刷实业总公司投资6000万元,在昆明郊区双凤村建成花园式印刷精品基地。

印刷业的这些大手笔的投资,一定会推动我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加剧印刷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需要注意的是,大型印刷工业园区纷纷上马,应根据中国乃至世界印刷业的需求,力戒盲目性。要尽量避免重复性建设,以免在我国印刷能力已经过剩的大背景下惨遭血本无归之灾。 (朱完待续)

标签:;  ;  ;  ;  ;  ;  

2003年新闻出版业投融资大盘托出(一)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