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艳
湖南省马王堆医院 湖南长沙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急诊护理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抢救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再根据急诊方式的差异性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36例选择优化急诊护理方案护理,针对两组的整体急诊护理情况作比较和评估。结果:经护理,观察组的总护理满意度达94.4%,相比对照组的77.8%有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对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分诊评估与静脉通道开通明显更快,总抢救时间明显更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再AMI或PCI上,观察组的总出现率是5.6%,相比对照组的27.8%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强化干预,可有效争取抢救时间,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普及。
关键词:临床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优化急诊护理方案;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见心血管病,主要有突发性起病、病情危急和易病死等特征,在急性发病期,患者普遍有心前区压痛、呼吸急促和胸骨痛的表现,严重者甚至有诱发心律失常或休克的风险。目前医院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冠脉介入(PCI)术抢救,加强对此期间护理流程的优化,对于争取抢救时间显得尤其关键。本文针对我院近期治疗的36例AMI病例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干预,总体抢救情况较理想,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由我院急诊科收录和确诊,资料收集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根据急诊方式的差异性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中,男有20例,女有16例,年龄分布43~71岁,平均54.8岁;观察组36例中,男、女各有22例和14例,年龄分布45~70岁,平均是57.5岁。研究前,全组均已在知情文件书上签字,患者无严重肝肾脑肺病变、精神异常和听说障碍,且组间普通资料(性别、年龄等)的对比均相似,P>0.05,适合统计。
1.2 方法
对照组36例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即由120出车或患者自行到院就诊,在初步评估其病情后,根据症状轻重实施直接抢救或开通绿色通道抢救。观察组36例制定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展开抢救,详细如下:
(1)简化接诊过程:建立首诊护士责任制度[1],使用绿色通道,在患者到院时,即刻将其送往急诊室,同时通知相关医生抢救,此后再协助患者家属进行挂号、缴费等操作。
(2)准确估测病情:主要分成“入院初评、早期监测和病情再评”三步骤,入院初评在接诊患者最初30s完成,需要了解患者呼吸频率、意识、疼痛程度和发病时间等;待其送至急诊室后,即刻给予心电图监测,并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再配合主治医生工作,定期将患者体征及症状情况向医生汇报,以动态、准确估测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抢救工作。
(3)合理安排抢救:①定时。在患者入室后,于2min内供氧,以确保呼吸畅通,再对其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等进行监测;于5min内取血样送检,开通静脉输注通道,对心电图监测情况进行记录等。②定人。抢救全程由护士长负责和协调,同时安排固定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抢救。③定位。心电图右侧设定为护士长位置,由其将心电图监测情况告知医生,并负责除颤仪的接通工作;在证实是AMI后,选择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让患者服用,部分无法耐受疼痛者,可向其提供镇痛药口服;并对患者的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好相关指标数据,整理样本报告单。④定责。护士长、责任护士分别负责患者的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工作,对存在过度焦虑、紧张情绪者,由具备心理学经验的护士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负担[2]。
(4)交接与转运:提前绘制转运与交接路线图,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尽早将患者转运至相关科室行PCI治疗,在转运前、抵达科室后两个时间段,均需要对患者的各项体征数据做密切观察与记录,如心电图、心率和呼吸等;协助患者过床后,再对转运交接表进行详细填写。
1.3 观察标准
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全组对护理结局的满意情况,选项有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项,发放问卷72份,回收率100%。同时记录其分诊评估、静脉通道开通时间与总抢救时间,观察和统计院内再次出现AMI或PCI的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借用SPSS17.0软件处理全组数据,计数资料的检验及显示各由X?和[n(%)]格式描述,计量资料各由配对t和(x±s)格式描述,统计学意义由P<0.05描述。
2 结果
2.1 急诊护理的满意情况
经护理,观察组的总护理满意度达94.4%,相比对照组的77.8%有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述:
表1 两组的急诊护理满意情况[n(%)]
2.3 院内再AMI或PCI情况
两组抢救期间均有再AMI或PCI事件发生,观察组仅2例,包括再AMI、再PCI各1例,总出现率是5.6%;对照组共10例,包括再AMI有4例,再PCI有6例,总占27.8%。可见在再AMI或PCI上,观察组的总出现率相比对照组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现代社会的常见易发病,一般是因长期烟酒史、劳逸过度、情绪应激和饮食不当等因素,导致冠脉斑块破裂、凝集,血液中血栓堵塞管腔,心肌缺氧或缺血坏死而引起。AMI多发病于中老年,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AMI的患病概率也呈现出日趋增加的现象[3]。老年AMI患者的不断增多,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社会经济也造成了很大负担。因此,加强对AMI的急诊治疗与护理,显得尤其关键。
优化急诊护理是现代护理学新提出的一项系统服务工程,能够将优化路径理念融入临床急诊护理的各个环节中,从接诊、病情估测、入室抢救和转运等实现护理服务的最优化,对于争取抢救时间、保障患者生命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国内有学者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方式对AMI患者实施抢救,均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表示了充分的肯定[2,4]。
胡雪丽[5]研究对103例采取常规急诊护理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进行比较,表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院内、外护理抢救效果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且有利于缩短急诊停留时间和患者的住院时间,将死亡率尽量控制在最低。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在全体医护人员紧密配合下,采取“四定”模式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展开抢救,对接诊至转运全程进行了优化,以尽量为患者争取抢救时机。研究发现,该方案实施后,观察组的总体抢救效果明显得到优化,护理总满意度高达94.4%,且相对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分诊评估与静脉通道开通明显更快,总抢救时间明显更短,再AMI或PCI的出血率也得到明显下降,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吻合[2,5]。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强化干预,可有效争取抢救时间,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普及。
参考文献:
[1]丁红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28-230.
[2]石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6-8.
[3]刘影.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5,36(14):3206-3207.
[4]向阳.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延边医学,2014,10(137):152-153.
[5]胡雪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27(6):350.
论文作者:唐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时间论文; 情况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