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博弈“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中国论文,市场经济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17(2005)02-0016—05
一、“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重要性
2004年以来,中国的“入市”外交频繁,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成为国内媒体热门话题。4月14日,新西兰率先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发达国家中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个月之后,新加坡也正式承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5月30日,马来西亚又发表声明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6月底,贝宁、多哥、南非等国家也相继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宣布,鉴于中国政府依然在干预国内的微观经济运行,欧盟将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之后,又传出一则消息,欧盟的部分进口商要求政府取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6月30日,欧盟行业协会的代表和一些政治家提出,要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地位。6月3日,美国商务部就“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进行了听证会,美国企业代表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故中国未获得美国对其“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一时间,市场经济地位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甚或外交的头等大事。
“市场经济地位”为何如此重要,寻求他国承认自己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关系中素无前例,中国之所以如此,主要有如下迫切性:
(一)“入市”有利于减少外来经济损害
“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对中国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在为“非市场经济条款”买单:第一,容易被其他国家进行反倾销起诉。根据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的数据,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中国的出口产品首次反倾销以来,到2004年2月,中国遭受的反倾销已超过600起,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518起,影响出口额200多亿美元,为全球之最。反倾销对中国开拓国际市场造成极为严重的困扰和伤害。第二,容易被抬高反倾销的幅度。由于其他世贸成员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调查时处境极为不利,不但败诉率高,而且在同一国际反倾销起诉中,我国企业被裁定的倾销税率也偏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价值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在非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价值不是根据市场竞争确定的,往往不真实、不可信。因此,要判断非市场经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就需要以条件相类似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的成本和价格进行判断。这种方法,从逻辑上讲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运作时却往往被人为操纵和利用,对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带来危害。因此,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减少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损害。
(三)“入市”与否有着政治外交意义
中国在通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之路上,突然把“市场经济地位”作为一个重要的外交目标,如前述之主要是中国企业反倾销之需,但并非唯一原因。更多人看到这诉求背后的多重动机。对外经贸大学卢进勇(2004)教授认为,中国在此刻强烈提出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除了反倾销等经济考虑外,还蕴涵了丰富的政治诉求。争取欧美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是争取他们对我们改革开放多年成绩的认可,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二、中美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正面交锋
众所周知,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和欧盟的态度非常关键。欧盟在对待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早在1998年4月就已开始有所松动。当时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取消,将中国视为转型市场经济国家,并于1999年4月开始对中国单独的企业给予单独的市场经济地位。相对于欧盟,美国则较顽固。与美国干涉欧盟解禁对华军售相似,美国对欧盟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存在影响。
美国已经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排上了日程。2004年4月份美国国会开了一个小型论证会,不少保守派强然反对给中国“松绑”,理由很简单:这是中国应该履行的WTO承诺。5月11日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泰勒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非常重视”,美国政府对不同国家间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有了认同。而在2004年4月举行的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美双方在会上达成协议,双方将成立一个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第一步要开展的工作就是在美国的法律框架内考察中国经济体制,经过双方的咨询,确认中国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步骤,并推进这一工作的进行。美方举行听证会的目的,就是为即将开始的工作组讨论搜集证明,征询意见。
一般来说,美国商务部对市场经济的6个法定要求或具体标准是:货币的可兑换程度;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商务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
而美国商务部在5月发出的听证会公告上说,美方希望在听证会上了解的内容还包括:中国经济体制中与市场经济不一致的地方;政府政策及其施行可能对市场以及中美贸易产生的冲击;中国的银行、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省级以及地方政府在税收优惠、鼓励出口等方面的政策及实施情况等。
2004年6月3日,一场小规模的中美贸易听证会,引起全球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商务部派出的四名代表在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进行的听证会上,双方代表进行公开答辩,这同时也是中美两国在这一问题上首次“正面交锋”。在中美这次正面交锋的听证会上,美国企业代表认为中国在商务部设定的符合市场经济的六个标准上,没有一项达到要求。尽管这次听证会没有取得任何直接的建设性成果,中美之间能够积极展开对话,是尽快解决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利地位的先声。
三、中美博弈“市场经济地位”的焦点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听证会刚结束不久,时任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给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开出了条件,埃文斯称:“我已告诉中国人,当中国经过浮动汇率的体验,才能得到市场经济地位,为了成为市场经济体,中国需要有可转换的货币”。美方利益集团代表以人民币汇率和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等问题为由,强烈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一)政府对经济的调控问题
欧美认为,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没有通过国有企业控制生产、投资和资本流动,从而操纵市场供需。欧美等西方国家关心社会主义政府作用问题,也就是在经济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是政府大还是市场大的问题。关于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问题,中国从1992年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到现今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世界银行在今年一份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评价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完全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模式,转变成多元经济体”,私营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认为在经济市场化进行的过程中,中国已经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如非国有经济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国有经济;除少数行业外,对非国有经济法规上已经没有特殊的限制性规定;生产由市场调节,在工业品生产方面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木材、黄金、卷烟、食盐和天然气等5种,其中木材、天然气和黄金只是在某些环节或部分产品上实行指令性计划;在农业生产方面,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企业的治理机制趋于完善,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已经建立,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已市场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大幅减少等。
戴云楼(2004)认为,美国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既是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的承认,也可以更好地控制两国间的贸易。中国是排在加拿大、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但部分美国利益集团的代表在听证会上称,“中国政府运用政策制订权,左右行业走势,操纵市场”,并指责中国成为主要石油消费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美方认为,中国没有彻底改变它的经济体制,因此,在不正当竞争诉讼中,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待遇。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在美国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在美国大有市场,美国企业将不断增高的失业率的“罪责”指向中国,认为是中国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美国产品挤出本国市场。因此,2003年以来,美国政府一直督促中国人民币升值,减轻美国经济复苏的压力。由于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于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大规模动用反倾销武器。
其实,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升值,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符合本国经济现实,也没有损害他国利益。中国的汇率政策并不是美国限制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最主要因素,美国实际上是在借题发挥。美元近两年来兑欧元贬值40%,兑日元贬值20%,导致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并引起国际社会不满。美国政府转嫁舆论压力,同时寄希望本国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于是硬是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价格低廉,打击了美国本土产业。正因为如此,在听证会上,美方“纺织品团体全国委员会”要求美国政府敦促中国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提升40%。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认为,北京现行的低币值货币政策使其获得了不正当的贸易优势。2003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创记录的1240亿美元,自2001年以来,有200多万美国工人因此而失业。美国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制成品自2000年以来增加52%。
但实际上,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有200个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拥有市场经济地位,这其中不乏一些国家是没有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如印度、马来西亚、爱沙尼亚和阿根廷等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国否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举动,不单纯出于本国贸易发展考虑,还以人民币汇率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把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当作了交换一些有利条件的筹码。
四、中国“入市”的博弈策略
从国家层面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实乃根本之计。2004年初以来,我国的“入市”外交频频,并且收获不少,可以预料,在不久的未来,会有相当的一批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却并不能因此期待中美谈判的速战速决。笔者认为,在“入市”问题上应采取如下策略:
(一)经贸为主,政治为辅
由于评定市场经济地位没有绝对标准可以评判,主动权掌握在对方手中,仅凭一次听证会就能得出结论的想法不太现实。在一般情况下,美方参加听证的人员将影响到这次听证结果的走向。如前所述,听证会的美方参加者成份复杂,有律师事务所,有相关协会,也有企业,其中大多数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前景注定是不乐观的。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曾就中美公开贸易和经济合作提出了五条原则,建议将发展、平等、互利作为两国合作的基础,并且主张“不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这个原则是中国对美的期望,也将是中国所秉持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相当文明的博弈。美国明明在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政治化,但我们偏偏不捅破那层“窗户纸”,这样,可以大大增加中国博弈的潜在砝码。
但是,从纯经贸视角考虑中美在“市场经济地位”上博弈的想法是天真的。一方面,美国始终对“台独”保持着模糊的“反对”立场,另一方面,则从全球范围内维持对华军火禁运。简言之,就是不希望中国走向统一和强大。而在朝核问题、伊拉克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一系列领域,美国又明显有求于中国。中国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2004年上半年,中国在联合国提出伊拉克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对美国的一次有力回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漂亮的反击行动发生在中美就“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正面交锋之前,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标志着中国国家战略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综上所述,尽管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存在相当的风险,但中国只要时机把握得当,利用朝核问题,伊拉克的问题,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等一系列筹码来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早日实现不失为一种战略。
(二)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与美国等国家关于我国是否是“市场经济”的争论已成为国内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关注的焦点,现在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出口反倾销案中扭转被动地位的决定因素所在。其实,市场经济地位的影响和作用已在很大程度被误导并非如此和曲解,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关于“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讨论,实际是源于其它国家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因这些国家不把我们当作市场经济国家看待,在计算我国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或价格时,往往以第三国作为替代。这是不公平的。但“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这个问题应谨慎地局限在反倾销诉讼中加以讨论,而不应被放大到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层面。
第二,不要误认为,一旦我们被当作“市场经济国家”对待,就会避免反倾销起诉,或者能在反倾销诉讼中获胜。事实上,即便是被欧美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日本、印尼、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其企业也常遭反倾销控诉,在应对反倾销控诉时的胜诉率也难以超过40%。
第三,在讨论反倾销问题时,我们不应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市场经济地位”上,而应更多地注意完善我们的出口贸易秩序,协调好国内企业产品出口的数量和价格,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品牌营销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和意识上。
第四,从贸易救济方式的选择上,即使美国给予了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美国仍然既可以对中国提起反倾销控诉,也可以提出反补贴控诉。从美国对已有的反补贴案件的调查看,中国产品要想在反补贴调查中获胜,比反倾销更难。
(三)讲究策略,减少失误
“温和的欧洲”似乎在不断伸出橄榄枝,但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使沉浸其中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深为遗憾。这提醒人们是否在“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策略失误?有过市场交易经验的人都知道,大凡一个东西,你越是志在必得,要价一方越是会狮子大开口。我国对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一段时间便犯了这种错误,媒体热炒,有关部门信誓旦旦要“三年拿下”。精明的谈判对手听了,必定掩嘴窃笑,然后找一些堂皇的理由,逼着你继续累加砝码。聪明而善于自省的决策者,这时候要做的事不是添加砝码,而是想一想“付出与得到”孰轻孰重。
不错,“市场经济地位”是好东西,有了它,国内企业的出口和反倾销应诉会大大降低成本,但即便如此,好处也是可以计算的。张汉林(2004)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倾销调查时的不公”。目前我国平均每年被反倾销约30起,涉案金额在10亿—20亿美元左右,而2003年我国的出口额就超过4300亿美元,也就是说,即便所有的反倾销案全部败诉,损失也仅占我国出口的0.5%,而且十几年后这些条款自动作废,不必过度担忧。既然如此,我们何必死盯住“市场经济地位”不放,而不致力于调整“重数量轻效益”的出口战略呢?
(四)借鉴市场经济成功国家的经验,加快中国市场经济步伐
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称得上是市场经济,无论经济转轨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对此尚存争议。就连市场经济的鼻祖美国和西欧诸国,至今也没有定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不过,认识上的分歧并不妨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市场化”提出种种标准。在美国,似乎商务部负责“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发放”工作。它出台了一系列审批标准,中国若希望美国赋予其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还需要等待若干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应该立足现实,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借鉴他国市场经济成功的经验,使经济快速增长。
就像中国加入WTO一样,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否被世界承认主要是取决于美国的态度。2004年6月3日的听证会使中国失去了在短期内“入市”的机会。这样,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在反倾销案中因为“非市场经济”地位陷入绝对的被动。中央政府的反应更为激烈,在无奈之下马上采取了措施,先是鼓励企业以行业的名义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其次由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外经贸委和信息中心联合开发的“贸易救济措施监控预警系统”从2004年6月5日起正式运行,以弥补“入市”不成造成的缺憾,从“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走势、产品倾销幅度、产品损害规度等内容”,给国内出口贸易一个避风港。随着中国参与制定贸易规则,它将对世贸组织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发挥重大影响。
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顺差加大,引来“中国威胁论”泛起,一些西方保守主义者对这条东方巨龙怀有“天然的恐惧”。“打中国牌”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界惯用的手法,中美在不少问题上都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市场经济地位”同样会沦为美国向中国讨价还价的政治筹码。我们有理由认为,尽管欧美对中国严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非坏事,可以加快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正如温家宝总理2004年5月初访欧期间接受德国记者施托尔特采访时坦言的“我是个乐观的人,我预计欧洲会取消军售禁令并承认我们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收稿日期:200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