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木工程是指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工,港工,地下等工程的总称,它是一门传统学科,但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新时期到来土木工程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成为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专业。现在广为人知的巨型和超高层建筑,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高铁和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项目的建设都是土木工程的范畴,这些对人才要求非常高。本文针对当前土木工程发展的新时期就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土木工程简介
土木工程包含内容十分广泛,房屋、公路、铁路等工程都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关系着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四大基本要素,即衣、食、住、行,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非常显著。土木工程的名字透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古时候人们多采用土石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保留至今的不朽建筑,比如我国的故宫建筑群、赵州桥、长城,古希腊的各种神庙教堂,古罗马的竞技场,埃及的金字塔等,用土、石、木建筑的工程就称为土木工程。可以说土木工程从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建造经验的积累,现在土木工程专业的理念和技术已经焕然一新。现在广为人知的巨型和超高层建筑,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高铁和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项目的建设都是土木工程的范畴。
二、新时期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新时期到来,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对土木工程行业背景、技术需求、用人市场等多方调研,可知当今社会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土木工程的专业教育应以土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为核心知识,专业建设应加强对学生应用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土木工程基层企、事业单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明确专业定位,优化培养体系
以地方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不断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定位。为了顺应当今土木行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土木专业明确为地方应用型专业,正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精英式教育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众教育模式转变,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专业需求在国家规定学分范围内弹性设置总学分;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等课程设置;加大选修课程比例,为不同来源、个性发展的学生制定多样化的、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培养要求,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与各培养环节、课程的相关分析,编制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与实现矩阵。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模式育人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土木专业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本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强化了校企合作培养,探索了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课程与工程实践结合、毕业设计与行业应用需求相结合等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结合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行业人才标准,各专业在培养目标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学院统一规划制定双创通识课程;各专业推进专业融合的双创工作,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划出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环节,组织制定方案并实施。制定创新创业管理和资助办法,成立了创新创业实验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4、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因材施教,必须首先掌握“材”的特点,即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特点。众所周知,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和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中碰到的难题太依赖于任课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导致听课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如果教学管理不到位,学生经常发生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另外,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缺乏计划性,自觉性不强,学习意志薄弱,学习毅力较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学生没有把精力投入在学习上,容易被其他的课外活动所吸引,如玩游戏、打牌等不健康的活动,导致学生更加脱离正常的校园生活。但是民办高校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知识面较广,具备一些特长,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如果把他们的精力和兴趣引导到学习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将会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此外,要适量增设了岩土、隧道、桥梁等方向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
5、构建良好的竞赛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倡导“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办出专业特色求发展”的系部主旋律下,土木工程系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工作重点,在全面调研社会需求下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培养,“学生培养成什么样,要看社会、要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抓住专业特点,举办学科竞赛,增强学科学习趣味性的力学竞赛、结构设计大赛、BIM设计大赛、BIM施工大赛。学科竞赛只是一个途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学科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竞赛育人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6、聚焦实际的工程问题,实施校企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本科工程教育的基本定位。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融合为特色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注重学生系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协作完成一项综合型、设计型的实践平台。其意义就在于解决毕业设计中“类型单一”、“缺乏新颖”的毕业设计模式与现代工程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相符的矛盾,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建 “施工与监理组”、“结构与施工组”、“施工与估价组”、“监理与估价组”,学生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相对复杂的综合设计。整个设计过程采取阶段目标控制管理的方法,在开题答辩、周进展、阶段汇报、中期检查、后期评审、综合答辩等环节,由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老师全程参与,使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将工程中最新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规范规程、专业软件应用等引入毕业设计,实现了毕业设计与工程界保持同步,延长了工程师在校培养的教育链,在培养学生专业融通能力、系统设计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满足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四、结束语
为适应新时期土木工程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视野宽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土木专业应明确专业定位,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良好的竞赛育人体系,整合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因材施教,着力推进现代工程教育,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地方紧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论文作者:刘加冬,路洪斌,练兰英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0
标签:土木工程论文; 专业论文; 工程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人才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