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开放:将走向稳健有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稳健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两年,去上海或深圳公干、探亲、旅游的人都想上八佰伴、沃尔玛走一走,瞧一瞧。走进富丽堂皇的八佰伴新世纪商厦流连忘返,惊叹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停车场几乎与商场占地面积一样大,八佰伴、沃尔玛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5年12月20日,上海八佰伴新世纪商厦开业那天,上海人蜂拥而至,庞大的商场顿时显得狭小拥挤,人满为患。1996年8月12日,夜幕下的深圳沃尔玛购物广场,几乎重现四年前抢购股票认证表的疯狂情景。1997年7月初,泰国“易初莲花”购物中业开业,十多天里,在堪称上海最大的平面商店车流不息,万头攒动,有时要排上个把小时才能结帐。老外愣了,中国商场的老总也不免目瞪口呆。
近一年来,全球零售业枭雄大举登陆中国沿海城市和特区,初试牛刀,首战告捷,与此同时,国内零售商在与外商的角逐中屡屡失利的消息纷纷见诸于传媒。中国零售业呼吁国家加大限制外商进入力度的声音不绝于耳。
针对地方越权审批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中国合资零售业处于“底数不清,方向不明”的失控状况,199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禁止地方政府审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紧急通知》,外资零售业气候急转直下,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能否稳健有序地进行令人关注。
鱼贯而入 外资零售业前门后门打进来
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已有5年。1992年7月之前,中国禁止外商开办独资或合资的零售、批发企业。1983年制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不允许在中国境内设立商业零售和批发业的合营业;1990年发布的《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禁止外商在国内商业、对外贸易等行业设立独资企业。1992年7月,国务院同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六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试办一至二家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中国零售业大门开始徐徐地开启。
美国DRI MCGRAW HILL公司曾在1994年就中国未来十年的市场消费进行研究,发表了题为《中国消费市场:诞生与膨胀》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消费市场正在步入一个规模庞大和长期持续的热潮,估计未来十年内,民间消费开支将会增加两倍,而由去年的261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340亿美元。”它预计中国今后十年的消费开支每年平均增长7.5%,是这期间世界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西方人士指出:“真正的全球性企业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进入中国市场。”国外著名零售业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不是战略机会,而是战略必须”。
零售业不但利润丰厚,而且投资短,见效快,在中国零售业相对幼稚时期,外资的进入具有极大的威胁性。基于中国零售业的落后程度以及市场潜力,国家开放流通领域不但晚于加工制造工业,而且也迟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几乎置于与金融业同等慎重的重要地位,因此外资进入市场的条件及审批程序都非常严格,国家希望渐进、有序、高质量地引进外资,从而促进国内零售商业的发展。
然而,事物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厚的投资回报诱使外资纷纷进军中国零售业,无奈前门门槛太高,不易迈入。90年代以来,中国各大城市兴建了不少大型商场,但市场低迷,效益下降,一些地方政府有意引进有实力的外资零售业集团合作经营。他们认为流通领域适当引进外资一则可以活跃市场,二则可以救活企业,从而提高本地商业竞争能力,促进市场的繁荣,故引资愿望相当强烈,可惜本地却未列入试点城市。须知上海的八佰伴,深圳的沃尔玛都是相当一级批准的,即使是试点城市也深感走前门难度太大。怎么办?于是一些地方开始打“擦边球”。如日本一家零售企业除上海外,还在苏州、无锡等地投资2亿多美元,建立了21家超市连锁店。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也把地盘扩展到成都、重庆等一些非试点城市,兴办了多家零售项目企业。1996年下半年,八佰伴当家人数次到杭州考察后与杭州百货批发公司草签了合作协议;台湾著名食品集团“味全”也从1996年底起积极与河北石家庄国大集团接洽,希望共同合作投资流通业。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已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只有18家,但在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特区,当地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采取各种各样的变通办法越权审批了一批合资零售企业。
其中不乏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有抵触的例子,因此中国究竟到底有几家中外合资型零售企业谁也说不上。有关人士指出,中国零售业引进外资政策准备不足,与国内发展有些脱节,即不是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试点;引进对象不明,想来的没来,不希望来的却来了;现行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审批、开办政策亦有不完善之处,导致有些地方铤而走险,大搞变通,此外开放地域、合资对象、投资比例、合资年限、外汇平衡等规定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在全面清理整顿基础上检讨与调整已属必然。
与“狼”共舞 外资零售业掀起冲击波
如果说“底数不清”是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进程的第一个问题,那么“冲击不轻”即是第二个问题。外资零售商进军中国市场,虽然数量有限,但打破了现有的几大商场将市场基本分割完毕的胶着状态;中国的零售业开始感到压力重重。
据统计,国务院批准的18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加上地方政府批准的200多家,整个零售总额尚未超过40亿元,总额不到中国社会商业零售总额的0.5%;它们所占城市的市场份额一般约5%,单体企业的年销售规模尚未超过10亿元,目前尚不足以对中国零售业构成威胁。但其中部分跨国公司在短短一两年间已经显露出快速膨胀的征兆,更令国内同行感到可畏的是它们还蕴含着极强的发展后劲。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吉之岛、荷兰的万客隆等公司在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的连锁分店,目前日销售规模大约为200—300万元,逢双休日或节假日营业额最高可达700多万元。粗略匡算,这些洋店的年销售额都在七八亿元左右,至少已进入了全国前50强。外资零售集团进军中国已从“渗透”阶段,转入“攻城掠地”阶段,不再是单个商店的“单枪匹马”,而是以连锁的组织形式“遍地开花”,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具有很大的规模效应。难怪中国众多百货零售业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把沃尔玛称为“百货业的杀手”。
然而,面对洋店人们又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管理机制、人员素质、经营手段,还是商品价格、服务水平,国内零售业与之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因此外资大举登陆中国零售市场,对中国商界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给中国零售业注入了活力,这些活力之得远远超过因市场份额的降低、优秀员工的流失、经济效益的滑坡等之所失。外商进军中国零售业冲击了中国同行长期形成的按部就班的惯例、代销赊帐的恶疾、华而不实的营销等等……
一、外资零售业,冲击了国人的“小打小闹”
有关人士指出,中国零售企业各自为政的多,小打小闹的多,小而全的多。与外国“航母级”集团相比,中国一些号称全国数一数二的零售集团无疑是“小舢板”。有资料显示,1995年世界47家最大零售企业排行榜的前十名中,已有半数以上的巨头“挥师进军”中国。这些国际零售集团在国际市场“摸打滚爬”几十年,无论以其资金、规模,还是技术水平、管理水准来讲,都具很大优势。1996年,全球百货业“巨无霸”美国沃尔玛销售额约1050亿美元,店铺3000多家,相当于1995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614亿元的三分之一。中国零售企业,再不对“规模效应”有个正确的、清醒的和迫切的认识,采取符合实际的战略措施,就很有可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据了解,目前全国每个连锁企业平均拥有的店铺数量仅为14个,1996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连锁超市仅有20多家,配送中心寥寥无几,更遑论规范化和社会化,使得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和衔接产销,引导生产的功能未能充分体现。而八佰伴、沃尔玛登陆中国前夕,就着手在上海闵行、深圳盐田港兴建了由电脑控制的大型配送中心,向自家以及附近著名商厦和超市直接配送商品,通过批量出货加快物流和钱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外资零售业,冲击了国人躺在代销赊帐上的高枕无忧
如果说上海八佰伴定位于月收入3000元左右的“中产阶级”,对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好像是“白相大世界”,看得多买得少,那么深圳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好像专门为“贫下中农”开的,顾客走进里面好像有种逛农贸市场平静如水的感觉,什么都买得起。外资进军中国零售业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大的冲击是掀起一场“廉价风暴”,这是“洋店”最具挑战性的优势,也是国有企业最难抗衡的弱处。深圳沃尔玛、上海麦德龙等仓储式大型批零商场,商品价格平均比市场上便宜5%以上,以相当于批发的形式各自集纳了数万会员制客户,不少中小商店商贩都乐意到麦德龙采购进货。
有人把价格低和商品全归咎于外商资金实力雄厚,笔者与杭州一家大型百货店老总看了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和购物广场后谈及这一问题时感到并非如此,而是中国商业有根深蒂固的传统——代销制在作怪,人家搞的是经销制。两者孰优孰劣?在洋店看来,根本不是个问题,但却令商店老总头疼——代销制风险小,但价格贵;经销制风险大,但价格低。前思后想还是代销赊帐保险,价格高,只要顾客承受得起,管它呢。代销赊帐已是中国商业的“游戏规则”,谁都不敢碰。
三、外资零售业,冲击了国人躺在陈规陋习上的习以为常
有关人士指出,中外商店之间固然有企业间实力和经营手段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经营者对现代商业的理解力、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以及战略眼光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当父母推着购物车,上面坐着小孩,游逛在偌大一个仓库式商店里时,当仓储式超市集菜场、粮店、杂货铺、百货店诸多功能于一体时,此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种新奇感,而是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以及“现代商业观念”带给了中国商界,冲击了中国商界的陈规陋习。曾几何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超市均有不准在店中抄录价目的规定,有的超市实行过程中甚至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如杭州一家超市曾发生保安殴打抄写目录顾客之事,上海有家超市因与抄录价目的顾客发生争执,而与之对簿公堂。上海高等法院还会同有关部门以及上海所有超市业主进行了一次研讨会,议题是“超市自设规定不准顾客抄录价目是否合法。”正当各方还在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时,来自德国的“麦德龙”登陆上海滩,第一件事就是把商品价目汇集成册向外发送,一改以往中国超市对商品价目讳莫如深的做法,此举无疑树立了自身的公众形象。
固然,可能有人会说大商场卖农副鲜活商品有啥希奇!一站式购物我们也会弄,这些玩意儿用不着老外上门手把手地教。问题恰恰在于,中国这个善于同化的民族在学习、移植、照搬往往会弄得不伦不类。你瞧,现代商业“会员制”在深圳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搞得红红火火,一张150元的会员卡,买一台家电就赚回来了,顾客甚感实惠。然而中国某些零售业这几年也推出了“会员制”但给人一种花里胡哨,卖玩噱头的感觉,什么金银饰品、家电商品不在此列,申请会员卡消费金额要达到多少多少等等,顾客不免失去兴趣。
因此,外资抢滩对中国零售业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危及中国零售业的生存,倒不如说是促使国有零售企业这只“绵羊”产生危机,迅速转变机制,提高竞争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狼共舞”将是中国零售业无法规避的选择。有关专家已经指出,对合资零售业的清理整顿并不意味着中国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将会放慢。恰恰相反,整顿是为了提高开放质量,更好地对外开放。有关部门必会正视现行外资进军中国零售业具有中国特色的“前门紧,后门松”现象及其根源,只有“开好前门”,才能“关死后门”。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零售业大门不但不会关闭,只会开得更大、更好。